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中学新编最新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6110110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5月考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表1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3.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

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4.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

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5.《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6.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

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7.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

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柏林墙的修筑 B.欧共体的成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古巴导弹危机8.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

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9.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10.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11.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

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12.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1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15.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16.《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18.宋代文“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9、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20.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以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1903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是和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发生的时代背景。

(10分)
22.(20分)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

(4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4分)
材料二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材料三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

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四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8分)
材料五 1937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
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分)
历史答案
1.C
2.C
3.【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反映资本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要求的《人权宣言》,雅各派时期,采取了恐怖统治维护革命成果,B项正解;ACD项不符题意。

【答案】B
4.【解析】考查巴黎公社运动。

“告人民书”反对的是“帝国、君主政体”,排除AB项;
俄国二月革命目的是推翻沙皇政治制度,并不针对议会制度,因此选择D项。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D
5.【解析】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
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6.【解析】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

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
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

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答案】A
7.【解析】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
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答案】C
8.【考点】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解析】关键信息:“1962年”“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对其施压”。

从时间上看,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政治角度上分析,说明美国的受到挑战,而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法国是发达国家,②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
9.【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二战时,是法西斯国家,曾经入侵波兰,而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说明局势趋向缓和,因此,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
B项说法错误;C项无从体现。

【答案】D
10.【解析】本题干限制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而且还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粗心大意,就会掉入C项陷阱中;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从题干中的问卷调查反映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但不能选,因为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反映出最根本的是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CD都是具体表现。

【答案】A
11.【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结合所学知识,经济格局变化决定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多元化促使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答案】C
12.【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加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形象的呼声日益高涨。

上述情况反映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

【答案】B
13.【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
【答案】B
14.【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
15.【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

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

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 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选C。

答案】C
【16.【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

【答案】B
17.【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信息是时间“商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A、B、D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

故答案为D。

【答案】C
18.【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

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

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

【答案】B
19.【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
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答案】D
20.【考点】古代经济:商业发展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

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21.32.(1)现象:从16到18世纪,玉米从美洲迅速向全球传播。

(6分)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2分)
作用: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2分)
(2)变化:产业组织规模扩大,出现了垄断组织。

(4分)
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原则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任选其中三点,即得6分。

)
22.(1)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4分)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4分)
(2)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分)为民主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分)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2分)中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战略资源。

(2分) (3)①全民族团结抗战;(2分)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援助。

(2分)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

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

这时要明白一点:考试是很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