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黄冈八模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二)(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湖北省黄冈八模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二)(解析版)
本试卷共22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批“人造明星”。
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
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
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 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
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
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仓匕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
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
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
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
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内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
更重要的是,这类综艺节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一三位年龄不到11岁的小朋友共同设计出了非气动弹射类铁甲“海浪花”,而来自哈工大的李蕴洲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战国外的冠军铁甲,所有这些点燃了无数少年的科技梦想,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科技未来的力量。
偶像是粉丝的榜样,是粉丝想要成为的样子。
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就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找前行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依然勇敢拼搏的人。
当他们成为社会的偶像,偶像和粉丝才能真正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我们希望更多综艺节目能够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多讲述他们的故事,多彰显他们的激情,无数个他们,就会汇聚成引导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贾磊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偶像文化建设中就能推出时代需要的真
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B.对正向示范的偶像的发掘和展示,是央视、浙江卫视等大众传媒的综
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偶像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无论是人造明星,还是“硬核”偶像,都
有向上、向善、向前的力量。
D.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已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身边的偶像,让偶像和青少
年得以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下偶像文化的乱象引出话题,明确提出了打造健康积极的偶
像文化的主张。
B.文章论证兼顾正反两面,既有对偶像文化的辩证分析,也有对综艺节
目的热切期望。
C.文章以央视和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为例,有力证明偶像都是媒体包装
和塑造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对身边普通却不平凡的偶像的宣传更有利于青少
年的健康成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热衷“造星”的综艺节目而言,问题在于推出什么样的偶像、
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B.对青少年而言,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他们发展,但身边偶像
可以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
C.萧蔷说,偶像就是付出过辛苦努力而值得大家适度膜拜的对象。
这与
文中正向示范的理念想通。
D.我国当下偶像文化巳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偶像的崇拜不只是他们
的外在,而是他们的内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公务活动参加人员不得吸烟、敬烟、劝烟;医务人员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吸烟,并劝导、帮助患者戒烟;教师不得当着学生的面吸烟。
同时,研究推进采取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
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表示,调整价格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讲可能影响不是特别大,但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大,这对控制青少年吸烟很有效果。
计划到2022年和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4.5%和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商家、发布烟草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黑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
(摘编自《国务院发话:领导干部们,该戒烟了!》,《民生周刊》2019年7
月18日)
材料二:
过去十年(2006〜2015),种种控烟努力似乎都打了水漂,中国烟民数量和烟草消费不降反增。
对此,《事实说报告》随机调查10万在线用户,用理性的数据描绘中国人的吸烟现状和控烟态度。
(一)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回答14岁以下开始抽烟的人员中,60后占8.7%,70后占3%,80后占9.0%,90后占12.4%;回答14到18岁开
始抽烟的人员中,60后占20.3%,70后占28.3%,80后占34.6%,90后占45.0%;回答18到22岁开始抽烟的人员中,60后占41.5%,70后占22.2%, 80后占17.5%,90后占7.0%
(二)控烟后,您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吸烟会怎么做?总体情况是:16.5%回答没有见到,72.5%默默离开,7.1%劝阻他人不要吸烟,3.9%告诉了工作人员。
其中,戒了烟的人中,12.4%回答没有见到,71.0%默默离开,10.3%劝阻他人不要吸烟,6.3%告诉了工作人员;不吸烟的人中,7.7%回答没有见到,75.2%默默离开,10.0%劝阻他人不要吸烟,.1%告诉了工作人员;吸烟的人中,19.5%回答没有见到,71.9%默默离开,5.9%劝阻他人不要吸烟,2.7%告诉了工作人员。
(摘编自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2016年11
月8日)材料三:
备受关注的列车无烟诉讼案日前宣判,哈尔滨铁路局在列车上设置吸烟区的行为被判为违法。
据报道,K1301次车已经取消吸烟区,拆除烟具。
此次判决的意乂在于,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角度明确人民的健康权利应高于吸烟者的吸烟权利。
我国烟民3亿人,二手烟危害7.4亿人。
烟民吞云吐雾,周边大多数人没有说“不”,原因在于我国无烟立法为吸烟者“留口子”,凸显了公共场所禁烟的困境。
吸烟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与吸烟密切相关的肺癌,每年新发病患者78.1万人,死亡病例62.6万,而且我国临床确诊肺癌时患者多半已为晚期肺癌,高额的医疗费用极易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要使规划落到实处,无烟法规必不可少。
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有利于烟民戒烟。
只有吸烟越来越不自由,烟民才有戒烟的压力和动力。
同时,有利于防止青少年沦为新烟民。
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已达6.9%,1400多万名在校青少年正在遭受烟草的伤害。
青少年尝试吸烟,多是模仿所致。
身边吸烟的人越少,青少年吸烟的机会就越少。
《北京市控烟条例》较有说服力,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控烟令实施3年来,平均吸烟率下降1.1个百分点,吸烟人群减少20万。
健康权利需要法律保障,盼望尽快出台相关法规,让百姓早日告别烟草污染,呼吸清新的空气。
王君平《只有吸烟越来越不自由,烟民才有戒烟
动力民日报》2018年8月17日)
4.下列对“控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十多年里,我国种种控烟努力都未取得任何成效,中国烟民和烟草消费的数量反而有增无减。
B.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已达6.9%,控烟主要是防止青少年沦为新烟民,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C.控烟是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和推动脱贫致富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需要领导和老师起模范带头作用。
D.控烟后,七成人在公共场所见人吸烟会默默离开,只有一成人会劝阻他人吸烟,或告诉工作人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正在制定全面无烟法规,计划到2030年实现至少八成国民能告别烟草污染,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B.调查显示,在所有烟民之中,18岁左右开始模仿大人吸烟的人员占
比最大,故控烟要从青少年抓起。
C.统计表明,肺癌与吸烟密切相关,且死亡率极高,可见吸烟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D.吸烟既烧钱又伤身体,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只有让吸烟失去自由,烟民才会有戒烟的压力和动力。
6.你对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非攻
鲁迅“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
”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钓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
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
”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
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
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
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
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一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
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何况行义呢。
”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
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他问道:“我舟战有钓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
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
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O”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
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
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
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
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
我们明年再见罢。
”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
新编》,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
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
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
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7.《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
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笑而受之。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铁,歌曰:“长铁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铁,歌曰:“长铁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
”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壬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齐其闻之矣。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
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
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C.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
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
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本义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指“父母兄弟”,现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后成为将军的泛称,有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称号。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为朝廷的辅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出身卑微,无以为生。
他托人请求做了孟尝君的门客,被人鄙视、嘲笑和厌恶。
B.冯谖韬光养晦,脱颖而出。
他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能为孟尝君排忧解难。
C.冯谖同情百姓,矫命市义。
他擅自把薛地百姓的债券烧掉,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D.冯谖审时度势,凿就三窟。
他巧妙把握国际关系,纵横掉阖,使得孟尝君高枕无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②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昌家越来越如。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15.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指出了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
⑵李白《蜀道难》",”两句,突出开辟蜀道的艰难,反映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激励无数仁人志士献身保家卫国的壮伟事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况且西方画家生性淳朴,待艺术真诚,且开放,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羡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里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以及理论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画的主体。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书法线条的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广博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
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一对“浮华制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