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在那遥远的地方》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朝《在那遥远的地方》演奏分析
孟晓; 张晓桐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9(000)016
【总页数】3页(P28-29,31)
【关键词】在那遥远的地方; 曲式分析; 演奏风格; 技巧处理
【作者】孟晓; 张晓桐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正文语种】中文
一、作者介绍
张朝出生于云南音乐世家,在民族音乐氛围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长大,民族音乐伴随他成长。

16岁时开始音乐创作,在创作上专注于中国风格、民族性的音乐,他将西方钢琴技法与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完美融合,体现出他多元化的音乐审美理念。

张朝创作了交响乐、民族管弦乐、钢琴曲等不同体裁音乐作品,他的作品多展现出其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和清新自然的音乐风格。

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音乐分析
(一)乐曲曲式分析
全曲速度舒缓,节奏自由,旋律具有歌唱性,情感波动起伏。

主题部分对民歌主旋
律音乐没有较大的改动,用钢琴美妙的音色将故事娓娓道来。

变奏部分是乐曲的主要部分,全曲的情感波动都是由变奏部分体现的,张朝用多样地变奏技法构画出乐曲的故事情感走向。

(二)乐曲演奏风格
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钢琴改编曲,由中国同名民歌改编而来。

张朝在作品中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同时融入大量的伴奏音型和频繁的调性变化,展现了歌曲中浓郁的东方意境美,彰显了中国独特的艺术美学。

而演奏者要完美演奏此乐曲也是要认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认真分析曲谱技法,在演奏过程中加入自身情感与感悟才能完成。

这首改编曲运用多样的变奏手法和的多变的钢琴织体,表达出对少女炽热的思慕与思念,情感质朴,令人向往。

全曲速度自由,主旋律突出,乐曲在力度上有较多的变化。

乐曲引子部分,用五次节奏、力度、情感表现都不同的左右手轮奏,来表达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忧伤之感。

主题部分,右手旋律音以八度形式出现,伴奏音型为五连音六连音的快速跑动,突出主旋律的歌唱性,同时复倚音对主旋律进行装饰。

变奏一乐段,双手同时奏出主题旋律,旋律音之间用伴奏音填充,明亮的主旋律音符在流水般的伴奏音乐中出现,仿佛是草原上潺潺的溪流,朗朗的清风。

变奏二乐段,左右手交替弹出主旋律音符,多种伴奏织体交叉在主旋律中,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辽阔。

变奏三乐段,双手同时以震音的形式奏出主旋律,大篇幅的震音与震音后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快速跑动的演奏,将全曲的情感推向最高。

变奏四乐段,主题旋律分别以倚音及颤音两种形式出现,音乐色彩飘渺,情感意味深远,表现出对逝去爱情的追思,回忆萦绕在脑海难以散去。

尾声重现原曲中的旋律,运用大量分解和弦音,以琶音的形式快速跑动,最后以和弦结束,象征着情感的升华和对恋情的歌颂。

(三)乐曲技巧处理
《在那遥远的地方》全曲虽然速度较自由,略带即兴性,但在演奏时还是要有整体的节奏感。

乐曲引子部分(图1)以琶音进入,速度为Lento(慢板)。

琶音与双倚音要弹奏的灵动,左右手的轮奏要弹奏的颗粒分明,突出主旋律线,整体营造出如歌般的、悠远的氛围。

图1
从第3小节到第8小节,右手以八度形式奏出主题旋律,演奏者要运用手腕的力量,手掌幅度尽量不变,弹奏时贴着键盘,每一个八度下键时多用指肚弹奏,带有柔美的感觉,突出歌唱性的主旋律。

复倚音要弹奏的轻快灵动。

对于左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跑动,首先,要认真识谱,不要错音,标记好合理的指法;再者,在跑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手腕的推动作用,根据跑动的音乐起伏线条进行渐强与减弱的变化,跑动时不可漏音,要弹奏地清晰,具有流动感。

其中第6小节(图2),左手的跑动由五连音变成了六连音,演奏力度也从mp增强至mf。

演奏者应提前准备好手指跑动的速度与力度的变化,防止出现拖长节奏的错误。

图2
第7小节(图3),双倚音隐藏在左手的伴奏音型中,演奏者应注意突出双倚音旋律。

而此时右手仍进行主旋律八度弹奏,右手力度、情感变化应与左手一致。

图3
第9小节至第14小节,此乐段与上一乐段相比,节奏速度、情感色彩并未发生太大改变。

主旋律由右手八度音型变为双手同时奏出单音,旋律音之间用伴奏音填充,由左右手交替弹奏出包含旋律音与伴奏音的快速跑动的八连音。

legato表示连奏(图4),主旋律与伴奏音之间要弹奏地十分连贯。

演奏者应明确旋律音与伴奏音,注意音乐控制,突出旋律音线条且旋律音与伴奏音之间的跑动要流动自然。

图4
第15小节至第17小节,espress.是有表现力的意思(图5),要突出主旋律。

此时主旋律出现在中音区,由左右手交替弹出,旋律音在弹奏时尽可能的保持。

旋律音与伴奏音在双手间快速跑动时的音色控制仍是演奏这一乐段的关键所在。

图5
第18小节(图6),高音区三个八度间的单音跳跃,演奏时右手要紧贴琴键演奏,借助手腕的力量,手指主动找音,音色缥缈,带有泛音效果。

而后的连接部分,速度与力度逐渐加快增强,三连音和弦的密集出现,都表现出高潮的来临。

这个时候,演奏者要稳定三连音的弹奏速度,手腕放松,手指触键速度加快,指尖下键力度增强,音色颗粒分明。

图6
从第19小节到第24小节,速度提示为piumosso(稍快)。

此段为全曲高潮前的连接段落,是一段快速密集的和弦弹奏,stretto.表示加紧,音符间应弹奏的紧凑,
为高潮做铺垫。

自第25小节起,速度变为Largo(广板)。

第25小节到第34小节,演奏者双手同时弹奏出八度主旋律,伴奏织体为连续快速的震音(图7)。

大指与小指之间的快速颤抖与八度来回切换,这都要求演奏者要有扎实的手指快速支撑与手腕快速抖动的能力。

弹奏这段时,手指下键力度要统一,触键后立即抬起;在演奏震音织体的时候,手腕快速均匀的抖动,音色要饱满清晰。

两种不同的音色效果要和谐统一,演奏出辉煌亮丽的色彩。

在弹奏震音时,还应注意到节奏问题,避免拖拍使情感冲突没有爆发出来。

图7
自第39小节起,乐曲速度回到Lento(慢板),三小节后速度变为Largo(广板)(图8),演奏者要把握好速度的变化。

主题旋律以倚音及颤音两种形式接连出现,
大量的倚音要求演奏者有着较好的触键精准度,演奏者可以借助手腕在键盘上滑动幅度来提高触键精准度。

倚音要弹奏的灵动,不宜过快,表达出一种追思的情感。

图8
第46小节到第53小节间情感力度变化较大,一小节中出现pp---p---ppp---sf
四种力度的变化(图9)。

乐曲运用大量分解和弦音,演奏者演奏时,双手迅速换指、穿指,双手与身体一起移动,奏出整齐快速,力量饱满的效果,最后全曲在辉煌的炫技中结束。

图9
三、结语
张朝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在创作时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在钢琴作品中加入多样的西方演奏技法,并使之与中国风格完美结合。

在《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创作中,张朝将主题旋律多次发展变化,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表达出音乐的情感起伏,多种技法共同交织出一首极具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

本文在研究《在那遥远的地方》演奏分析的同时更希望能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演奏分析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林怡俐.浅谈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的民族化特征[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1:54-60+64.
[2] 陈志强.管窥张朝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20-121.
[3]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3-13+26.
[4] 陈羽.浅谈声乐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J].赤子,2017,06:58.
[5] 余璐.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艺术评鉴,2017,21:61-62.
[6] 李诗怡.张朝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