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虽然积雪还没融尽,然而轻风已经没了冬日的凌厉,田野间每个人都如沐春风,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B . 我们的工作是有些问题,别的且不说,小林的新闻稿就写得没劲,每篇几乎都是些穿靴戴帽的空话。

C . 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如同“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D . 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如果把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工作就不可能搞好。

B .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苹果树在南方也能生长了。

C . 作为企业家既要有市场意识,也要有文化意识。

把顾客的心理不把握准,就很难谈得上驾驭市场。

D . 如果用对待成年人的方法对待儿童,就违背了教育规律。

3. (2分) (2018高一上·浦东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用语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 .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B . 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也可以说“特意光临寒舍”。

C .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
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

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

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骚》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

从这一角度来说,《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

《诗》《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

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文本。

《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

综合来看,《诗》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

“诗骚传统”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诗》《骚》的经典化。

事实上,《诗》的经典化从《诗》文本的结集过程中就开始了。

《诗》文本的编成经历了数次和较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与诗学思想。

《诗》文本的结集过程本身就是其多重性意义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诗》经典化的过程。

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时人观念中,《诗》与《书》、《礼》、《乐》一样,是德义所在,是治国修身的根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歌《诗》观志、引《诗》足志活动,使《诗》进一步具备了礼仪的、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预言的等多重阐释可能性。

《诗》文本变得空前的重要,成为春秋世族文化身份和君子“风雅”的代名词。

加之孔子以《诗》为教,以《诗》兴、观、群、怨,《诗》的文化意义趋于最大化,成为征引、取资的文化资源。

这标志着《诗》已被经典化了,正式成为一种代表着社会公共文化理念的经典。

与《诗》不同,《骚》的经典化完全是因为屈原自身的独特遭际、《离骚》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以升华人生苦难和命运悲剧的方式。

屈原第一次把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际导致的悲剧命运升华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创作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格、理想,以及个体命运与群体利益的关系等重大人生问题。

因此,在屈原之后,《诗》《骚》就成为一种浪漫雄奇的文学传统,也成为一种追求理想、超越悲剧的生存哲学的传统。

(摘编自韩高年《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骚传统”是《诗》和《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

B . 《诗》维系群体利益,《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

C . 《诗》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

D . 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骚》的经典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

B . 文章第二段比较《诗》《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骚》具有源头性。

C . 文章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诗》成为士大夫君子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原因。

D . 文章梳理了《诗》《骚》经典化过程的异同,并指出了“诗骚传统”的具体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诗》《骚》没有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就不会形成“诗骚传统”。

B . 《诗》与《骚》代表的文化类型完全不同,因而《诗》没有《骚》中的浪漫表达。

C . 人们在外交场合赋《诗》、歌《诗》、引《诗》,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D . 《诗》《骚》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特质,既能给人审美享受,也能给人人生启迪。

5. (9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楚天都市报》披露,湖北黄石九中部分学生家长反映,该校七年级 4 个实验班欲更换高档电子白板,要求每名学生交 2000 元。

由于该校七年级普通班不需更换黑板,有家长感觉钻进了“贵族班”的套子。

该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

曾几何时,择校费是百姓深恶痛绝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而在上述新闻的学校里,择班费就那么现实而残酷地摆在了学生及其家长面前:交了钱,就可以上“小班”也就是“富班”,教学质量佳,教学设施全,并保证严格控制每班学生不超过 35 人;不交钱,那就去挤近百人一个教室的大班。

交了钱,就可以享受到“贵族班”富贵的教育;不交钱,校长就会教育家长,“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

中小学是如此,高校里更直接,教育部不得不强调,高校不得按学生贫富安排住宿。

凡此种种,难怪 09 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 30 个省、市、区 2952 名公众进行的调查中,有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 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

而校园里存在着的“穷富班”,让孩子们体味到了贫富的差别。

“穷富班”的出现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尽管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到20 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要达到 4%,但这个目标目前尚未实现。

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就会使学校倾心于谋财,而学校的最大资源,就是学生,多交钱进“富班”、“实验班”,没钱么,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改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间,大行其道。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

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长满意?这其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家长满意才行呢?
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毕竟,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

打个比方,好比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付账,要问对餐馆饭菜、服务满意不满意,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

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与评价。

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
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

不少学校现在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或者“工厂”。

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

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利目的、应试思维、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牵制着、撕扯着,在各种现实利益的考量和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而不
是沦为考试机器。

《今日教育》2010 年 09 期
材料三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有 60.9%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比较不满意,有 8.7%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非常不满意,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或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徐德清说,到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学与所用差距很大。

而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林可夫也对公司招收的几百名大学生不甚满意,他认为许多大学毕业生事业心不强,挫折压力承受力不大,而且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弱,复合型不强。

摘自《网易财经》
材料四
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

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有学上”,实现学有所教。

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

要做到教育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突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要求相比,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离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表现在教育质量方面的较大差距。

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改编自《新浪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为获得更多资金,向学生家长收取择班费,出现“贫富班” 的不公平现象,民众为此担忧。

B .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只让家长满意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偏离了立足于学生的教育本位。

C . 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是因为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用和所学脱节,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D .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2)下列对于“教育公平”这一观点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实现教育公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B . 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其它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C . 择校费是教育不公现象之一。

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教育规模正不断扩大,消除了教育不公。

D . 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上好学”,实现学有所教。

教育公平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

(3)如何才能真正办好教育?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

6. (9分) (2019高三下·石家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河坊
俞平伯
①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

我们追念某地时,山水的清音,其浮涌于灵府间的数和度量每不敌城市的喧哗。

白老头儿舍不得杭州,却说“一半勾留为此湖”;可见西湖在古代诗人心中,至多也只沾了半面光。

那一半儿呢?谁知道是什么!这更使我胆大,毅然于西湖以外,另写一题曰“清河坊”。

②我决不想描写杭州狭陋的街道和店铺,我所亟亟要显示的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一种茫茫无羁泊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③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哗哗自己去响着。

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湖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一言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

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所有的因果都落于渺茫了。

④离题已远,快回来吧!这儿名说是谈清河坊,实则包括北自羊坝头,南至清河坊这一条长街。

中间的段落各有专名,不烦枚举。

看官如住过杭州的,看到这儿早已恍然;若没到过,多说也还是不懂。

杭州的热闹市街不止一条,何以独取清河坊呢?我因它竟铺石板不修马路,我认它为杭州街。

⑤哪怕它十分喧阗,悠悠然的闲适总归消除不了。

我所经历的江南内地,都有这种可爱的空气。

我在伦敦纽约虽住得不久,却已嗅得欧美名都的忙空气;若以彼例此,则藐乎小矣。

杭州清河坊的闹热,无事忙耳。

他们越忙,我越觉得他们是真闲散。

忙且如此,不忙可知——非闲散而何?
⑥我与妻,还有娴小姐同走这条街的次数最多,她们常因配置些零星而去,我则瞎跑而已。

若今天买的东西少,时候又早,天气又好,往往雇车到旗下营去,从繁热的人笑里,闲看湖滨的暮霭与斜阳。

“微阳已是无多恋,更苦遥青着意遮。

”我时时看见这诗句自己的影子。

⑦清河坊中,小孩子的油酥饺是佩弦①以诗作保证的,我所以时常去买来吃。

叫她们吃,她们以在路上吃为不雅而不吃,常被我一个人吃完了。

油酥饺冰冷的,您想不得味吧。

然而我竟常买来吃,且一顿便吃完了。

您不以为诧异吗?不知佩弦读至此如何想?他不会得说:“这是我一首诗的力啊!”
⑧在这狭的长街上,不知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

可是江南的风虽小,雨却豪纵惯了的,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洗刷个干净。

明日的人儿等着哩,今日的你怎能不去!
⑨话说回来,干脆了当!若我们未曾在那边徘徊,未曾在那边笑语;或者即有徘徊笑语的微痕而不曾想到去珍惜它们,则莫说区区清河坊,即十百倍的胜迹亦久不在话下了。

我爱诵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

(有删改)
【注】①佩弦,朱自清的字。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①段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照应了开头“而街市是最亲切的”,引出作者写杭州不写西湖而要写“清河坊”的缘由。

B . 文章第③段作者运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景由情生、境因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C . 文章第⑦段中我去吃小孩子的油酥饺是因朱自清以诗为荐,油酥饺虽冰冷不得味,我却因是朋友的力推而时常买来作为分享。

D . 本文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兼有“诗家语”,但以意役辞,繁简得当,并不觉雕琢与涂饰,显示出语言的厚度与张力。

(2)杭州热闹街市不止一条。

作者独写“清河坊”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清河坊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徘徊与笑语,让我怀念。

B . 清河坊十分喧阗,嗅到闲散中的忙空气,让我觉得内心非常充实。

C . 因它竟铺石板不修马路,我认它为杭州街,让我沉醉在它的古补之风中。

D . 因为江南的雨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洗刷个干净,让我热爱。

(3)文章第⑨段,作者引用其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意味悠长,请结合全文简析诗句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9·福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着姓。

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及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今北度而已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

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建武二年,恂坐系考上书者免。

是时颍川人严终、赵敦聚众万余,与密人贾期连兵为寇。

恂免数月,复拜颍川
太守,与破奸将军侯进俱击之。

数月,斩期首,郡中悉平定。

封恂雍奴侯,邑万户。

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

时尚草创,军莹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复以为耻,叹。

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

卒有变,足以相当。

”恂曰:“不然。

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

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

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

”于是并坐极欢,共车同出,结友而去。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子损嗣。

恂同产弟及兄子、姊子以军功封列侯者凡八人,终其身,不传于后。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B . 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C . 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D . 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功曹,亦称功曹史,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北齐后称功曹参军。

唐时,在府的称为功曹参军,在州的称为司功。

B . 更始,指王莽败后,刘玄被拥立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的更始政权。

更始三年,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
的夹击之下,政权土崩瓦解。

C . 执金吾,指掌管军队财政事务的官员,地位高、俸禄多,光武帝在民间时,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原因就在此。

D . 秩奉,即“秩俸”,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来又可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寇恂出身显赫,仕途少有挫折。

他家世代都是名门望族,入仕后受到耿况器重,而后得光武的赏识,虽曾因故被免,但不久就复职,平乱封侯,死后儿子承袭爵位。

B . 寇恂临危受命,治政卓有成效。

当时洛阳、并州等地未定,光武责难原河内太守,邓宇举荐寇恂接任,寇恂则不负众望,镇守好后方,为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C . 寇恂顾全大局,避开贾复的挑衅,执金吾贾复因部下受罚而怨恨寇恂,扬言要杀死寇恂,寇恂为国家大义而舍个人私怨,巧妙地避开他的锋芒,避免给国家带来损失。

D . 寇恂慷慨仁厚,在朝中颇有声望。

寇恂通晓经书,注重修养,且对他的亲朋好友及手下的将士有慷慨馈赠,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宰相的器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

②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戳之于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7高二上·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