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带解析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带解析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
张利东
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⑧同时,该双层膜对于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够保持数小时连续可逆的响应,这为拓展刺激响应材料在能源、柔性传感器、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⑨此外,高分子智能薄膜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获取途径将是完全绿色无污染的,能量源自取之不尽的潮湿空气。

⑩利用一块只有10毫克的智能薄膜,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驱动压电薄膜连续产生高达1.5伏的电压。

通过特殊的能量转化装置,这种智能薄膜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供电。

如果扩大智能薄膜的用量,将产生更高的电压,满足各种需求。

目前研究者正积极开发合适的能量转化装置,以实现大功率、高效率的能量转化。

⑪智能薄膜不但能发电,也会工作。

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设计的柔性汽车,可快速跑起来,而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潮湿的空气。

⑫未来,一方面可将此薄膜设计成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用于化工企业中实时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及时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把这种薄膜结合能量采集、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城的实际需求,个性化设计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具体产品。

⑬以能量采集为例,如果利用智能薄膜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可极大拓展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而目前穿戴式、植入式行业已拥有超千亿市场规模。

⑭我们期待智能薄膜产业应用的那一天早点到来,我们相信那将势必掀起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分子薄膜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B. 第10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智能薄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压,进行能量转换的特点。

C. 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能像起重机一样随意吊起需转移的货物,还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发地完成危险作业。

D. 全文思路清晰。

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特点到应用的顺序逐次介绍,最后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2)下列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高分子薄膜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这种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

B. 新设计的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汽,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定向形变。

C. 智能薄膜制成的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可以在化工企业中用以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D. 借助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的智能薄膜,能使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范围扩大。

(3)试分析选文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C
(2)A
(3)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C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原文为“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也就是说原文为“自发吊起或抓起”,而不是选项中“随意吊起”,注意词语含义上的差别。

(2)A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原文为“非常相似”,而不是选项中
“一样”。

(3)从手法上讲,“不知疲倦地‘起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动性和趣味性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中的“智能薄膜”点明了说明对象,而“不知疲倦地‘起舞’”则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⑴C;⑵A;⑶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内容要熟悉,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落实在具体的位置,注意阅读要仔细,认真辨析其说法。

⑵考生要找准问题在文章的段落,依据文本的内容对选项进行一一的比照,从而判断其说法说法正确。

⑶考生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方法,一般来说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运用的手法,二是在内容上。

考生要结合文本的主题或者内容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低调”絮语
①所谓低调,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得意忘形、盛气凌人,不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而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成功,谦和待人,谦虚处世。

②博学多才的启功先生是低调的。

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

他在66岁时曾写下《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低调的。

他拒绝上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
③“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大师、大家,都是低调的谦谦君子。

他们的低调,绝不是一时的装样,而是源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中谦和不自傲的品格。

④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这种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他们的谦虚和低调,是在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衍生的人生姿态。

⑤《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车上装着两只木桶,一只盛满美酒,一只空空如也。

一路上,盛满美酒的桶沉默不语,空空如也的桶则不停地大喊大叫,又唱又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

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肚里愈没有货,叫喊得愈凶。

“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低调的人之所以能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学问和见识。

⑥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他们深知,一切的成功靠的都是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不懈的追求,当别人投机取巧、大肆张扬的时候,他们做的都是诚实诚恳的蓄势待发的工作。

因此,他们总是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他们又立即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目标。

他们没有时间张扬自己,更没有心情去卖弄显摆,自吹自擂。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实证着“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的道理。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谦虚为人、低调处世的人,还能避免卧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⑦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这才成就了它的深邃与浩淼;被风吹上云端的尘埃,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却不知道无论它怎么张扬和炫耀,也不过就是一粒尘埃而已。

⑧和低调的人相比,喜好显摆张扬的人有时虽然能占尽风光,但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等待他们的;必将是空空如也的结局。

(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请为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1)生活中,为人处世要低调。

或: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2)①对比论证。

将大海与尘埃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喜好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②比喻论证。

把低调的人比成深邃的大海,把张扬的人比成云端的尘埃,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3)开篇提出“低调”的论题并解释其内涵;接着分别论述了低调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最后强调了低调做人的重要性。

(4)1898 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镭元素,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默默地投入到艰辛的研究工作中,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数吨沥青铀矿残渣中分离出微量的镭。

1903 年,居里夫妇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解析】【分析】(1)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

结合④段“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⑥段“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等句子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要在了解常见论证方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判断,结合句子分析作用。

“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被风吹上云端的尘埃,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可知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论证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先要划分层次,概括层义。

然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联结起来即可。

(4)考查补充事实论据。

所写论据要与论点“生活中,为人处世要低调”相一致。

写清谁做了什么事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中,为人处世要低调。

或: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2)①对比论证。

将大海与尘埃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喜好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②比喻论证。

把低调的人比成深邃的大海,把张扬的人比成云端的尘埃,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低调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张扬的人只能昙花一现。

(3)开篇提出“低调”的论题并解释其内涵;接着分别论述了低调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最后强调了低调做人的重要性。

(4)示例:1898 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镭元素,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默默地投入到艰辛的研究工作中,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数吨沥青铀矿残渣中分离出微量的镭。

1903 年,居里夫妇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点评】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

①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④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的观点。

格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结合第⑤⑥段内容分析即可。

补充事实论据可以采取“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格式。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答案】(1)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3)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4)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

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

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

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第一段段末,属于开篇点题。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理解能力。

理解段落内容,要抓住关键语句,注意段落中的关键词语等。

该题涉及的内容在第③段落中:“儒雅显得愈加稀缺”“有不少人举止失当”可以就此概括归纳。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其具体作用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作答,特别是寻找语段中的关键句。

此题的论证作用要结合本段的第一句话理解。

(4)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主观题,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对作品观点的认识来谈启示。

故答案为:(1)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3)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
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4)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寻找论点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文章正确运用。

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点的寻找方法: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其中前三项是最常见的。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

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

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

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

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

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

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

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

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

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

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

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

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

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

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

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

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

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

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

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

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

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

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

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

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


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

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

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

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

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

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

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淘淘不绝。

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

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

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

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说明以上内容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8期上,有增删)
(1)请结合全文来说说“和父亲坐一条板凳”时发生哪几件事?请分点加以概括。

(2)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或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②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

(3)第④段中提到父亲年轻时的事件,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我对父亲的感情。

【答案】(1)①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抽烟;②父亲年轻时,让吵架双方同坐一条板凳来调节矛盾;③父亲让我和亲自同坐一条板凳,化解彼此的矛盾;④当我升职后,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父亲告诉我要坐稳。

(2)①“仪式”指秩序形式,在文中指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虽然缺乏沟通,但更多的是父与子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的形式,他已经把我当成大人来看待了。

②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层指父亲不希望我摔倒,其实是暗示我在踌躇满志之时,不该骄傲,更多的应该是恪守本分,这样才能坐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