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平均数1-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平均数1-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6.1平均数,本节选自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章第一节数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1.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加权平均数这个难点,我需要用更多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2.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高问题的开放性,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商,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某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运用平均数知识,提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练习题,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可计算的平均数模型,并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简单平均数的计算: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将每个数据乘以其权重,再求和,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2.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学生需要掌握当数据中的每个数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时,平均数也相应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加权平均数,为什么需要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5.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以及加权平均数,掌握计算步骤和公式。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平均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强调以下细节: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抽象为平均数的计算模型。
举例: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针对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具体例子(如班级学生身高数据)进行演示和解释,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性质。
(2)对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不同科目的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权重不同)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5.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通过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据敏感性。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班级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平均身高。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2.平均数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3.平均数的性质: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当数据中每个数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时,平均数也相应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的平均数计算,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还算不错。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大部分学生能跟上我的思路,但对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非常积极,展示环节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还比较拘谨,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或者问题的开放性程度不够,导致他们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