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松江一中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

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

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

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

”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

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

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

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

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

“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

”“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

”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

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

“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

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被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

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新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

我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可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

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

”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

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

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

“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

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

她一肩扛起的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

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分毫不差,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

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

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

“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

”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肖像描写,写出山里孩子的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

B.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坚守山村教育的美好品质,同时也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

C.文章的结尾部分,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眼神,升华了主旨;“山音”照应文章的标题,结构严谨。

D.本文语言极有特色,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态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充满诗意。

2.文章的标题意蕴深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含义。

3.小女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面疙瘩汤
李惊涛
面疙瘩汤里的葱油香味,总能让我很快醒来;但我知道,我必须躺着不动,甚至不能够睁开眼睛。

我要让母亲觉察不到我已经醒过来。

母亲在堂屋里静悄悄地走动,把盛好面疙瘩汤的两只碗,轻轻放到桌子上。

我就知道,我的大姐和二哥,虽然还带着睡意,但已经理直气壮地坐到桌子边上,开始呼噜呼噜地喝面疙瘩汤了然后,在太阳没出来之前,他们要背上书包,在青灰色的晨光里,走上通往青口镇的河堤。

他们是到县城上中学去的。

想到他们已经在上中学,我很无助和无奈。

我知道太阳出来后,我会起床,却喝不到漂着葱花的面疙瘩汤;因为我还在本村小学上三年级,而且是和双胞胎的两个妹妹,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你无法理解143年一个13岁少年内心深处的悲哀和不平。

那种在年龄上永远也追不上姐姐和哥哥,因此也永远享受不到他们在家庭中所受的重视的郁闷,让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我,终日心事重重。

我起床后,两个小妹妹也跟着起来。

我们会被母亲叫到饭桌前,喝大麦或玉米面做的糊涂(粥),就着腌胡萝卜,灌个“水饱”,而后去本村小学上学。

妹妹们只要一觉醒来,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她们并不注意面前的三哥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手脚很重,摆筷子放碗,弄出很大的响动。

我当时的想法只能闷在心里:待我上中学时,看母亲早晨会不会做漂着葱花的面疙瘩汤给我喝;如果不做,那就是偏心!
小小少年清晨的怨气往往在夜里化为乌有。

因为在我爬上床后,总能够感受到母亲来为我掖被子。

母亲的动作是那样轻柔,让我在逐渐朦胧的意识里,依然感到温暖,知道母亲不是偏心,只是家里困难父亲每月47元工资,只给母亲20元养家,她实在无力让五个孩子早晨都喝上香喷喷的面疙瘩汤。

同时,在入睡之前,我还生出某种信念:喝
上面疙瘩汤,只是个时间问题……
144年,我终于摆脱了与两个妹妹共读“复式教学班”的尴尬,到邻村的申城小学读四年级。

由于路远,必须早起。

我起床后,虽然只能看见大姐与二哥离家的背影,但饭桌上的面疙瘩汤碗,余温犹在。

那一天,母亲无声地盛出另一碗面疙瘩汤给我。

我接过汤碗的一刹那,心里忽然洋溢出一种强于妹妹、弱于大姐和二哥的优越感。

喝完香喷喷的面疙瘩汤,在一种与母亲心照不宣的神秘感里,我悄无声息地走出家门,邻村上学。

一路走着,我一路想,我快要加入大姐和二哥的行列了。

听说他们在赣楡县中学学习都不错,二哥还创造了六门课考598分(百分制)的成绩。

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学习好,才能对得起与他们一样的待遇早晨上学前,喝漂着葱花的、香喷喷的面疙瘩汤……
147年,我实现了赶超大姐、二哥的愿望,以所在公社城南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赣榆县中学,读高中。

开学发新书时,我意外发现自己的考试作文《雷锋精神鼓舞着我》就收在下发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作文》里,并且与鲁迅、冰心的文章排在一起。

我带回家给母亲看。

母亲欣慰地微笑着,眼睛里似有泪光。

高中两年,我延续了母亲的欣慰:两次捧回全县语文竞赛第一名、一次徐州地区(八个县)语文竞赛第一名的奖状回家,成为赣榆县中学的“语文尖子”。

其时我和两个妹妹早晨上学前,都喝上了面疙瘩汤。

那是我们的母亲,以终年举债的方式,竭力撑起一个困窘的家,让孩子们都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路。

高考前夕,母亲甚至没有考虑我能否考上大学,便提前准备起我远行的蚊帐和被褥。

事实上,除去大哥14岁入伍做了文艺兵外,147年至1981年,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让母亲失望:二哥考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姐考入铜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两个双胞胎妹妹,一个考入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一个考入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

在高考升学率只有4%~8%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家考出五个大学生,在赣榆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现在我已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但对漂着葱花的、香喷喷的面疙瘩汤,依然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偏好。

无论天南地北,亲朋相聚,只要有面疙瘩汤,我都会在他们困惑不解的眼神里,急切地端起碗来,喝得津津有味,呼噜作响,直至大汗淋漓,仍意犹未尽。

因为我知道,在天国的母亲,会充满幸福感地望着正在喝面疙瘩汤的小儿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已经理直气壮地坐到桌子边上”中“理直气壮”一词用得极妙,表面上是写大姐和二哥,实际上反映了“我”的微妙心理。

B.文章在刻画“我”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其中动作、心理描写所用的笔墨较多。

C.“我”早饭时“摆筷子放碗,弄出很大的响动”,意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两个妹妹尚小,聊着天,没有留意“我”的举动。

D.文章倒数第三段叙写“我”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交代五个人的高考情况,流露出自豪感,表明母亲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E.文章紧紧围绕“面疙瘩汤”,按照小学、中学、现在这一时间顺序行文,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叙事娓娓道来,情感真实感人。

2.小学时的“我”是怎样的一个少年?
3.文章是怎样描写母亲的?
4.文章中的“面疙瘩汤”寄寓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对夫妻的奇遇
[意大利]卡尔维诺
阿尔图罗·马索拉里是上夜班的工人,早晨六点下工,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天气好的时候,他也骑自行车,雨天和冬季改乘电车。

六点三刻和七点之间回到家里,正好赶上妻子艾莉黛的闹钟刚刚响过,或差一点就要响的时候。

经常是两种声响:闹钟的铃声和他迈入家门的脚步声同时闯入艾利黛的脑海里,把她从睡梦中唤醒。

清晨的觉是最香的时候,她总要把脸埋在枕头里,在床上再赖上几秒钟。

然后,她倏地坐起身来,匆匆忙忙把胳臂伸进晨衣,头发耷拉到眼睛上。

她就这副模样出现在厨房里,阿尔图罗正在那里,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空空如也的饭盒和暖水瓶,把它们放在水池里。

在这之前,他已经点好了炉子,煮上了咖啡。

有时,还差一分钟闹钟就该响了,是阿尔图罗端着咖啡走进房间,将她唤醒的。

她举起双臂,伸伸懒腰,然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

阿尔图罗还穿着风雨衣;她搂着他,根据他外衣的湿度和凉意就可以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下雨、有雾、抑或降雪;不过,她仍然要问:“天气怎么样?”而他呐,也总是半带讥讽地嘟囔一番,把一天的不快从后到前倒着数落一遍;骑自行车的归途,出厂时的天气,头天晚上进厂时截然不同的气候,干活时遇到的麻烦,车间的传闻等等。

艾莉黛忽然喊道:“天哪!什么时候啦!”她连忙把脸凑近梳妆台的镜子,嘴上噙着发夹,用刷子梳通头发。

阿尔图罗走过来,站在她的背后,瞅着艾莉黛。

他待在那儿也帮不上忙,显得局促不安。

艾莉黛收拾妥当,在走廊里穿上大衣,吻了一下阿尔图罗,打开门,匆匆往楼下跑去。

家里就剩下阿尔图罗一个人了。

他听见艾莉黛的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当这种声音消失后,他的思想又随着她疾步走在庭院里,来到大门口,行进在人行道上,然后,
一直随她走到电车站。

连电车叮叮的响声他似乎也听得见。

车停下来,每个乘客上车时脚登踏板的声音他也听得见。

他想:“好了,这会儿她乘上车了。

”他仿佛瞧见妻子挤在十一路电车上男男女女劳动者中间,十一路电车像以往每天一样,把他的妻子带到工厂里。

阿尔图罗灭掉烟蒂,关上窗户,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他上了床,艾莉黛起来后没整理床,阿尔图罗睡觉的那边几乎没动,跟刚铺好的一样。

他老老实实地躺在自己那边,但是,过了一会儿,他把一条腿伸到艾莉黛睡的那边,那里还有妻子的余温,接着,他又把另一条腿也伸了过去,就这样他一点一点把身子都移到艾莉黛睡的那边去了。

那里有着妻子的体温,并且还保留着她的身体的形状。

他把头枕在妻子的枕头上,脸紧紧贴住枕头睡着了。

艾莉黛晚上回家时,阿尔图罗已经在房间里转了半天了:他点上了炉子,把东西放在炉子上烧,在晚饭前几个小时里,他也做些事情,譬如铺床、扫地、把该洗的衣服浸在水里。

他待在家里,手上在做这些事,可精神上早就去迎候她了。

外面华灯初上,艾莉黛挤在熙来攘往的妇女群中,从这个商店跑到那个商店忙着采购物品。

阿尔图罗终于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沉重的脚步声,跟早晨的那种声音全然不同。

阿尔图罗走出房门,来到楼道,从妻子手里接过购物包。

两人边说话边走进家门。

艾莉黛连大衣也没脱,一下子就坐在了厨房的椅子上,与此同时,阿尔图罗把东西一件件从包裹里取出来。

“赶紧干活吧!”说着,艾莉黛站起身,脱下大衣,换上家常便服。

夫妻俩开始做饭;两人的一顿晚餐,他带到工厂为夜间一点钟准备的宵夜,她明天带到工厂里去的午餐,还有他明天下班醒来吃的东西。

咖啡还没喝完,阿尔图罗已经跑去检查自行车是否一切正常。

他们互相依偎着,阿尔图罗感到妻子的身体是那么娇柔、温暖。

然后,他扛起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走下楼去。

艾莉黛洗刷盘子,看着丈夫出门了。

他眼下正穿行在路灯稀少的黑暗的街道上,或许这时他已经过了加油站。

艾莉黛上床,熄了灯。

她躺在自己睡的一边,又慢慢把脚挪到阿尔图罗那边,寻找丈夫的温暖,可是每次她都发现自己这边更暖和,于是她明白了,阿尔图罗是在她这边睡的觉,顿时,一股暖流和柔情涌上心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里塑造了一对上下班的时间完全不一致的夫妻,当丈夫夜班回家时,妻子刚好要出门上班去,他们交叉地生活着,家里总是一个人。

B.艾莉黛根据丈夫外衣的湿度、凉意,就能知道天气状况,但仍要问天气如何,实际上帮助他舒缓压力,表现出她细致的关爱。

C.文中两次写到艾莉黛的脚步声,第一次是早上她离家时急切的脚步声,表现了她欢
快的心情,第二次是下班回家时沉重的脚步声,表现了她劳作的疲惫。

D.本文叙事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中,通过对日常饮食起居的细致描绘,间接地展现了阿尔图罗夫妻二人艰辛的工作状态。

2.小说第五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的尾段有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探究。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吐万绪字长绪,代郡鲜卑
..人也。

绪少有武略,在周,起家抚军将军,袭爵元寿县公。

数从征伐,累迁大将军、少司武。

高祖受禅
..,拜襄州总管,进封谷城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寻转青州总管,颇有治名。

岁余,突厥寇边,朝廷以绪有威略,徙为朔州总管,甚为北夷所惮。

其后高祖潜有吞陈之志,转徐州总管,令修战具。

及大举济江,以绪领行军总管。

及陈平,拜夏州总管。

晋王广之在藩也,颇见亲遇,及为太子,引为左虞候率。

炀帝嗣位,汉王谅时镇并州,帝恐其为变,拜绪晋、绛二州刺史,驰传之官。

绪未出关,谅已遣兵据蒲坂,断河桥,绪不得进。

诏绪率兵从杨素击破之,拜左武候将军。

贺若弼之遇谗也,引绪为证,绪明其无罪,由是免官。

岁余,守东平太守。

未几,帝幸江都,
路经其境,迎谒道傍。

帝命升龙舟,绪因顿首
..陈谢往事。

帝大悦,拜金紫光禄大夫,太守如故。

辽东之役,请为先锋,帝嘉之,拜左屯卫大将军,率马步数万指盖马道。

及班师,留镇怀远,进位左光禄大夫。

时刘元进作乱江南,以兵攻润州,帝征绪讨之。

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绪因济江背水为栅明旦元进来攻又大挫之绪进屯曲阿元进复结栅拒绪挑之,元进出战,阵未整,绪以骑突之,贼众遂溃,赴江水而死者数万。

元进复据建安,帝令进讨之,绪以士卒疲敝,请息甲待至来春。

帝不悦,密令求绪罪失,有司奏绪怯懦违诏,于是除名为民。

寻有诏征诣行在所,绪郁郁不得志,还至永嘉,发疾而卒。

节选自《隋书·吐万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绪因济江背水/为栅/明旦/元进来攻/又大挫之/绪进屯曲阿/元进复结栅拒/
B.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绪因济江/背水为栅/明旦/元进来攻/又大挫之/绪进屯曲阿/元进复结栅拒/
C.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绪因济/江背水为栅/明旦/元进来攻/又大挫之绪/进屯曲阿/元进复结栅拒/
D.绪率众至杨子津/元进自茅浦将渡江/绪勒兵/击走绪/因济江背水为栅/明旦/元进来
攻/又大挫之绪/进屯曲阿/元进复结栅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在汉末渐渐强盛起来,南北朝时曾建立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

B.受禅,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

历史上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事件并不鲜见。

C.邑,即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分封以宗法制度为据,大小按爵位等级而定。

D.顿首,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古人常在书简表奏的开头以“顿首”一语表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万绪深得信任,受到他人重用。

高祖渡江伐陈时,任他为行军总管;辽东之战时,炀帝命他率大军出征。

B.吐万绪驰骋疆场,屡为朝廷解忧。

杨谅发动叛乱,他跟从杨素打败杨谅;刘元进作乱,他多次击败刘元进。

C.吐万绪为人正直,替遭谗者作证。

贺若弼被人进谗言,他出面作证,贺若弼得以保住性命,但官职被免去。

D.吐万绪违抗皇命,遭受削职惩处。

皇帝让他攻打建安,他虑及士兵状况,请求暂缓出征,皇帝将他贬为平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广之在藩也,颇见亲遇,及为太子,引为左虞候率。

(2)岁余,守东平太守。

未几,帝幸江都,路经其境,迎谒道傍。

5.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①(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②堕洲渚。

题郑防画夹五首③(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

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

②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

③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有述有评,既有对画中的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看法。

B.两首诗所写题材都是僧人惠崇的画作,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

C.王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指出画史上的众多画家不值一论,自己只推崇惠崇。

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

2.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

________,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

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_,弃脂水也;_______,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4)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
(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家庭生活中一定有引发你关注的细节。

请以一次家庭聊天作为背景,刻画聊天场景以及你的心理状态。

150字左右。

②在疫情中奔赴一线有所作为的人,人们称之为“逆行者”。

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向这些“逆行者”致意。

150字左右。

③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就其中某个片段写一段推荐阅读的文字。

150字左右。

8.“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

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