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2.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A.甲液体的沸点低于乙液体的沸点
B.甲液体的沸点等于乙液体的沸点
C.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
D.持续加热乙液体一定能沸腾
3.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熔点/℃沸点/℃
酒精-11778
水银-39357
铅3281740
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
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
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
4.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
关于这种效果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D.凝华、液化
5.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
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6.学校积极响应各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从2月10日起利用网络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各科老师轮番上阵网络直播,下列物理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同学们听出熟悉的老师声音时异常兴奋,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调不同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提高声音频率的方式来达到增大音量,强调重点知识的目的C.同学们听课时会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者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B.甲、丙两者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乙、丙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D.甲、丁两者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中高考期间建筑工地禁止夜间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抽出真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
9.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s
v
t
可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随时间或路程的改变而改变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或路程无关
10.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A.1∶2B.2∶1C.9∶8D.8∶9
11.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2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12.2019 年 10 月 1 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组成的12 个空中梯队,以前所未有的磅礴阵容接受检阅。
如图所示是某架飞机悬挂着国旗匀速通过天安门上空的情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天安门为参照物,国旗是运动的
B.以飞机为参照物,国旗是运动的
C.以国旗为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
D.以飞机驾驶员为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
二、填空题
13.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冰棒后,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A.冰棒上粘着“白粉”;B.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C.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D .把冰棒放在嘴里变成“糖水”。
这四种物态变化过程均放热的是______。
(填写对应的字母)
1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某种物质放热发生凝固过程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此物质的熔点为______℃;其凝固过程用时______min。
1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强冷才能发生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凝结成小冰晶,雪
熔化时会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空气中的热量,所以才会有俗语“霜前冷,雪后寒”。
16.小强家的冰箱在忘记关门时,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到人耳,提醒小强关上冰箱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17.根据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如关于声音的速度,以前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
”从描述中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_________也会改变。
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波形。
其中_________的音调高,而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___是乐音的;
(3)人们根据超声波_________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运用它可以探测海洋深度、测绘海底的地形。
超声波声呐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18.喇叭放音时,纸盆上的纸屑“翩翩起舞”,如图所示。
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_______产生的;宇航员在月球上不用通讯设备不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
_______中传播;人耳一般只能听到20Hz 到 20000Hz 的声音,把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叫_______(选填“次声”或“超声”)。
19.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的表盘如图甲所示,此速度为___________(选填“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该车匀速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m/s。
20.某蜗牛爬行的路程和时间如图,请你填完下表。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______cm t=_______s v=_____m/s
三、解答题
21.为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人们常将茶叶包装好后放入冰箱中,用低温的方法贮存茶叶,这样可将茶叶的保质期延长(达2年之多),问:肖敏家来客人了,当她从冰箱里拿出茶叶包装盒时,就有如图的一幕.试回答:
(1)请解释图中小朋友提出的问题;
(2)在炎热的夏天,把茶叶从冰箱中取出来后,能否马上打开茶叶的包装?为什么?22.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电冰箱
有些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
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在距地面20~50km 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冰箱总有一天会损坏,其中的氟利昂最终将散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 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现在己经研制出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我国在1991 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全面落实议定书中的条款.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试简要说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2)上述电冰箱会破坏臭氧层吗?
(3)小明发现自己家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有质量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为什么?
23.一辆在某公路上以最高限速(如下图)匀速行驶的汽车,其正前方有一座山,此时汽车鸣笛,经2s后司机听到回声,请问
(1)从鸣笛至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v ,按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多远?(340m/s
24.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2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54km/h,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求: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25.小雪乘车从昆明到大理旅游,全程324km,途经楚雄,若汽车从昆明西到楚雄匀速行驶,2h行驶144km;问:
(1)小雪所乘汽车从昆明西到楚雄匀速行驶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若小雪所乘汽车以从昆明西到楚雄的速度继续行驶,小雪从昆明到达大理需要多少h?26.小明到校后发现自己晨检单没有带,于是他给爸爸打电话,叫爸爸给送来,为了书省时间爸爸出发时他也同时从学校出发,去迎接爸爸。已知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m,他爸以1.8m/s的匀速速度步行,小明以1.2m/s的匀速步行。
(1)小明遇到爸爸时在距学校多远处?
(2)如果小明出发时距上课还有10min,小明取到晨检单后以多大的速度行走才能上课不迟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A.由图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6min时熔化结束,故在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该物质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等,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C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要用甲液体来加热使乙液体沸腾,条件是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故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解析:C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因此-118℃的酒精是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118℃没有达到水银的熔点,水银为固态,故A错误;
B.水银的熔点为-39℃,-38℃高于水银的熔点,所以-38℃的水银是液态,故B错误;C.铅的熔点为328℃,356℃高于水银和铅的熔点,所以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故C正确;
D.液态铅的沸点为1740℃,1739℃低于铅的沸点,所以此时铅还没有沸腾,此时应为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C
【分析】
干冰是固态,喷洒出来变气态,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白雾。
为了达到舞台效果而喷洒干冰,干冰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形成了“白雾”。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解析: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析:D
A.每个发声体的音色都不同,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色不同,故A错误;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增大声带振动幅度,从而提高声音响度来达到增大音量的目的,故B错误;
C.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声源处阻值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D
A.甲、乙两者的波形不同,故音色不同,但是振幅相同,所以响度是相同的,A错误;B.甲、丙两者的振幅相同,故响度是相同的,但是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是不同的,B错误;
C.乙、丙两者的频率是不同的,故音调是不同的,但是振幅是相同的,所以响度是相同的,C错误;
D.甲、丁两者的波形相同,故音色相同,频率也是相同的,所以音调是相同的,D正确。
8.B
解析:B
【分析】
(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4)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A.大力敲鼓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抽出真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介质逐渐减少,故听到声音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D
【详解】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会变化,速度大小与时间或路程无关,仅等于路程与时间的
比值,故选D 。
10.C
解析:C 【详解】 由速度公式可得
339===428
s v t s t s v s t t =⨯甲
甲甲甲乙乙乙乙甲乙
故选C 。
11.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甲行驶的路程为
4m-1m =3m
故A 错误;
B .由图像可知,相遇时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由s
v t
=
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 正确; C .由图像可知,相遇前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后甲同学5min 行驶了1km ,由s
v t
=
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故C 错误; D .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
4km 4=km /min 15min 15
s v t =
=甲甲甲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乙的平均速度为
2km 2=km /min 15min 15
s v t =
=乙乙乙 显然=2v v 甲乙,故D 错误。
故选B 。
12.A
解析:A 【详解】
A .以天安门为参照物,国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 正确;
B .以飞机为参照物,国旗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 错误;
C .以国旗为参照物,飞机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 错误;
D .以飞机驾驶员为参照物,飞机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D 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3.ABC
解析:ABC
A.冰棒上粘着“白粉”,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粒,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符合题意;
B.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B符合题意;
C.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外壁液化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
D.把冰棒放在嘴里变成“糖水”,是冰棒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4.10
解析:10
[1]晶体凝固时温度时凝固点,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故由图可知凝固点是80℃,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所以熔点也是80℃。
[2]由图可知,凝固过程所用的时间为
t==
18min-8min10min
15.凝华吸收
解析:凝华吸收
[1]水蒸气遇强冷才能发生凝华现象,凝结成小冰晶。
[2]雪熔化时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16.振动空气信息
解析:振动空气信息
[1][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报警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这声音传到人耳,小强意识到要关上冰箱门,小强收到这个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7.温度介质的种类波形A甲方向性不能
解析:温度介质的种类波形 A 甲方向性不能
(1)[1][2] “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15℃”指明温度,“空气”指明介质种类,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2)[3]波形图反应声音的特性,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
[4]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快,A的音调高。
[5]由图可知,甲图中的声音有规律,乙图中的声音无规律,有规律的是乐音,无规律的是噪声。
(3)[6]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人们根据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18.振动真空超声
解析:振动 真空 超声
[1] 喇叭放音会振动,所以纸盆上的纸屑“翩翩起舞”;
[2] 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宇航员必须通过无线电交谈;
[3]物理上,把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19.瞬时速度222【详解】1速度计上的速度表示瞬时速度2图甲可知里程数为13561km 乙图可知里程数为13601km 半小时行驶的路程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解析:瞬时速度 22.2
【详解】
[1]速度计上的速度表示瞬时速度。
[2]图甲可知里程数为13561km ,乙图可知里程数为13601km ,半小时行驶的路程
13601km -13561km=40km s =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40km =80km/h 22.2m/s 0.5h
s v t ==≈ 20.7020135×10-3【详解】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270cm 因此蜗牛爬行距离为;2图中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min 秒针所指的示数为
20s 故蜗牛运动时间为;3蜗牛爬行速度:
解析:70 20 1.35×10-3
【详解】
[1]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末端刻度值为2.70cm ,因此蜗牛爬行距离为
2.70cm s =;
[2]图中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min ,秒针所指的示数为20s ,故蜗牛运动时间为20s t =;
[3]蜗牛爬行速度:
30.027m 1.3510m/s 20s
s v t -==⨯= 三、解答题
21.(1)瓶子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子液化而形成小水珠; (2)不能马上打开包装,因为茶叶温度比室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茶叶容易吸潮变质.
【解析】试题分析:(1)解释小红提出的问题,要知道茶叶包上的“汗”是从哪来的,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物态变化;
(2)马上打开包装,茶叶很凉,要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影响茶叶质
量;
答:(1)瓶子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子液化而形成小水珠; (2)不能马上打开包装,因为茶叶温度比室温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茶叶容易吸潮变质.
【点评】本题结合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掌握情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
22.见解析
(1)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电冰箱利用了致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2)上述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的替代品R134a ,R134a 不会破坏臭氧层;
(3)当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里液化,液化放热,使冰箱背面即冷凝器的位置发热.当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的温度,冰箱将停止工作.此时冰箱背面不热.入夏后,室内气温升高,冰箱向外放热的时间会变长,所以感觉更热.因此小明的怀疑没有道理.
23.(1)40m ;(2)320m
(1)由图知,汽车的速度为
572km h 72m s 20m 18v ==⨯
=车 由s v t
=可知 20m s 2s 40m s v t ==⨯=车车车
(2)由s v t
=可知2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40m/s 2s 680m s v t ==⨯=声声声
由题可知鸣笛处距山的距离
680m 40m 360m 22
s s s ++=
==车声 此时车与山的距离为 1360m 40m 320m s s s =-=-=车
答:(1)从鸣笛至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0m ;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320m 。
24.325m
解:汽车的速度
v 1=54km/h=15m/s
在t =2s 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 1=v 1t =15m/s×2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2=v 2t =340m/s×2s=68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
2s =s 1+s 2
1230m+680m =355m 22
s s s +==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 ′=s -s 1=355m-30m=325m 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325m 远。
25.(1)72km/h ,20m/s ;(2)4.5h
(1)已知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到轿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2)已知行驶的路程,利用公式s t v
=
可得到时间。
【详解】
解:(1)小雪所乘汽车从昆明西到楚雄匀速行驶速度 144km 72km/h 20m/s 2h s v t =
=== (2)由s v t
=可知,小雪从昆明到达大理需要的时间 324km 4.5h 72km/h
s t v ''=== 答:(1)小雪所乘汽车从昆明西到楚雄匀速行驶速度为72km/h ,合20m/s ;(2)小雪从昆明到达大理需要4.5h 。
26.(1)480m ;(2)2.4m/s
【详解】
(1)小明遇到爸爸时所用的时间为t ,由题意可知
s 1+s 2=s
v 爸爸t + v 小明t =s
1.8m/s t +1.2m/s t =1200m
t =400s
小明遇到爸爸时和学校的距离
s 2=v 小明t =1.2m/s×400s=480m
(2)小明回学校的速度
2480m =2.4m/s 1060s-400s
s v t =='⨯ 答:(1)小明遇到爸爸时在距学校480m ;
(2)如果小明出发时距上课还有10min ,小明取到晨检单后以2.4m/s 的速度行走才能上课不
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