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营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第一篇:网络营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网络营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关键字:网络营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调查目的: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意义以及对策,调查人们对网络营销的作用的认识调查对象:市民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网上资料。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含有各个年龄阶层的市民,18岁以下占29%,18-35岁有27%,35-60岁占29.5%,60岁以上的就有28.5%。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市民学历也是各个层次都有包含,高中以下有33%,高中学历有23%,大专及本科也有32%,硕士及以上占10%。
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关注的人占19%,偶尔看新闻关注一下的占51%,不太关注的占29%,由此可见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市民对当地是否有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统计结果显示:有出台的人占43%,没有的占11%,不太清楚的占46%,可见我国出台的保护政策并没有切实走入群众。
是否了解《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有13%的市民了解,但也有87%的人不太了解,所以我国对市民的宣传力度有加强的必要。
有16%的市民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显著,但是更有65%的市民认为效果一般,19%认为基本没什么成效。
说明我国不仅要在政策上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
有86%的市民认为让青少年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其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来很有必要,12%的人认为无所谓,仅有15%的人觉得没必要,由此可见市民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还是很强烈的。
本题对民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进行了相关的了解,210
份有效填写的问卷中,79%的人选择了通过电视节目、杂志等大众媒体了解,41%的人选择了通过浏览书籍这一渠道了解相关信息。
说明大部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多的仍倾向于传统的大众传媒和自身相关的了解。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博物馆的人数也相对较多占到了35%。
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在宣传方面的优越性,增加网络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到现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及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所以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二)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具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根据调查,我们把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群众型的积极广泛宣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
着猛烈的冲击。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公众的整体保护意识和认识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广泛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今的媒体技术,比如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专题采访、报道;还可以积极发动和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机构及文艺表演;举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
由此可以租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人人积极申报登记
为了积极传承与保护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都应该选取较高文化价值,处于濒临状态的项目进行挖掘,并积极向上级等有关部门申报登记。
在申报登记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所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分布区域、实物资以及保护情况等。
(三)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保护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性和特殊性,过去的文档技术等保护措施,并不能进行全面保护。
可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便有了多种技术可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
比如可以运用录像和互联网等数字化、软件化的方法加以保护。
(四)对传承人的引导和培训
支持、引导、培训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项措施不仅仅赋予传承人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使传承人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去。
赋予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便可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技艺永传。
(五)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培训
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公民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或是有些公民只追求片面的利益,导致不能正确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正确的
得到传承。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公民进行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明确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正确引导他们向着正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向发展。
(六)利用网络营销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
针对一些地区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开发、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在深刻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保护性开发,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政府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发展文化遗产产业,扶持网络营销项目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网络营销相结合
现今,网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网络营销相结合,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旅游发展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漫长的文化历史,还有56个民族的多元化文化生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更好的利用网络营销这一现代产物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努力,从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第二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
2013-04-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
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该县积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深化传承与保护的对接,将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产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打破资金瓶颈,使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名录,《乳源瑶歌》、《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乳源过山瑶服饰》列入省、市级名录。
二是建立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非遗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瑶绣研究所、瑶绣协会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
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人们生活无缝联接起来,关爱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瑶绣、瑶歌校园教学常规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扩展到最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
邀请苏绣工艺大师顾金珍在乳源设立工作室,开设瑶绣培训班;组织瑶族绣娘赴广州学习粤绣技法,加快刺绣技艺提升;举办瑶绣艺术节,邀请省内外绣娘进行技艺比拼,交流、学习刺绣技艺。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瑶绣》、《拜盘王》、《乳源瑶族山歌选编》、《过山瑶的乡源》等30多册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
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张扬传统节庆文化,延伸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经济产出,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与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交流展示,引进广州番禺壹雅工艺、中山博爱名城、深圳福德公司等企业,从事瑶族节庆文化、瑶绣工艺、瑶族服饰等产品开发经营,积极打造集瑶绣文化研究、人才培训、工艺营销等于一体的瑶绣产业基地,带动3000多瑶族群众从事瑶绣生产经营。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目前,瑶绣、瑶歌、瑶舞成为提升
瑶族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十月朝”特色文化节庆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
瑶文化特质更加突出,“瑶绣”参展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瑶歌”走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该县民族艺术团成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团分团,并与乳源东阳光公司联合打造东阳光民族艺术团。
2010年底,乳源荣获“中国瑶绣之都”称号。
第三篇: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摘要: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深,为使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的背景下进行,就必须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和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能构建和谐社会,还能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出现双赢的局面。
一、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工作机制,切实执行落实“非遗法”,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制定传承人保护计划,完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加强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与保存。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范围广,要取
得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就必须努力建立起一支真正素质高、业务精、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人才队伍。
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重点项目保护
明确“非遗”重点项目保护,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切入点。
重点项目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划分,既要客观又要有重点和分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应当制定重点保护规划,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濒临灭绝、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重点优先保护,采取图像录制、图片采集、文字记录、实物收集等一切有效手段进行收集并建立数据库,经论证后,按级别积极申报进入名录保护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扶持鼓励重点项目的传承和传播,采取展示、展演、宣传和推广等积极措施,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保护力度,使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
三、“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针对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有效保护。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活态”传承。
(一)名录项目保护
建立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对那些确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项目保护,要鼓励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起四级
名录保护体系。
(二)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要健全传承制度,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学艺者的培养和扶持,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建立传承人档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做好非遗知识普及教育,加强对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艺人的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保护,支持和提供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把“活态”保护和传承保护结合起来。
(三)节会保护
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搭设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平台,期刊征文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培育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和弘扬,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民间传统节会中复活。
(四)基地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等各类载体,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本真的形式再现给世人,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使民间习俗、绝技、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得以存活、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基地保护和活动保护结合起来。
四、非遗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非遗与旅游、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一种常见模式。
发掘、抢救一个“非遗”项目,不是要把它们放入博物馆,而是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文化空间,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人们通过旅游,真实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
产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众有一种认同感、历史感和归属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让文化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创新宣传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催生了人们对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当今热门词语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心理日益强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那些涵盖在民族民间习俗内的古老传统的智慧与价值所在。
要积极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宣传展示,不仅要靠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更重要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园,让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关系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要正确理解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和合理利用又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它们又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良基因延续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发展和创新,进行活态保护和活态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壮大,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当前,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话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时代烙印,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与辉煌,是研究我国历史延续,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精粹,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涵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
化意识。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发展有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化保护区初步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极其艰巨,只有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自己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再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传承民族文化思想。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内容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项):昆曲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2005年(2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
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2010 京剧
中医针灸 2011 皮影戏
4、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其中中国涉及26项。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
此后,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2011年6月10日出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
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
《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生效之前,作为试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5、传承与保护
(一)开展深入调查,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
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要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