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前四者是有机物,而无机盐和水是无机物。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2.蛋白质
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人体蛋白质代谢: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

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亚铁离子)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强200倍。

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

酶:酶是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蛋白质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重金属盐(银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有机物(甲醛、酒精)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蛋白质的检验: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3.糖类
作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60%~70%来自糖类)。

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常见的糖
淀粉: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

如稻、麦、马铃薯等。

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葡萄糖。

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糖原贮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呼吸作用:C6H12O6+6O26CO2+6H2O
蔗糖: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富含淀粉的食物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只有温度达到280℃以上才能破坏黄曲霉素,所以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4.油脂
分类: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

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内脏。

5.维生素
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维生素A会引发夜盲症;缺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症。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6.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热值:脂肪>蛋白质>糖类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

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如氧、碳、氢、氮、钙等。

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如铁、铜、锌、氟、碘、硒等。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钙摄入量过多的表现:结石、骨骼变粗
缺钙的表现:(青少年)佝偻病、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主要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钠和钾
Na+:存在于细胞外液,人体内含钠80~120g。

K+:存在于细胞内液,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20多种)
铝、钡、钛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

汞、铅、镉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即使是必需元素,也要合理摄入。

第三节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属于无机化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乙醇(俗名:酒精)、乙酸(俗名:醋酸)、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有机物中,碳原子可以和氮、氢、氧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碳环。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物可分为小分子(如甲烷、乙醇、乙酸、葡萄糖)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等)
含碳、氢(含碳、氢、氧)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而在不充分燃烧时,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

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点燃后产生烧纸气味。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酚醛塑料(电木)、脲醛塑料(电玉)
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可以进行热修补。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危害:
① 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 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 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解决途径:
①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 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我们要控制使用保鲜膜。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下图为A~G (初中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A 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则其化学式是________。

(2)若反应①为置换反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用途),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图示转化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6)若A 为其他的可燃性气体,则A 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且A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 只能是纯净物
B 只能是混合物
C 既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答案】CH 4 23
23C 2Fe O 4Fe 3CO ++↑高温
()22CaO+H O=Ca OH 金属除锈 红
棕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③④ 碳元素和氢元素 C 【解析】 【详解】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化学式是:CH 4;
(2)若反应①为置换反应,则该反应是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23
23C 2Fe O 4Fe 3CO ++↑高温

(3)反应②是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CaO+H O=Ca OH ;
(4)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现象为: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可用于金属除锈;
(5)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硫酸钙,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既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3.已知 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里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 A 、C 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B 为黑色固体,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反应①是复分解反应,若 A 为常见的碱,且通常 用来改良酸性土壤,E 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 A 的化学式为______,B 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C+2CuO 高温
2Cu+CO 2↑ Ca(OH)2 Na 2CO 3
【解析】 【详解】
(1)根据A 、C 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B 为黑固体,故A 可能是一氧化碳,B 是氧化铜,C 是二氧化碳;反应①是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C+2CuO
高温
2Cu+CO 2↑;
(2)A 为常见的碱,且通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A 是氢氧化钙。

E 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E 物质是CO 2,()2322Ca OH +CO CaCO +H O =↓,A 可与B 反应,反应
①是复分解反应,B 可能碳酸钠,()2332Ca OH +Na CO =CaCO +2NaOH ↓,D 是氢氧化钠,反应②是()2322Ca OH +CO CaCO +H O =↓,故A 的化学式为Ca(OH)2,B 可能是Na 2CO 3。

【点睛】
要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特点、用途、常发生的化学反应,甚至反应条件。

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是该题的突破口。

4.图中A ~G 表示初中化学几种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O 、C 、Al 、Fe 、Cu 中的一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A 、B 、D 与其他物质的状态不同,其中D 、B 为化合物,D 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3:8;F 为紫红色固体,图中“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D 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写出C 合金的一种名称_______________。

(2)写出G→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和B 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反应。

【答案】 CO 2 钢等 2Al+3CuSO 4= Al 2(SO 4)3+3Cu 化合
【解析】在通常情况下,A 、B 、D 与其他物质的状态不同,其中D 、B 为化合物,D 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3:8,可知D 为CO 2,则B 为CO ,E 为C ;由ABC 的转化关系可知A 为O 2;由CGF 的转化关系可知C 为Fe ,G 为Al ;F 为紫红色固体,则F 为铜。

解:(1)写出D 的化学式CO 2;由CGF 的转化关系可知C 为Fe ,则C 的一种 合金为钢、生铁等;
(2)由CGF 的转化关系可知C 为Fe ,G 为Al 。

G→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3CuSO 4==Al 2(SO 4)3+3Cu ,A 和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O 2+2CO 点燃2 CO 2,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点睛:找到题中的关键点,根据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分析解答。

5.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无色气体,其中有两种是单质,另三种是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未注明反应条件):
(1)写出A、B、C、D、E的化学式: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
(2)在上述五种气体中,不含有组成A气体的元素的是_____(填化学式).
(3)D与Cu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冶炼金属常用_____(填字母)与氧化铁来发生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4)通常烧烤时意外着火不能用水浇灭木炭,会生成水煤气,试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O2 CO2 CO H2 CH4 H2、CH4 CuO+H2Δ
Cu+H2O C 置换
C+H2O 高温
CO+H2
【解析】
【分析】
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无色气体,其中有两种是单质,另三种是化合物,A与D反应生成水,且D与CuO反应也产生水,可推知D为H2,A为O2;A与E反应生成B与水,则E中含有氢元素,A与C反应生成B,C与CuO反应也生成B,C为还原性物质,可推知C为CO、E为CH4、B为CO2。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氧气,其化学式为O2,故填O2;
B为为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故填CO2;
C为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故填CO;
D氢气,其化学式为H2,故填H2;
E为甲烷,其化学式为CH4,故填CH4。

(2)A为氧气,含有的元素为O元素,上述物质中不含氧元素的是氢气和甲烷,其化学式依次为H2、CH4,故填H2、CH4。

(3)D与CuO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故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写为为:CuO+H2Δ
Cu+H2O;
冶炼金属常用碳与氧化铁来发生反应,故填C;
碳与氧化铁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故填置换。

(4)通常烧烤时不能用水浇灭木炭,是因为碳与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会生成氢气和一
氧化碳,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H2O 高温
CO+H2。

6.A、B、C、D、E、F、G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铜、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中的一种.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相连的两个方框表示相应物质间能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B、E分别为_____、_____.
(2)A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
(3)F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二氧化碳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 CuO+COΔCu+CO2
【解析】
【分析】
A、B、C、D、E、F、G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铜、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中的一种,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所以B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钡反应,所以C是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会与稀硫酸、碳酸钠反应,D如果是碳酸钠,碳酸钠除了会与氢氧化钡、稀硫酸反应,不会与气体物质反应,所以A是氯化钡,E是稀硫酸,稀硫酸会与氧化铜反应,所以F是氧化铜,G是一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所以B是二氧化碳,E是稀硫酸;
(2)A与D的反应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所以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3)F与G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O+COΔCu+CO2.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稀硫酸;(2)产生白色沉淀;(3)CuO+COΔCu+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