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个性化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9卷)第29期
运动训练学①作者简介:王卫涛(1980—),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教练员,研究方向: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强度控制。

DOI:10.16655/ki.2095-2813.2019.29.063
简述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个性化要求

王卫涛
(江苏省体育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是遵循一定科学规律的,人身体发育规律一样决定各项目不同阶段训练的差异性。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相互融合体也是相互排斥体,专项能力的提升阶段,需要保证身体负荷的适应和康复措施,这是保证运动寿命的延长的因素,赛艇青少年运动一样要符合规律,现阐述观点也是对赛艇项目的初步认识,便于大家对此项目的初级阶段训练提供帮助,青少年处于青春成长期,在心理、肌体、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是成长阶段,教练员对于青少年的指导一样有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键词:赛艇 竞技 适应性 系统性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b)-0063-02
本文是针对赛艇运动项目的特性,进行训练对象的区别对待问题,通过不同阶段的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对比,教练员发现同样计划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的区别,在走训练计划的时候,认为运动接受反应一切都正常,但是后期发现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在变差、在下降,并出现生病现象等,到后期关键时间段多么漂亮的计划,让运动员得不到发展。

所以,制定训练计划时,强度划分非常关键,面对对象是青少年,要考虑身体负荷的反应,很可能会导致训练过度的发生。

1 青年赛艇运动员的特性
刚刚选拔上来的青少年运动员是我们培养成为竞技
体育的佼佼者,得有全面的本领。

结合自然选材、经验选材、多科学综合选材的阶段,选取的运动员很具备优秀队员的潜质,但是在青少年培养过程中,教练员要结合实际赛艇运动员的承受能力,制定计划,不能盲目的执行过量强度及量的要求。

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水平高度是后期运动员寿命的长短的依据。

生长一般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不断增加、表现为各种组织、器官以及身体各部体积的增长与重量的增加,发育是指人体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分化和功能
的逐步完善的变化过程[1]。

2 负荷承受能力的差异性
在青少年赛艇负荷中,很明确强度界限,根据最大功率设定各自运动员的强度比例。

赛艇是有氧强度训练为主要手段的训练课,执行过程中出现不足不行,但是过度训练也会导致负面现象发生,所以选择效果最大化的、力所能及的训练量很关键。

执行强度如果高于运动员的承受能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现他的能发展缓慢。

也有教练想自己队员,执行量和强度比其他教练带的队员多,最终自己的运动没有达到预期值,而且运动员出现问题,并要求等待他们的竞技状态恢复。

在设计年度训练任务及比赛目标时候,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训练量的问题,我们知道,训练类型和训练时间的分配非常关键,在生化检测中,我们都知道递增乳酸的训练要点,我们要掌握乳酸在2mmol及以下数值的训练,时间持续很长的有效训练积
累,注意动作规范养成好的技术规范动作,培养运动员技术统一的最佳时机,对于训练有效积累是很好的一个阶段。

在赛艇协会大纲里面规定不同年龄或者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需要具备的年度训练时间量的要求,循序渐进式是关键,排除过度训练及伤病产生。

全年计划可以分为几个训练阶段,主要有准备期、赛前准备期、比赛期、调整期,在准备期还可以具体划分一般准备期和专项准备期,这样不同承受能力就体现出来,在不同阶段的要求[2]。

3 训练系统稳定性问题
运动员正常系统训练,阻碍系统训练最大因素就是伤病问题,根据力量训练的研究,在3年训练年限以上的高水平运动员,依据个人适中的负荷比例的训练,能够带来最大的训练效率,约为本人负荷极限(能够完成的任务,未出现训练过度)的80%~85%,就是说不会出现过度训练,而是稍微小点负荷。

冬训的积累训练,告诉我们冬季练得平稳,就会在夏季训练出成绩。

反过来说在冬季过度训练,就会经常在训练中发挥不出自己的竞技水平,尽管生化检测出现的生理生化数据避免过度训练,但是竞技状态还是很难达到高度。

系统训练取决疲劳产生和康复两个方面,不然会出现无效做功以及伤病产生,系统训练得到破坏,运动员的最佳负荷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遗传、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第353页),我们会注意训练量和强度积累,以及应该在本阶段使得运动能力提高,生化数据变化。

在评价训练计划的有效性的时候,只看运动员是否能顶住训练量和强度,只看生理生化指标是否变差及恢复生化数据这个是不够全面的,还有竞技训练目标数据的提高和下降。

训练节奏变化非常关键,我们在一些关键的训练课上,如何让运动员保持好的竞技状态,甚至是高水平持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差不多每个后续的关键训练课,都会表现出训练能力的提高,老队员或者训练经验丰富的队员,找到训练的节奏干,是优秀运动员具备的基本条件。

为了减轻强度,我们可以稍微变化一下主课的训练内容,2周内把4堂关键的训练课留下,2堂课将运动员练至疲劳状态,还有2堂减量20%~30%。

这样准确把控训练会使得能力极限不能被
2019年(第9卷)第29期运动训练学
消耗,这样第一节课练至疲劳状态,第二节训练强度的70%~80%,第三节又练至疲劳状态,第四节练第三节的70%~80%。

如果很了解训练能力的极限强度把控好,则可以反过来也行,70%~100%~70%~100%,也可以更平稳地提高负荷,即将负荷降至70%,然后平稳,在2周内将负荷提高5%~10%。

这样训练目的,使得负荷增长可以能够完成计划的平均值指标,我们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关于运动员的自然适应性能力。

4 问题解答
案例1: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基础训练水平如何提高幅度?
回答:我们在制定整个周期计划时候,要保证周期内的训练水平在提高,首先要制定训练计划方向,适应性的负荷量和强度,要平稳提高训练负荷,出现“适应—提高—适应—提高”的循环过程,在2~3个月内每3~4周提高3%~5%的强度量,阶段后进行总结。

发现我们计划执行后,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没有出现提高的变化,那么要及时对计划进行更改。

没有出现提高我们要从可训练执行负荷不够或者过量的的数据统计找问题,运动员在最理想的负荷下进行训练,竞技能力和负荷是同步提高的。

案例2:教练员评价运动员的当前竞技状态,要从运动员前期的疲劳极限积累情况、执行效果,以及个别运动员对于疲劳的延期特性,去深入了解情况,依照当时制定的参数进行个性化训练。

在检测疲劳康复课后的一些训练课上,不要让运动员出现超负荷训练再次疲劳,在附加训练课上,我们要降低心率负荷。

一些主课强度控制好,但是运动员在辅助训练课上,自我增加副课负荷强度,要降至主课1/3强度,或者干脆把计划更改成恢复计划。

每周内,执行2节关键的训练课检测时,2节课之间我们需要间隔时间长24~48h,保证训练后充分恢复,伤病不易产生。

教练员岗位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岗,是充满挑战、富有激情、战斗力要强的管理岗位,把运动员及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提高是关键,教练员依据过程的变量,抛弃偏差因素等,制定实施科学决策过程很关键[3] 。

参考文献
[1] 罗冬梅,徐刚.青少年运动员选材[A].体育总局科教司.现
代体育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15:208-237.
[2] 曹春梅,张秀云.训练计划的制定[A].陈小平.划的更
快——赛艇训练的科学和艺术[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80-82.
[3] 刘兵.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背景下教练员和科学决策过程
与制约因素——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观感[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8(3):5.
(上接62页)
泳选材也有一定的要求,最佳的青少年年龄在12岁左右,这个年龄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需要运动员牺牲一些文化课知识,去进行体能的专项技能的训练。

再者就是这阶段正好是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抉择肯定是选择一项,放弃一项的。

但在这个关键点上,肯定也随之影响了运动员的今后发展方向。

在升学还是训练上,矛盾也随之激化,这样一来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一些担心和影响都是正常的反应,而不敢轻易叫孩子继续从事体育运动事业,从而导致一些有潜力和优秀的运动员被埋没。

3.3 保证训练难
目前该区游泳队多,游泳场馆有限,该队长期租用八一队的游泳馆进行训练,每天的训练时间得根据八一队的训练时间调整,训练时间短不固定,为了保证训练量和强度,寒暑假每天都是一早一晚两训。

另外,由于队员都是分布在不同的中小学,放学时间不统一,学生作业多少难易不固定,导致部分队员训练时间保证不了,大大增加了教练员的训练时间和训练的难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当下该区业余体校游泳队对一些选材构建方面不是很完善,需要体育局、教委和家长们的支持。

(2)在招生方面,由于时间、场馆有限,基层队员系统也得不到保证,造成了招生困难的现象。

4.2 建议
(1)加强体教结合。

首先区体校应该加强与教育的沟通,进而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宣传业余训练对学生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让教育局对底层训练进行重视,并取得他们的支持。

现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合作是业余体校发展的模式之一,可以利用相互之间的优惠达到最好的效果,把教育和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已达到其训练的目的。

其根本意义在于利用社会力量激发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这种形式既解决了体校招生困难的问题,而且又能保证后备人才的后续发展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了竞技和复合型的体育人才。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相互结合的模式有很多优势:一是为招生带来的充足的生源,通过与教育部门协调合作,把自身优势全部展现出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保障;二是体教合作可以改变部分家长对体校的偏见,同时可以获得社会力量支持,提高体校的综合影响。

(2)增加比赛次数,不要限制比赛人数,为了在真正的大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发挥真正的水平,就需要平时多举办一些比赛,让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服紧张,积累经验,只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3)政府部门应增加游泳训练的经费投入,修缮场馆,购买训练辅助器材,保障游泳训练。

参考文献
[1] 肖霞,田建强,田东,等.对海南省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调
查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282-285.
[2] 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与国际责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40-41.
[3] 李文倩.桂林市业余体校游泳队训练开展现状与分析
[J].运动精品,2018,37(3):70-72,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