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金陵求学日记》读后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10
记主为人依稀存有古风,他的朋友说他很早就自觉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古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
“学术不是让人来逃避现实的,而是让人深入思考更好面对现实的一种方式。
”(《朝歌集》,第47页)因此,他不是传统上的书斋式学者,他绝不满足耽于故纸堆的生活。
在他的日记中不仅有风声、雨声、读书声的体现,还有对家国天下事的感慨和自任。
“吾人不勤奋向学,有所成就,将来竟在学问上比山姆大叔低一截,则我民族脸面何存?”学子的抱负与担当油然而现。
他不仅关注现实,也思考人性,而后者也越来越受到他的重视。
“对于人类之关怀,此点将永驻我心。
”
记主对受知的诸位恩师,如张伯伟,张宏生老师。
他常心怀感激,也常因此自愧。
如日记中每每提到“如不努力无以报答”,而这也促使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常常责备于自己不用功,时时敏感地感知到自己的不足,害怕有违于恩师的期望。
又如日记中说,“一周后即将考试,不知如何自处。
如考试不过,则太对不住宏生师。
”
处在这么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最讲效用,最比速度。
我们很难像古代的读书人那样,悠闲地一日一抄书。
张晖亦如此,他一方面急于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急于弥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
在理想的憧憬与现实的困顿中,他有彷徨,有痛苦,有是否要继续读
书治学的追问,但更着有对学术的
执着信念:
如对于文献与理论的重视。
“明白我之治学可着重两点:一为历
史的研究,即撰写年谱,考订史料
等工作,亦文献的工作;二是文本
的研究,这需要我不断地学习西方
文论。
”后期他整理《施淑仪集》,
可视为在文献学方面对自己的要求。
保持了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浓厚
的兴趣。
张晖自称对明末清初的史
事“极感兴趣”,他最后写出的绝笔
之作《帝国的流亡——
—南明诗歌与
战乱》,正是有关于此段历史的著
作,自是应证了此言不虚。
思考文士与史家的不同。
张晖
自觉文士不如史家,“觉文士视野
远不如史家开阔”;“近来每觉文士
不如史家。
予治学之目的,尚在举
棋不定中。
”
张晖不是天纵奇才,他是通过
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才换来逐渐
清晰的学术规划和成熟的学术理想。
他在本科毕业前夕定下重读《诗经》
等经典作品的计划,在随后研究生
阶段的日记中果然出现读此书的笔
记。
但他随后也意识到不能只是读
上古经典,“我们读书,也应挑
《红楼梦》或龚自珍、康、章等著作
来读。
”他早年就意识到治学视野不
可狭窄,读研期间做出“我一定要
去香港求学,拓宽视野”的决定,
后来果按照此计划执行。
张晖的英年早逝,成为海内外
学坛纷予解读的对象,各种言论纷
至沓来。
一个被两岸三地都寄予厚
望的人文学者,无奈天不假年。
他
学术生命的黄金时间才刚刚开始,
虽然大家都在盛赞其短短生命中蕴
含的学术能量。
但他还没来得及完
完整整地塑造出作为真正学者的自
己,就这样匆匆地出现又离开,留
给世人沉重的思索。
有的人说他背
负着物质上的态度压力劳累过度,
有的人说他为了心中的圣神的事业
燃尽了生命之光。
“他殉了他的道,
成就了他的名”(《朝歌集》第2页)
春日,明媚如斯却短暂的一晃
即过,今日一场骤雨又让人感知寒
意。
张晓风说“让两脚踏定的地方,
成为最有价值的位子。
”张晖在短暂
的生命里,留下了无数笃实的脚印,
这些脚印成就了他最有价值的生命
之旅。
“我有时觉得这是一个末法时
代,可是你要好好做,把东西留下
来,要相信会有人看得见,即便只
是非常幽暗的光。
”(《末法时代的
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封面语)
张晖是如此的执着于光明。
他
的死,亦如此明亮。
明代大儒王阳
明先生在死前曾说,“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我想这句话,应该也可
以当作张晖的自状。
末了,就让我
们在悲怆中默然前行,在泪水中得
大欢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张晖《金陵求学日记》读后有感
赵萍
内容摘要:2014年3月,值青年学人张晖辞世周年之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学者张晖别传》。
其中收入了张晖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前夕至硕士毕业前(1999—2002)的部
分求学日记,共计169篇。
该日记不仅展现了记主因不断探索而逐渐清晰的学术道路,追逐有声有光人文关
怀的热情,也满含着他选择过程中的种种疑虑与反思。
关键词:张晖别传读后感
09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