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练习题政治试卷 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练习题政治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一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官员相继被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已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表明()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一切腐败行为都必将受到刑罚制裁
④我国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2.【精品】3月15日,依据宪法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规定包括网络购物七日内可无理由退货。
新增这一规定
①说明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②有利于保护网络购物者的自主选择权
③说明网络购物者开始成为“上帝”④说明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一般违法行为是指
①民事违法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
③违反除宪法外其他法律的行为④违背他人意志和利益的行为
⑤相对犯罪而言,杜会危害性较小的违法行为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①⑤
4.【精品】5月23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汉、刘维死刑。
这是因为
A.他们实施了不道德、非正义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B.他们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C.任何人实施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D.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触犯我国刑法
5.【精品】4月,网络红人秦某因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这一案例说明
①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结果
②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均应受刑罚处罚
③我们要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④公民行使权利时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歌手李代沫因容留他人吸毒,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从刑罚的种类看,罚金属于
A.主刑B.附加刑C.行政处罚D.民事处罚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告诉我们
A.小错必铸大错,违法必走向犯罪B.犯点小错没关系
C.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D.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8.【精品】4月13日,13岁的李某出于好玩心态,编造“6名潍坊人被杀害”的谣言并在微博发布。
公安机关及时查处,依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父母严加管教。
下列评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即使犯了错也不必害怕
B.散布网络谣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受处罚
C.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言论,不必顾忌现实中的“条条框框”
D.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否则可能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9.以下是甲、乙两人的部分生活场景:
甲:哥们抽根烟。
——乙:真有味!甲:哥们嗑粒“药”。
——乙:真过瘾!
甲:哥们一起干。
——乙:真刺激!甲:哥们一起坐牢了。
——乙:真后悔!
上述甲乙两人的生活经历警示我们()
①一切吸烟吸毒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②教唆别人犯罪,不需要承当法律责任
③要谨慎交友,明辨是非
④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发展成犯罪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精品】4月,某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池塘等溺水多发地要设立警示牌,加强防护工作,并要求全体学生写防溺水承诺书。
这体现对未成年人的
A.社会保护B.司法保护C.学校保护D.自我保护
11.某校严格遵照有关规定,禁止在校园内吸烟。
此举
①能杜绝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④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分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未成年人面对可能的不法侵害时,要用智慧保护自己,比如,独自在外遇到陌生的成年人求助,可以这样应对
①涉及人身和财物安全的求助,建议对方找警察②不轻易泄露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等信息③观察对方眼神和讲话语气,冷静分析对方意图④问清对方的具体要求,并主动大胆为对方带路A.①②③
二、简答题
13.美丽中国·法护航
【精品】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修订后的环保法明确规定:“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等惩罚内容。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实施以后,将成为一记挥向环境污染的“重拳”。
材料最能体现法律的哪些特征?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题文中对违法犯罪的严惩,体现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
体现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其中①不符合题意;③太绝对错误。
正确答案选B
考点:法律的作用
2.B
【解析】
试题分析: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络购物七日内可无理由退货的规定,说明了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生活的卫士,这项规定保护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利,从中也看出了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此①②④是正确的,③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还是有发生,只增加这一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规定,还不能说明消费者开始成为“上帝”,这种说法不准确,排除,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消费者的权益。
3.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的理解。
根据教材知识,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较小,情节轻微,所以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所以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一般违法行为的分类和性质
4.D
试题分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故意杀人罪——这种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触犯我国的刑法,是犯罪行为。
理应受到刑罚的处罚。
所以选择D。
考点:违法行为中的犯罪行为。
5.B
【解析】
试题分析:秦某因诽谤罪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这启示我们公民
在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任何人不能凌于法律之上,所以①④是正确的,②是错误的,只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才受刑罚处罚,所以具有一般社会危害性的一般违法行不受刑罚处罚,③不体符合题意,题干表明法律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排除,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教材知识,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题文中并处罚金2000元属于刑罚的附加刑,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刑罚的正确认识。
7.D
【解析】
试题分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如果小错误不及时改正容易导致犯更大的错误,因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D是正确的,A是错误的,小错如果不及时改正容易犯更大的错误,但不是必然会铸大错,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也是一样,B是错误的,犯点小错不是没关系,因为这容易导致犯更大的错误,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防范于未然。
8.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权,但权利的的行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故C选项观点错误。
在网上散布谣言影响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故B选项观点错误。
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就应遵纪守法,否则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故A选项观点错误。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未成年人应杜绝不良行为,否则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所以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9.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教材知识,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
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到滑向犯罪的泥潭。
因此,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题文中两个人的变化,说明了演变的过程,警示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所以答案选D。
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吸烟不是犯罪行为。
B说法本身错误,教唆别人犯罪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10.A
【解析】
试题分析: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分学校保护——在校期间的保护,家庭保护——监护人的保护,司法保护——司法程序上的保护,和社会保护,材料中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是属于社会保护的内容。
属于选择A。
考点: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11.D
【解析】
试题分析:禁止在校园内吸烟的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分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
作为学校、家庭、社会要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
但不能杜绝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所以①选项观点错误。
②选项观点错误,是学校保护。
③④选项观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的相关知识。
【详解】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题文中要用智慧保护自己,当独自在外遇到陌生的成年人求助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④说法错误,不能主动大胆为对方带路,如果这样做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①②③说法正确,所以答案选A。
1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
解答本题不能照搬照抄法律的特征,需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写出对应的法律特征。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法律是对过去所制定的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可据此判断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实施以后,将成为一记挥向环境污染的“重拳”,可据此判断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