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两首》授课方案
一、授课目的
(一)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作者的一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说明,劝导基本文意。
3.可以从宏观上掌握这两首诗的境地、感情和表现方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
朗诵时,要注意感情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境地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色来。
(二) 过程与方法
1.朗诵法:兼顾朗诵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侧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研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授课设备。
(三)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锦瑟》中作者的感情。
2.《马嵬 ( 其二 ) 》篇中作者的兴亡之
叹。
二、授课重难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模糊,境地凄迷,对诗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 ( 其二 ) 》“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
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归纳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
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瑟》和《马嵬
( 其二 ) 》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
授课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两首诗的境地、感
情和表现方法,不要瓜葛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诚然没有做朗
诵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
朗诵时,要注意感情的调适,要
读出李商隐诗境地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色来。
律诗的自然节
奏诚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拥有高妙的艺术成就和拥有丰富的多解性; 《马嵬 ( 其
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
慨。
六、授课过程
(一) 课程导入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 PPT显现《嫦娥》及相关说明。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认识。
【设计妄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娥》,
小学阶段的诗歌授课与高中不相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诗,可以有理性
的认知,初步领悟李商隐的诗歌特色,为领悟《锦瑟》的模糊之感和《马嵬 ( 其二 ) 》的兴亡之慨做准备。
(二) 作者简介
李商隐 (813 年- 约 858 年) ,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
原籍河内怀州 ( 今河南沁阳 ) ,祖辈迁荥阳 ( 今河南郑州 ) 。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周边,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设计妄图】此处可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两
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粹性,比方高考题,选
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鉴赏就得从文本自己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感情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三) 整体感知文本
1.听朗诵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 ( 其二 ) 》。
【设计妄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读
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中,会有朗诵
技巧的提点,学生在经过朗诵音频和教师指点后,要学着朗诵,在读
中思虑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词句,又能掌握全篇,也是熟能
生巧的深层含义。
2.问题合作研究。
(1) 《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犯难解的一篇,其主旨素来谈论
纷繁,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
这首诗内容忍晦,境地凄迷,语言华美,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
种情境,一种思路,你能试着说说吗 ?
参照:今世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 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境地而囫囵吞枣。
”他解此诗为:第一联, 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 第二联,意为“从前
有梦想,从前害相思” ; 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 所得可是眼泪和迷惑” ; 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忆,旧情难忘,只 是所有都如隔世了”。
【设计妄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想,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文本解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防备牵强附会,教师也可以显
现自己的思虑,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 《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说明。
参照: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 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 主要靠表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 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 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 但追究其详尽所指,就如坠入云雾里了
; 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
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
; 还
可以小题大做,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若是
3.
试举例
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迷惑呢 ? 若是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感情呢 ?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成心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磨练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感情的宛转。
【设计妄图】作为略读课文,不相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文的教
学要求侧重学生的思虑和感悟,重视文本的整体性,不需要左右逢源,可是也要有所重视,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并学会解析。
(3)结合《马嵬 ( 其二 ) 》的最后一联,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参照: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
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诚然宛转却很有力,启示世人记取唐玄宗沉醉情色,荒弃朝政,
致使国家陷于混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设计妄图】《马嵬 ( 其二 ) 》是一首咏史诗,不可是是一种政治讽谏,个人感觉还有爱情层面的内容,唐明皇和杨贵妃诚然有较高的地位,可是他们的爱情应该和一般人没有实质的差异,所以对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应以特其他政治色彩去解读,而应该恩赐相同敬爱,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和可怜。
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做合适地引导,不可以灌输。
(4)《马嵬 ( 其二 ) 》一诗,先人谈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你能从叙事的宛转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比较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
参照:“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谈论这首诗的话 ( 见《李义山诗偶评》 ) ,可以说很正确地掌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领悟:倒叙的方法。
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谬,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清静。
其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 ; “这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浪起伏 ; 措辞的宛转,如“空闻”“如何”等 ; 立意的宛转,最后在比较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领悟:否认神仙荒谬、生命
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 比较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 结尾经过设问深入议题。
【设计妄图】引导学生经过品味先人的考语,掌握这首诗的叙
事特色和表现手法。
【合作研究部分的设计思路】关于两首诗的问题设置,可以从
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思想和艺术。
题目设置可以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谈论中收获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启示,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七、课后作业
请从李商隐的三首《无题》中任选一首,认真品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