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
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
发表时间: 2009-12-10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采访/张湘辉摄影/马金辉
江湖。

长江。

洞庭湖。

自然,一直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譬如江湖关系。

湖,有洪有枯,也是最常见的事情。

然而,洞庭湖近几百年来的命运,全由人类轻易操纵,不由自主。

所以今日之枯水,我们已不能指望全由自然来调节,只能遵循一定的规律,有所思考,以及行动。

71岁的卢承志,70岁的聂芳容,68岁的童潜明,以及更多的人,怀着焦灼赤诚之心,提出方案。

不管这些想法是否“异想天开”,不管是城陵矶筑坝、引江济湖还是蓄洪济枯,我们不妨将各种声音一一呈现,以期看到更多争辩、论证。

惟有如此,方能为决策者寻到有效解决方式。

同时深知,这不仅仅是专家们的事,生态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

2009年11月23日,湖北宜都,洋溪。

童潜明建议,利用洋溪与松滋河之间的3-5米落差,开凿运河从长江引水进入松滋河,从而缓解西洞庭、南洞庭的缺水状况。

有数据表明,三峡大坝蓄水发电后,经由松滋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占到“四口”入湖总水量的60%。

背景
一张“过境水”入湖水量图
四水:湘水、资水、沅水、澧水
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
洞庭湖的水来源“四水”及“四口”都是过境水,近年的流量都在剧减。

四口如今的入湖水量水量仅是1936年的22.25%。

四水如今的入湖水量也比2003~2007年期间减少了33.1%。

入湖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建坝拦水,以及荆江截弯,河床下切,江水入不了湖。

在入湖水量总体减少的背景下,这些年洞庭湖水位连年创低。

造成的后果是,安乡、南县、华容以及湖北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共26.67万公顷耕地和300多万人口严重缺水,其中华容县城日缺水2万-3万吨,只能定时定量供水。

A 1950年~2000年
B 1955年~2000年
C 2003年~2007年
单位:亿m3/年均
方案一
我一直坚持引江济湖:从洋溪修运河到新江口,利用松滋河济西南洞庭;疏浚华容河济东洞庭,是目前最好最经济的方法
解决洞庭湖缺水的方法,我从2006年以来,一直认为只有引江济湖。

此观点2005年底首次提出,《潇湘晨报》2006年1月20日第91期《湖湘地理》作了报道,但当时很多人存在异议。

到2007年,我省水利专家对此认识开始有所改变,认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在有了共识,并已在调弦口运作,但是成了“引江济(华容)河”,与引江济湖大相径庭。

我通过这几年不少于10次赴洞庭湖考察研究,认为“引江济湖”有两处是首选地,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且不影响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和长江的水文形势。

第一处是调弦口通过华容河引水入东洞庭湖,调弦闸闸底板高程
26.5m,闸口长江水位今年10月15日为28.49m,11月24日为
27.23m,闸口高程低于江水位,但由于闸口口门被泥沙淤塞到29-30m,华容河河底近长江段淤塞到29-32m,故江水不能过闸。

如果疏浚口门和华容河泥沙,按闸口当年设计过水60个流量,就可以使江水自流入湖,解决华容县城饮用水1-2个流量就够了,绝大部分水就注入东洞庭湖。

第二处是距松滋口约25公里的宜都市洋溪乡,是上荆江拐弯处,由白垩-第三系坚硬-较坚硬以砂岩为主的岩层构成南岸,岸下没有江滩,此处枯水期最低水位37m,由此到新江口(松滋市)直线距离约20km,新江口枯水期最低水位34m。

20公里有3米水位落差,如果
从洋溪修一明渠与暗渠相结合的引200个流量左右的渠道,江水在不需建闸和疏浚泥沙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直入松滋河而注入西、南洞庭湖。

且三峡工程启用后,松滋河流量占四口入水量60%,是四口中入湖水量最大、最重要的一支。

上述两处引水工程从水位落差、工程地质、经济投入以及不移民、不破坏现有耕地来说都是可行的,一旦实施,在枯水期有50个流量左右的江水入东洞庭湖,有200个流量左右的江水入西、南洞庭湖,洞庭湖从上游至下游有活水流动,就会完全改变枯水期缺水的局面。

如果进一步将洋溪到新江口由引水渠改为运河连接松滋河,那洞庭湖就有两条水路入江,对环洞庭湖的经济建设肯定意义非凡。

引入的江水对长江水量可说是微乎其微,并且在洞庭湖转一圈又将回到长江,不会影响长江总的水文形势;也不需要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加大坝下泄量,从而保障蓄水175m,使其综合效益得以实现。

应该指出的是,引江济湖并非首创,在长江中下游早已实施或正在实施,如引江济汉(水)、引江济太(湖)、引江济巢(湖),等等;在华北有引黄(河)济(白洋)淀。

它们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洞庭湖为什么就不可以?
(以上引用的数据来自长江委的长江泥沙公报以及相关水文站数据)
争论
聂芳容:洋溪到新江口开凿运河方法可行,但是在湖北境内运作,操作复杂。

华容河我赞同修管道,华容滩地太长,疏浚后又有新淤积。

赞同直接从江口修管道,并在中间搞一个抽水泵,如有泥沙,必要时反冲一下。

童潜明:仅用管道只是解决华容县缺水之问题,对东洞庭基本没有好处,甚至只是增多了污水的排放。

卢承志:从洋溪引水修运河,水源是否可以保证,以后是否会有情况变化?
方案二
“蓄洪补枯”是最好出路,将洪水变成“商品水”
聂芳容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
洞庭天下水。

准确地说洞庭湖是不应该缺水的。

事实却是,水乡泽国面临严重“结构性缺水”。

枯水期水量不到汛期的十分之一,冬季水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这将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不夸张地说,将来我们缺水的感觉只会更加明显。

而目前人们对结构性缺水认识不高,研究不够,措施不力。

连“两型社会”规划最初都没意识到这点,未研究干旱水利措施。

我们湖南人总认为自己是水乡泽国,怎么可能缺水,基本都没有节水意识。

我认为解决湖南缺水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蓄洪补枯。

湖南的水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我们要再修一些。

汛末将水库装满,冬季就可以利用了。

比如东江湖库容有86亿立方米,7月底前装满30-40亿立方米就可以了。

今年只留了10亿立方米,所以补给湘江后劲不足。

具体到洞庭湖,有两个方案:“蓄洪济湖”以及“引江济湖”。

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长江水利用的科学不科学。

而最具开发潜力的,恰是长江的洪水。

长江汛期有2000-4000亿立方米,若能化洪水为资源,好好利用,其益处不可估量。

蓄洪济湖一是在西洞庭出口处,小河嘴、南嘴分别拦起来,丰水期将沅水、醴水、松滋河的水蓄起来,水位从28.5米提高至33.5米,将增加1000平方公里的水面,蓄水50亿立方米,3+5城市群的用水基本保障,冬天每天可以放1000个流量下来,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解决了。

同时,利用洞庭湖原有的蓄洪区来蓄洪补枯,比如钱粮湖、大通湖等。

这个区域应好好利用,汛期保平安,枯水期则保生态。

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具有非凡意义,大的发展背景都要求其必须有水,上海要求冬天保持12000个流量,光靠三峡是不够的,必须要靠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来补充,如果我们在汛期储下足够的水,将来有望成为“商品水基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每年“商品水”收入50个亿左右,生产总值可以增加1000个亿。

引江济湖则是在湖北新江口卡口河段建立枢纽工程,引水闸、船闸、泄洪闸三闸合一,只需引100个流量,就能灌溉北洞庭、西洞庭。

河底深挖三米就够,每条河都有深槽,是不死的不断流的河流,有其完整系统。

因此只需将进口挖深一点。

其他地方稍微疏浚,依靠水自然冲刷。

童潜明:松滋口建三闸,也就是引江济湖,与我的思路是相似的。

若要建闸,根据实地考察,地质条件最好处不在百里洲洲头,而是在洲头往东约1000米处蚂蚁山,白垩系岩石,坡度15,应延伸至百里洲以下,适合修筑。

蓄洪济枯这个想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气象预报不准确,运气不好洪水暴发后果严重。

若气象预报精确,倒可为
之。

聂芳容:中国需要加强对水文以及气象的研究。

若预报能有三天准确率,就可以从容调控。

并且是否可以立法,对汛末拦水意外引起的洪灾不追究个人责任。

卢承志:新江口不如将河道疏浚,建闸有何作用?三口建闸是谬误的。

枯水期恨不得敞开,不需要闸,洪水期弄闸,湖北不答应。

至于泵站,成本太高。

南嘴小河嘴是洞庭通道,封堵影响面积太大。

卢承志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原副总工程师
方案三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度,建议城陵矶建闸
我所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度。

”三峡我们无法指挥,要多从湖南内部想办法。

我们有很多水库,但都不愿意放水,怕影响发电,水利水电各自为政,谁也指挥不动谁,应由政府统一调配大型水库,如五强溪、柘溪等,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放水。

其次,遵守水的规则,依靠工程解决为辅。

如三口疏浚,但只需疏浚一条深槽,约40米宽,口门与长江江底等齐,引足够的生活用水,也保证航道,而洪水期影响也不大。

同时可以在洞庭周边建立“蓄水调水工程”,如将四水小河道蓄
水,泄洪区如钱粮湖等蓄水。

另外,我是赞成在城陵矶建水利枢纽工程的,这个闸坝,可以充分考虑生态、防洪、蓄水。

比如给鱼和江豚留出鱼道,给船设计航道,加上挡水闸。

洪水时闸全部打开泄洪,枯水季节蓄水。

童潜明:先不论生态问题,就是要在150m厚的淤泥松散沉积物上建坝,其工程地质问题就无法解决。

聂芳容:这个对生态影响太大,比如跟水草、植物、湿地等息息相关,又比如长江洄游鱼类途径也被切断。

卢承志:这个方案还在论证当中,但地质条件不成问题,城陵矶附近马上有荆岳铁路、杭瑞高速越洞庭湖而过,大桥都能建,闸坝不会有问题。

生态问题会考虑在列。

方案四
三峡大坝在蓄水期间加大下泄量
童潜明:今年10月19日增加3000个流量(立方米/秒),城陵矶水位仅上升5厘米,对缓解缺水基本上没有意义,但却严重影响水库蓄水,有可能使今年蓄水175m无法实现。

聂芳容:湖南冬季缺水严重,不能指望三峡调水,三峡只是解决长江中下游。

冬季除非不少于10000个流量,才对湖南有点点好处。

我认为三峡九、十月份不应该蓄水。

沿途的城市农村口粮都靠这个时候,这个时候蓄水就是夺走人们的“口粮水”,要蓄水到175米也只能8月以前蓄水。

三峡不应以发电、防洪设计为主,应以生态控制为主。

但是三峡之调控,暂时我们无法改变,这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卢承志:我们支配不了三峡、长江。

只能自力更生。

方案五
整修1970年代所建的血防灭螺矮围,使之蓄水
童潜明:这对于保护局部湿地生态作用很大,如东洞庭湖在大、小西湖矮堤所蓄2000公顷的水面,栖息了洞庭湖60%的侯鸟,又是唯一的鱼种库,但这种矮围蓄水非常有限。

方案六
在湖内深挖600平方公里湖容蓄水调节
聂芳容:新中国建国以来,洞庭湖泥沙淤积50亿立方米,宜用大型挖泥船疏挖,在湖泊与河道中间建立10个大型深水区,深挖至19米,在枯水季节也能增加30-50亿立方米水量。

冬天很自然地吐出来。

但这个方案被环保部门否决。

童潜明:其工程量浩大,且按洞庭湖的演化,盆地本来就是在沉降,也无必要。

蒋勇
东洞庭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生态是个整体,任何工程都要慎重
洞庭湖缺水是一个叠加效应,应整体研究。

即使引江济湖,也应
是系统的济法,比如同时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不然华容一旦疏浚河道,印染企业势必开工,污染量成倍增长。

而且以洞庭湖的现状,引江济湖也容易导致水从航道里直接流入长江,所以其量要拿捏好。

我不鼓励大面积围堰。

大小西湖围堰是暂时的办法,而且前提是已有候鸟在此栖息,也早有现成的堤坝,如今只是适度利用与调控。

以前大小西湖由渔民干塘,壕沟具有流动性,如今围堰后,水是多了,但水过于静止,洲滩演替不动,也有弊端,又要靠采桑湖弥补。

总之生态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动一个链条就全都变了,所以任何工程都要慎重。

张琛
WWF长沙办公室项目官员
控制不是终极手段,双赢只需一个规范
我们不能一看见缺水就想筑坝,“控制”并不是方法。

枯荣本是自然演替,只是洞庭湖目前状态是人类行为影响加剧,应是工程与非工程手段联合调度,系统利用已有资源。

我们不能光解决眼前问题,如长江裁弯取直工程后,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建一个坝需200亿,这资金若投入综合协调、生态保护、百姓生计等方面,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也并不是完全反对工程,但要考虑整个的江湖生态、水利系统。

究根到底,还在于决策层的认识与科学管理。

举个例子,挖沙船将一些地方挖的千疮百孔,对江豚等特殊物种也有极大影响,若能规范管理,如莱茵河那般,既可以让挖沙者赚到钱,又可利用其开拓河道,
制造新湿地。

双赢结果,只需一个规范。

回溯
1995年(我们所能取得的最近一年的测量数据):洪水时2625平方公里,枯水期的面积“可能只有这个的1/10”。

1960年:长江数次大水往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洞庭湖淤塞萎缩,这时的洪水面积约3141平方公里。

1932年:约4700平方公里。

1890年:约5400平方公里。

1825年:清道光年间,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洪水湖面约6000平方公里。

1.4亿年前:因燕山运动所造成的沉降而形成的洞庭湖,根据其最早的沉积“白垩纪红层沉积”的分布(东至岳阳-湘阴,西达石门-澧县,北抵安乡-南县,南到益阳-宁乡),被认为当时的面积“至少在18000平方公里以上”。

理论上,洞庭湖应该正在“长大”才对
1.洞庭湖区一万余年来发生的地壳形变表明,近现代它仍在沉降中,每年下降约10毫米。

2.长江流域处于夏季季风环流带,年均降水达1067mm,远超全国的650mm和亚洲的740mm,故洞庭湖应有充足的水量汇入。

3.三峡水库启用后洞庭湖淤积泥沙剧减,其淤积速率大大低于构造沉降速率。

那么,只要板块运动存在,洞庭湖区就会沉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洞庭湖不但不应该消亡,还应扩大。

现实却是,我们所见之湖,越来越小。

童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