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医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降散医案
赵绍琴先生运用升降散的临证经验
中医知多多
3天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杨连柱
正文
“升降散”方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由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组成。

方中白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阳,能清热解郁,祛风除湿,化痰散结,息风定惊,杨氏称“能辟一切拂郁之气”;蝉衣甘寒,其气清肃,能开肺窍,透散郁热之邪;姜黄辛苦温,能行气散郁,活血通络;大黄苦寒,善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化瘀。

诸药相合,苦寒井用,升降同施,升清降浊,宣郁散火。

故杨氏曰:“僵蚕、蝉衣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赵绍琴教授常运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温病、内科杂病以及疑难重症等,得心应手,每获良效。

现将近几年随师的典型病案,简述如下。

一、小儿遗尿
患者,男,11岁。

患儿自幼至今,每夜尿床1~2次,形体瘦弱,心烦急躁,夜寐梦多,时有梦语(齿介)齿(注:磨牙),乏力,食欲不振,精神不集中,经常腹痛,大便干结,小便黄、味秽。

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胆郁热,阳明积滞。

治法:清泻肝胆郁热,消导胃肠积滞。

方药:蝉衣、片姜黄、白僵蚕、大黄、柴胡、黄芩、川楝子,7剂。

二诊:服药大便泻泄4~5次,三剂后正常,遗尿未作,除心烦急躁外余症皆减。

脉弦滑,舌红。

原方除柴胡、黄芩、川楝子,加焦三仙各、水红花子,7 剂。

三诊:仅尿床一次,舌红苔白,脉弦细。

药用:钩藤、蝉衣、僵蚕、枳壳、郁金、复盆子,7 剂。

四诊:遗尿未作,饮食增,夜寐安,精神爽,二便正常。

以黄连、蝉衣、僵蚕、复盆子、钩藤、川楝子、生牡蛎,7剂,巩固疗效。

按:小儿遗尿,既往多认为由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失约所致。

此患儿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大便干结,此为胃肠积滞,郁而化热;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甚则梦语(齿介)齿,舌红,脉弦数,乃湿热蕴郁肝胆,内扰心神;湿热下移,蕴结于膀胱,热迫膀胱失约则睡中遗尿。

《医学心悟·遗尿》云:“火性急速,逼迫而遗。

”热灼津液,则尿臊色黄。

老师用升降散升清降浊,调畅气机,荡涤胃肠之积滞;再以柴胡、黄芩、川楝子清泻肝胆之郁热,使之郁散、湿去、热清,故而奏效。

二、癫痢
患者,男,7岁。

2年前因脑震荡愈后遗癲病症,每周发作2~3次,发作时两目,上吊,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有时发出尖叫声,继而昏迷不知人事,待3~5分钟后自醒,醒后如常人。

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

2年来一直靠服西药维持。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发青,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结如球状。

舌红苔黄且干,脉弦滑数。

辨证:肝经郁热,脉络受阻。

治法:活血化瘀,清泻肝热。

方药: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柴胡、川楝子、丹参、赤芍、焦三仙、水红花子,7剂。

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食物。

二诊:服药后未发作,大便日2次,较稀,余症减轻。

仍服用苯妥英钠,舌红且干,脉滑数。

方以升降散合温胆汤加减: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竹茹、炒枳壳、胆南星、钩藤、槟榔、焦三仙各,7剂。

三诊:服药期间仅小发作一次,夜寐尚安。

前方加减:蝉衣、僵
蚕、片姜黄、大黄、钩藤、使君子、焦麦芽,7剂。

四诊:病情稳定,西药已停,未发作,无其他不适。

药用:青礞石、半夏、竹茹、钩藤、蝉衣、僵蚕、郁金、赤芍、槟榔、焦三仙、大黄。

每周3剂,连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饮食当慎,防其复发。

追访,未再复发。

按:癫病,又称为“痫证”。

该患儿头部血络受阻,瘀血停滞,筋脉失调,心窍不通,以致元神受损,神志昏乱而发为痫。

血瘀则气滞,肝脉不舒,则四肢抽搐。

气滞则痰壅,可见口吐涎沫。

发时耗伤正气,则形体消瘦。

血瘀不行,气机不畅,津液不布,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

心烦急躁,夜寐不安,面色发青,舌红脉滑数,为肝经郁热之象。

老师用升降散调畅气机,取柴胡、川楝子助蝉衣透散清泻肝经之热;赤芍、丹参助姜黄散郁活血通络;焦三仙、水红花子消食导滞,又能防其升降太过而损伤胃气;待肝经之郁热渐清后,又合温胆汤加减而调之,以巩固疗效。

三、五更泻泄
患者,女,50岁。

患每晨必泻之苦已有年余。

曾用四神丸、参苓白术丸、黄连素以及汤剂等治疗,均无效,专程来京求老师医治。

现每晨起泻泄必作,中脘堵闷,两胁胀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

苔白厚腻,脉弦滑且数。

辨证:肝胆郁热,木郁克土。

治法:疏调木土,以泻肝热。

方药:蝉衣、僵蚕、姜黄、荆芥炭、防风、陈皮、白芍、灶心土 (先煎)、猪苓、冬瓜皮、焦三仙、白蔻仁,7剂。

二诊:药后症减,中脘堵闷见舒,晨泻已止,大便成形,仍有夜寐梦多。

脉弦滑,苔白腻。

上方去冬瓜皮、焦三仙,加川楝子,7剂,以善其后。

按:五更泻又称为晨泻。

一般认为由肾阳虚衰而致,故又称为肾泻。

然而赵老师认为,因肾虚而晨泻者有之,但更多的是肝经郁热之证,临证必须详诊细参,切不可轻率而断之,妄投温补则反增其热郁,南辕北辙,病无愈期。

肝经郁热之晨泻,虽是久泻不止,但其脉弦滑
数,弦为肝郁,滑数为是郁热化火,同时伴有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等症。

寅卯属木,厥阴阴尽少阳初生,肝经郁热暴发,辄乘土位,脾胃升降失司,故而腹痛泻泄。

老师用升降散加减,以宣郁清热,升清降独。

再以防风、陈皮、白芍乃痛泻要方去白术,以泻肝木补脾土,缓痛止泻。

冬瓜皮、猪苓健脾利湿止泻。

中焦脾失运,湿阻气滞,用白蔻仁辛温芳香,化湿行气,灶心土健脾和胃止泻,焦三仙消食导滯。

荆芥辛温芳香,醒脾开胃,胜湿化浊,并能疏肝郁,通阴和血,其炭可治肠风便血,湿热下迫等。

诸药相合,肝热清,脾胃和,晨泻止。

老师常用之而无不效验。

四、失音
患者,女,38岁。

因暴怒而突然失音,某医院诊为“癔病性失音”。

经治疗月余,疗效不显,特来求老师医治。

诊见心烦急题,夜寐不安,纳食不香,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大便干结。

舌红起刺,苔白干,脉弦滑数。

辨证:肝经郁热,气机不畅。

治法:舒调气机,清泻肝经郁热。

方药: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柴胡,黄芩,川楝子,苏叶、梗各,茅、芦根,焦三仙,水红花子,5 剂。

二诊:因急欲病愈,第一天连服2剂,当晚便泻5~6次,便味奇难闻,但夜寐较安,第2天晨起时即能说话。

5剂服毕,声音完全恢复正常,余症皆除而愈。

按:失音世人多从肺肾论治,至于肝经郁热而致失音者,则很少有人论述。

患者因暴怒伤肝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闭塞不通,清浊不分而致失音。

老师用升降散升清降独,宣郁散结,调畅气机;再以柴胡、黄芩、川楝子舒展气机,清泻肝经郁热;芦根、苏叶宣肺利咽;茅根清热利湿;焦三仙、水红花子消食导滯而畅中焦。

诸药相伍,内郁之邪自能外泻而取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