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 1937 年 7 月。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
刻的理解。
文章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
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
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
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
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
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
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
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
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
能接触到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
向前发展。
随着实践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人们去研究和
解决,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
先进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客观
世界。
例如,显微镜、望远镜、电子计算机等科学仪器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和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
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判定
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
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
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
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
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
实践服务。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认识本身,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检验和完善
自己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取得更好
的成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陷入两种错误的认识倾向。
一种是经验
主义,只重视自己的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教条主义,
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检验和发展。
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错误的,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在学习中,有些同学只知道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注重理解
和运用,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
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
还有
些同学,凭借自己的一点经验就盲目自信,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结果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就无法解决。
这就是经验主义的表现。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充分认识到实践
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注重实践。
很多新入职的员工,虽然在学校里
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很多情况与书本上的
理论并不完全一致。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善
于总结实践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总之,《实践论》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
它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会《实践论》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