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实用新型专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486568.X
(22)申请日 2019.12.30
(73)专利权人 鞍钢中电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142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60
号8层二区808
专利权人 西安建大装配式钢结构研究院有
限公司
(72)发明人 娄宇 温凌燕 郭亮 李瑞林 
薛强 包献博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61200
代理人 马贵香
(51)Int.Cl.
E04B 2/56(2006.01)
E04B 1/24(2006.01)
E04B 1/58(2006.01)E04B 1/98(2006.01)E04H 9/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57)摘要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包括立柱、横梁、支撑杆件和主梁;两个立柱平行设置,两个横梁垂直设置在两个立柱之间,形成矩形框架,两个支撑杆件的一端均连接在一个立柱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立柱与两个横梁连接的拐角处;立柱的上下两端均与主梁连接,形成墙体框架,墙体框架外侧浇筑混凝土或包覆轻钢龙骨墙体形成一体化墙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K型支撑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刚度,构造简单便于施工,方便支撑隐藏在墙体内。

提升建筑使用效果,满足住宅要求。

提高了结构的装配化,提高拼装速度,充分适应装配式钢结构的要求和特点。

有效解决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低,房屋建筑劳动力低下以及传统钢建筑产品质量低等诸多问题,适应我国建
筑业的发展。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3页CN 212026720 U 2020.11.27
C N 212026720
U
1.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横梁(3)、支撑杆件(9)和主梁(12);两个立柱(1)平行设置,两个横梁(3)垂直设置在两个立柱(1)之间,形成矩形框架,两个支撑杆件(9)的一端均连接在一个立柱(1)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立柱(1)与两个横梁(3)连接的拐角处;立柱(1)的上下两端均与主梁(12)连接,形成墙体框架,墙体框架外侧浇筑混凝土或包覆轻钢龙骨墙体形成一体化墙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其特征在于,一个立柱(1)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节点板(6),两个支撑杆件(9)的一端均连接到第一节点板(6)上;另一个立柱(1)与两个横梁(3)连接的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节点板(7),两个支撑杆件(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二节点板(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支撑杆件(9)包括支撑杆、支撑端板(10)和传力板(8);支撑杆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端板(10),支撑端板上均垂直固定有传力板(8);传力板(8)和第一节点板(6),以及传力板(8)和第二节点板(7)之间为焊接、螺栓连接或销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其特征在于,立柱(1)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立柱端板(11),立柱端板(11)与主梁(12)通过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其特征在于,立柱(1)为矩形钢管柱、圆形钢管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或圆形钢管混凝土柱;横梁(3)为工字形钢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支撑杆件(9)为方钢管、圆形钢管、工字形钢管、工字形钢支撑、T型钢支撑、L型钢支撑、槽形钢支撑、十字形钢支撑、L形钢支撑或阻尼支撑。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12026720 U
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块墙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

背景技术
[0002]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强度更高,抗震性能更好。

而且由于构件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能够大大减少工期;且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材可以回收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绿色环保;因而被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中。

但是现有的钢结构建筑中为了提高建筑的抗侧刚度及抗侧承载力,通常采用大支撑或钢板墙等构件,影响建筑美观以及门窗的开设和室内建筑使用功能,尤其不方便钢结构在住宅中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包括立柱、横梁、支撑杆件和主梁;两个立柱平行设置,两个横梁垂直设置在两个立柱之间,形成矩形框架,两个支撑杆件的一端均连接在一个立柱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立柱与两个横梁连接的拐角处;立柱的上下两端均与主梁连接,形成墙体框架,墙体框架外侧浇筑混凝土或包覆轻钢龙骨墙体形成一体化墙体。

[0006]进一步的,一个立柱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节点板,两个支撑杆件的一端均连接到第一节点板上;另一个立柱与两个横梁连接的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节点板,两个支撑杆件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二节点板上。

[0007]进一步的,支撑杆件包括支撑杆、支撑端板和传力板;支撑杆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端板,支撑端板上均垂直固定有传力板;传力板和第一节点板,以及传力板和第二节点板之间为焊接、螺栓连接或销轴连接。

[0008]进一步的,立柱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立柱端板,立柱端板与主梁通过螺栓连接。

[0009]进一步的,立柱为矩形钢管柱、圆形钢管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或圆形钢管混泥土柱;横梁为工字形钢梁。

[0010]进一步的,支撑杆件为方钢管、圆形钢管、工字形钢管、工字形钢支撑、T型钢支撑、L型钢支撑、槽形钢支撑、十字形钢支撑、L形钢支撑或阻尼支撑。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通过K型支撑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刚度,构造简单便于施工,方便支撑隐藏在墙体内。

提升建筑使用效果,满足住宅要求。

提高了结构的装配化,提高拼装速度,充分适应装配式钢结构的要求和特点。

有效解决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低,房屋建筑劳动力低下以及传统钢建筑产品质量低等诸多问题,适应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详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节点连接详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工厂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浇筑墙体后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浇筑墙体1-1剖面图
[0019]其中立柱1、横梁3、第一节点板6、第二节点板7、传力板8、支撑杆件9、支撑端板10、立柱端板11、主梁12、墙体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1]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包括立柱1、横梁3、支撑杆件9和主梁12;两个立柱1平行设置,两个横梁3垂直设置在两个立柱1之间,形成矩形框架,两个支撑杆件9的一端均连接在一个立柱1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立柱1与两个横梁3连接的拐角处;立柱1的上下两端均与主梁12连接,形成墙体框架,墙体框架外侧浇筑混凝土或包覆轻钢龙骨墙体形成一体化墙体。

[0022]一个立柱1的中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节点板6,两个支撑杆件9的一端均连接到第一节点板6上;另一个立柱1与两个横梁3连接的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节点板7,两个支撑杆件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二节点板7上。

[0023]支撑杆件9包括支撑杆、支撑端板10和传力板8;支撑杆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端板10,支撑端板上均垂直固定有传力板8;传力板8和第一节点板6,以及传力板8和第二节点板7之间为焊接、螺栓连接或销轴连接。

[0024]立柱1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立柱端板11,立柱端板11与主梁12通过螺栓连接。

[0025]立柱1为矩形钢管柱、圆形钢管柱、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或圆形钢管混泥土柱;横梁3为工字形钢梁。

[0026]支撑杆件9为方钢管、圆形钢管、工字形钢管、工字形钢支撑、T型钢支撑、L型钢支撑、槽形钢支撑、十字形钢支撑、L形钢支撑或阻尼支撑。

[0027]参考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详图,在支撑杆件的两端分别焊接端板10,在端板上再分别焊接传力板8。

支撑通过传力板8,和节点板焊接连接,也可以通过铰轴连接。

[0028]参考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工厂一体化K撑模块式墙体,立柱1横梁3焊接成框架。

在框架内焊接第一节点板6、第二节点板7;支撑通过焊接或铰轴与节点板连接。

在立柱1的两端分别焊接立柱端板11.本新型一体化K撑模块式抗侧单元可通过工厂制作。

[0029]参考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抗侧力单元通过立柱端板与主梁通过螺栓连接。

[0030]参考图5为本实用新型浇筑墙体后的示意图,再抗侧单元挂钢丝网现浇或轻型龙骨形成一体化墙体。

图6为本实用新型浇筑墙体横切面图。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