永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征求意见稿)
永顺县发展和改革局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前言
一、主体功能定位
(一)功能分区
(二)发展定位
二、发展思路、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产业
(一)特色农业
(二)低碳工业
(三)现代服务业
四、功能区布局
(一)加快发展一区
(二)精心打造一园
(三)积极培育两极
(四)差别发展三带
五、城镇体系建设
(一)城镇发展思路及目标
(二)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三)县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四)县域城镇职能结构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推动工作创新
(二)招商引资重在项目建设
(三)绩效考核注重跟踪监督
(四)“引培结合”强化人才队伍
(五)重点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附录
(一)总体概况
(二)区位交通条件状况
(三)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前言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类规划的基础依据。
主体功能区划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空间单元。
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上正式提出了总体框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湖南等8个省份在2009年7月就已被列入全国先行划分功能区省份,按照全省统筹安排,在长株潭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地区实行重点开发,以聚集经济和人口,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湘西、洞庭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区,通过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以促进环境保护、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社会进步。
作为湘西自治州所辖的永顺县,总体上被划为限制级别较高的限制开发区域类别,从全国或全省的大局来看,无疑是合理的,但就永顺当前的局部而言,却必须充分考虑在主体功能区块的细化与规划上寻求新突破、谋定新思路、获得新机遇。
虽然根据国发[2007]21号文件精神,主体功能区规划只有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县级行政区原则上只确定一类
主体功能。
但在实际工作中,县级区域如何根据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的功能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既是当前编制县域“十二五”规划的基础性前提,也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在国家与省内总体框架下,立足永顺实际县情,谋划县域内各类功能区的具体定位,划定县域内各类功能区的具体“红线”,特制定本规划,以利于永顺县县域经济的合理谋篇布局,并进而加速推进永顺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永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明确永顺在湘西州及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永顺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机遇,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分区,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进重点功能区与城镇中心区在主导功能上的有机融合、在空间特色上的适当区分、在基础设施上的密切配套,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特制定本规划。
一、主体功能定位
(一)功能分区
根据国发[2007]21号文件精神,主体功能区规划只有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县级行政区原则上只确定一类主体功能,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
因此,永顺县主体功能整体属于生态功能型限制开发区。
根据永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全县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全县县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地块、限制开发地块、禁止开发地块三类功能分区。
1、重点开发地块。
包括以县城为中心及周边20平方公里范围地块(不含不二门公园),以芙蓉镇为中心及周边5
平方公里地块。
这两个区域是全县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总面积2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0.7%。
2、限制开发地块。
除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外,全县境内其他地区均为限制开发地块,总面积311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2%。
3、禁止开发地块。
包括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猛洞河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及万民和小干溪两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地263平方公里,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占地53平方公里,猛洞河国家风景名胜区占地142平方公里,万民和小干溪县级自然保护区共占地208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达66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7.3%。
永顺县国土功能分区简图
(二)发展定位
根据永顺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规划将永顺主体功能区发展定位为:
1、国际文化生态旅游胜地。
强化文化生态旅游活县意识,进一步做强猛洞河、小溪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提质发展不二门、芙蓉镇文化旅游,加大老司城国家遗址公园保护
力度,优化发展塔卧红色旅游,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化、服务国际化、旅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国际文化生态旅游胜地。
2、湘西北新型工业化基地。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集聚为载体,以环境优化为保障,不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大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存量工业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品夺牌,努力将永顺建设成湘西北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3、大湘西生态文明重地。
强化生态立县理念,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量化各种生产要素保障和承载能力,加大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地质遗迹等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把永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湘西生态文明重地。
4、湘鄂渝黔边交通要地。
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基础条件,通过加快张花高速、吉恩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改造现有高等级公路,做好吉恩、枝柳铁路复线、黔张常等铁路前期开工准备等基础性工作,彻底改变永顺现有的交通格局,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以公路为重点,铁路、水运为支撑的湘鄂渝黔边交通要地。
二、发展思路、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乃至中长时期,永顺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富民强县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倾力支持以新能源、生物化工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将其打造成永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支柱性产业。
紧紧围绕综合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电力体制改革、旅游景区点和产业园区开发五大抓手,破除瓶颈、夯实基础,全面实施“生态优先、工业主导、城镇带动、旅游升级”四大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利益导向机制、政策保障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湘西州生态大县。
(二)发展战略
1、生态优先。
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并有所增长,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及小流域治理
力度,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经济。
2、工业主导。
坚持突出特色、绿色发展的原则,凸显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县城、万坪镇、芙蓉镇和张罗(张花)公路沿线区域,加快“一区五园”建设,做大做强新能源、生物化工、矿业开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增强其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城镇带动。
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思路,加速县城和芙蓉镇、塔卧镇、万坪镇、等中心城镇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实现城镇扩容提质。
4、旅游升级。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四大资源,倾力打造芙蓉镇、猛洞河、小溪、老司城、不二门、塔卧六大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主动加强与张家界、凤凰及周边区县在市场共拓、宣传共推、产品共建等方面的联络与合作,全面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
永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县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到2020年,县域经济总量达110亿元左右。
以生物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旅
游为龙头的特色产业体系完全形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增强,重点生态区域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乡人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国际文化生态旅游胜地、湖南省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大湘西生态资源保护重地、湘鄂渝黔边区域交通要地,综合实力位居全州前三。
未来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调控方向和目标是: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以上,到2015年,GDP总量达到6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8亿元,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22亿元,年均增长24.5%;第三产业27.5亿元,年均增长15.3%;三次产业比达到20.5:35.4:44.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2015年达到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不低于3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至2020年,GDP总量达到110亿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亿元以上。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不低于30%,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工业总产值30%以上,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矿业、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五大产业为支撑,文化生态旅游
业为先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至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工业总产值60%以上。
3、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城镇化率达40%以上,城镇人口达20万以上,不断提升县城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创建全国“生态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在“十二五”末将县城建设成12—15万人口的生态旅游宜居城市;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50%左右,城镇人口达35万以上,
4、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至201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各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2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和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发展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十二五”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
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良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至2020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6、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于全省和湘西州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当前水平略有上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至2020年各项指标均达到生态文明城市的较高水平。
永顺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2015年)(亿元、%)
三、重点产业
(一)特色农业
1、发展思路
按照“市场导向、凸显特色、做强优势、打造品牌、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托永顺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富县”战略,以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以培育壮大农产品
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以优质稻、油茶生产为主导的粮油产业,以生猪、草食动物、特色家禽、优质水产为主的畜牧水产业,以猕猴桃、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烟叶产业、竹木产业等6大特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
到2015年,将永顺打造成为湘西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畜产品、中药材、油茶、水果、稻米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居省内前列;拥有在省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影响和市场占有率高的若干品牌,形成特色农业发展与食品加工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到2020年,将永顺打造成为湘西地区最大的特色农产品综合性生产基地,畜产品、中药材、油茶、水果、稻米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居省内前列;拥有在省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影响和市场占有率高的若干品牌,形成特色农业发展与食品加工业等相关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大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2、发展重点
(1)烟叶产业。
依托“芙蓉王”、“白沙”、“双喜”和“中华”四大卷烟品牌,重点建设花桥、芙蓉、泽家、青坪等四大烟叶基地。
不断开发特色烟叶,适时加强与其它烟叶品牌对接,拓展“云烟”、“苏烟”、“黄鹤楼”、“娇子”等新烟叶品牌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王村、抚志、高坪、青坪、毛坝、列夕、泽家、松柏等重点乡镇25万亩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永顺金叶”。
到2015年,烤烟收购量由
15万担提高到25万担,所收购烟叶60%以上进入全国36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逐步提高进入重点品牌主料烟的比重。
到2020年,烤烟收购量由10万担提高到30万担,所收购烟叶80%以上进入全国36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逐步提高进入重点品牌主料烟的比重。
(2)粮食产业。
依托“松柏香米”、“颗砂贡米”、“猛洞河生态香米”等品牌,加快永顺优质稻米深加工基地建设。
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在全县17个粮食主产乡镇实施良种繁育、中低产田土改造、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环保工程。
重点推进松柏、高坪、颗砂等3大优质稻生产区建设,形成连片种植面积25万亩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抓好以石堤、对山、首车等干旱区为主的玉米和专用旱杂粮(包括红薯、马铃薯、大豆等)生产区,加快推进石堤36万亩优质马铃薯及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和西南山区杂交玉米育种中心建设,打造吊井至石堤的万亩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带。
在对山、首车、大坝等18个乡镇进行良种繁育、选育2-3个杂交玉米新品种,推广杂交玉米面积200万亩。
到2015年,将永顺建设成为我省著名的优质大米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全国制种面积最大、种子质量最优的杂交玉米和马铃薯制种基地。
到2020年,将永顺建设成为我省著名的优质大米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全国制种面积最大、种子质量最优的杂交玉米和马铃薯制种基地。
(3)水果产业。
依托永顺丰富的山地资源,重点发展富硒猕猴桃、柑桔,积极发展板栗、核桃等多种水果。
大力发展以松柏、高坪、石堤、王村等为主的富硒猕猴桃生产区,以王村、长官、回龙、颗砂、吊井、灵溪镇、大坝、泽家、勺哈、首车、车坪等为主的柑桔生产区。
重点抓好30000亩猕猴桃基地改建项目建设,提质升级原有35000亩猕猴桃基地,开发3-5个猕猴桃旅游休闲食品;加快推进柑桔10000亩品改、20000亩低改和15000亩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片建设。
到2015年,永顺水果开发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6万吨,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开发面积8万亩。
到2020年,永顺水果开发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10万吨,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开发面积15万亩。
(4)畜牧水产业。
依托“武陵山天然绿色肉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湘西黑猪、湘西黄牛、山羊等特色产品,规模化开发老司城鸭、白毛乌骨鸡、本地鸡等优质家禽,加速推进以万坪、泽家、朗溪等乡镇为主的湘西黑猪生猪养殖,以松柏、高坪、芙蓉等乡镇为主的湘西黄牛养殖和以青坪、石堤、吊井为主的山羊养殖。
发展壮大湘西黑猪地方特色品种生产,抓好20个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和30个生猪良种品改站建设,强化生猪良种补贴,湘西黑猪地方品种保护利用,屠宰加工等环节,力争湘西黑猪比率达到80%以上。
推进天然草场保护与利用工程,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草场优
势,加快牛品种改良体系建设、湘西黄牛保种、种草养畜示范基地、杂交肉牛育肥示范场建设、秸秆养畜续建项目和种羊繁育场建设,山羊养殖基地建设,屠宰加工等项目。
利用酉水流域和高家坝、杉木河、松柏等大中型水库无污染水面,重点发展“美国斑点叉尾鮰”、“银鱼”、“桂鱼”等优良水产鱼类养殖。
抓好2个县级名优鱼种繁育场和8000口网箱养鱼精产高产示范片建设,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5)茶叶产业。
依托猛洞河毛坝莓茶开发有限公司、湘西金顺植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永顺县茶叶开发公司等企业,提升“永农翠”、“猛洞毛尖”、“溪洲莓茶”等茶叶品牌,实施霉茶产业化建设。
以毛坝、润雅、塔卧、砂坝等乡镇为重点,重点抓好莓茶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春茶生产基地2万亩及茶叶加工厂房建设,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
(6)竹木产业。
结合永顺竹木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油茶、光皮树、香桂树、楠竹、中药材等产业,重点抓好以泽家、高坪、芙蓉、石堤、塔卧等5个乡镇为主的14万亩新造,15万亩品改的油茶产业、在G209沿线的泽家等10个乡镇为主的15万亩香桂(桉树)产业基地,在G229、S230沿线的青坪等10个乡镇为主的22万亩光皮树产业基地和在万坪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楠竹产业基地。
紧抓全省十个油
茶新造示范县和全州两个油茶良种育苗培育基地的机遇,力争到2015年,永顺油茶林总面积达25万亩。
到2020年,永顺油茶林总面积达40万亩。
(二)低碳工业
1、发展思路
围绕绿色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按照“资源依托建基地,市场引导抓加工”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永顺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配套型和互补型产业;突出发展以生物质能为主的低碳工业。
重点建设凯迪低碳循环经济工业园、永茂、青坪、朗溪、万民一带矿产品加工园、石堤农产品加工小区、岔那传统工业及矿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园等一批园区,积极扶持凯迪生物质能源、本草药业、锦帛玉纺织、大继成化工、天泽生物、奥瑞克化工、岚湖香料等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溪州莓茶、万坪豆腐、武陵牛肉、猛洞河香米、猛洞河猕猴桃等一批名优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到2015年,将永顺打造成湖南省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
其中,绿色能源产业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到2020年,将永顺打造成湖南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高地、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和全国绿色能源生产基地。
2、发展重点
(1)绿色能源产业
——生物质能。
依托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生物质能项目,加快推进万坪1000亩凯迪低碳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
重点发展20万吨生物质燃料和1×30MW生物质发电厂,2万吨生物有机肥和乙炔产业,带动气化炉具、锅炉、发电设备等生物质能源利用设备制造业发展。
打造生物能源专用植物育种→能源专用植物规模化种植→生物质能源制造→生物质能源应用的生物质应用→生物质有机肥和乙炔的生物质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生物质汽油柴油深加工。
依托凯迪控股、天泽生物等企业,积极推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设能源林基地100万亩,每年完成造林面积30万亩,实现生物柴油年生产能力10万吨,凯迪工业园辐射范围达到50平方公里。
推广应用油脂植物培育、遗传改良及其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渐扩大种植基地建设规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生物质汽油柴油加工项目。
——风电。
加快推进实施羊峰山、大青山1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使羊峰山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0KW,输电线路达到4公里。
突破电场控制系统领域核心技术,重点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以及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
术和产品,争取形成自主制造能力。
加快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重点培育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变浆系统等关键配套件提供商,推动风能产业发展。
——水电。
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城关水电站扩建工程,装机增容2×1250kw。
抓好25000KW五码头电站工程建设和18000KW洞潭一级电站建设。
与此同时,加强小水电维护管理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充海螺、洞坎河、杨家湾、马头河、龙江等电站的装机容量,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全县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0万千瓦时以上。
——沼气。
充分利用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并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废弃物和工业有机废弃物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大型沼气池10个、中型池85个、小型池(用户)8000个,节柴灶20000台建设。
(2)生物医药化工
——生物制药。
依托本草制药、奥瑞克化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药材针剂饮片、黄姜皂素及其他产品,着力推动40000亩蛇足石杉种植基地,年产70kg高纯石杉碱甲生产线和年产4亿粒石杉碱甲胶囊生产线的蛇足石杉现代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