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
C. 亚洲的南部
D. 欧洲【答案】 A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口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的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美洲东部等。

这些人口稠密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2.南通地区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

读“南通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县(市)中,既濒长江又临黄海的是()
A. 海门
B. 如东
C. 如皋
D. 海安(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
A. 11人/平方千米
B. 91人/平方千米
C. 110人/平方千米
D. 910人/平方千米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南通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滨江临海,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居住总人口约730万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以上四个县中,既濒临长江又临黄海的是海门县,海安市没有濒临长江,如东县没有濒临长江,如皋市没有濒临黄海,故选A。

(2)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由南通市的面积和人口总数可知,南通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910人/平方千米,故选D。

故答案为:(1)A;(2)D;
【点评】(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上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2)考查人口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学生要记住计算公式,同时要注意单位变化。

3.读“世界部分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大洲面积最大,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B. 乙大洲发达国家集中,人口稠密,增长快
C. 丙大洲大部分位于热带,人口稀疏,增长慢
D.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乙大洲是欧洲,该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洲,但人口增长缓慢,许多国家出现了负增长;丙大洲是非洲,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人口分布较稠密,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故答案为:A
【点评】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分布较多的四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自然经济条件都较为优越。

人口分布较少的四个地方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以及纬度较高终年寒冷的高度纬度地区。

4.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

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

(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5. 2019年4月15日,当地时间18时左右,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失火,遭受重大损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著名建筑与巴黎圣母院属于同一个国家的是()
A. 白金汉宫
B. 罗马古斗兽场
C. 卢浮宫
D. 奥林匹克遗址公园
(2)下列有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B. 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
C. 云南丽江古城改建成现代化商业城市
D. 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
【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欧洲旅游资源丰富,如英国的白金汉宫,意大利的罗马古斗兽场,法国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希腊的奥林匹克遗址公园;C符合题意。

(2)云南丽江古城改建成现代化商业城市,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其它选项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故C符合题意。

【点评】(1)法国的旅游资源既有湖光山色、民俗风情,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藏,还有展示现代化科技的人工文化娱乐景点,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法国的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入境旅游收入在世界居第二位。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
有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园林、沙特尔大教堂等。

(2)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6.下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名胜古迹有( )
A. 苏州古典园林、天坛
B. 九寨沟、颐和园
C. 明十三陵、明清故宫
D. 长城、杭州西湖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以上这些世界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九寨沟位于四川省,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明清故宫和长城都位于北京。

故答案为:C
【点评】北京著名的景点主要有: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明十三陵、颐和园、北京海洋馆、八达岭长城、北海-景山公园、中华民族园、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动物园、北京植物园等。

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有颐和园、明清故宫、八达岭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十三陵等。

7.(自贡)下列地区人口分布最稠密的是()
A. 北美洲西部
B. 欧洲北部
C. 南美洲南部
D. 亚洲东部【答案】D
【解析】【分析】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故选:D
【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8.(自贡)如图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199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
A. 10%
B. 16%
C. 26%
D. 30%
(2)该国乡村人口最多时出现在()
A. 1961年
B. 1976年
C. 1995年
D. 2010年【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示1999年该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0%,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大约是30%。

(2)根据图示:乡村人口数最多时出现在1995年前后,乡村人口接近90000万。

故选:(1)D(2)C
【点评】(1)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解答该题要会判读地理图表。

9.如图为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人口密度图,图中的点代表超过平均人口密度的地区。

读图,完成小题。

(1)加拿大人口集中分布在国土的()
A. 东部
B. 西部
C. 南部
D. 北部(2)三国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应是()
A. 美国、中国、加拿大
B. 中国、美国、加拿大
C. 中国、加拿大、美国
D. 加拿大、美国、中国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读图可知,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因为加拿大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而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故选项C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美国人口密度为35人/平方千米,加拿大人口密度为4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为146人/平方千米。

即三国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应是中国、美国、加拿大。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B。

【点评】(1)本题考查加拿大的人口分布规律,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中国、美国、加拿大人口密度大小,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回答即可。

10.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A. 中部和南部
B. 中部和北部
C. 南部和北部
D. 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水源和土壤
B. 气候、矿产和土壤
C. 地形、水源和矿产
D. 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A. 冰屋
B. 高架屋
C. 窑洞
D. 蒙古包【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

(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
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11.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A. 窑洞-贵阳
B. 竹楼-西双版纳
C. 吊脚楼-湘西
D. 土楼-福建【答案】 A
【解析】【分析】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上;竹楼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是湘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

故答案为:A。

【点评】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尤其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12.下图,为1750年—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
A.1850-1900年间
B.1950-2000年间
C.2000-2010年间
D.2050-2100年间
(2)图示反映出()
A.1750-18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都低于0.5%
B.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持续增加
C.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开始放缓
D.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
(3)预计2100年()
A.世界人口超过100亿,耕地资源可能更短缺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差异缩小
C.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D.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问题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1950-2000年间。

(2)读图分析可知,1750-18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低于0.5%,后来高于0.5%;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降低,后来增加;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持续增加;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

(3)读图可知,预计2100年世界人口超过100亿,耕地资源可能更短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差异加大;受自然条件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问题。

故答案为:(1)B;(2)D;(3)A;
【点评】(1)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的总人口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13.中国政府于2017年和2019年,在北京分别成功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读下图“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参加“高峰论坛”的国家()
A.都是发展中国家
B.有世界上地广人稠的国家
C.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
D.多分布在大西洋沿岸
(2)关于图示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以白色人种为主
B.②地区法语是代表性语言
C.③地区佛教为主要宗教
D.④地区发达国家集中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参加“高峰论坛”的国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故A错误;
有世界上地广人稀的国家,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故B错误;
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故C正确;
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读图可得,①是西亚地区,该地区以白种人为主,故A正确;
②是美国,主要语言是英语,故B错误;
③位于澳大利亚,主要宗教是基督教,故C错误;
④是南美洲,发展中国家集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以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

(2)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4.聚落是人的居住地,是人们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场所。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照片中的聚落类型及其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地势平坦
B.山村,这里地表崎岖不平
C.城市,这里房屋密集
D.渔村,这里以渔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A.盆地内部
B.港湾
C.山谷地带
D.峡湾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是渔村,居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等工作。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得,该聚落位于沿海地区,多港湾,居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

故答案为:B。

【点评】(1)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
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

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5.西成高铁开通后,两地运行时间缩短为4小时。

该线路穿过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

图a为西成高铁路线图,图b为西成高铁沿线剖面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西成高铁穿越的地形区是()
A.①——关中丘陵
B.②——秦岭
C.③——四川盆地
D.④——横断山脉
(2)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是()
A.穿越众多的河流和山脉
B.跨越北方和南方地区
C.穿过不同的季风气候区
D.穿过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3)坐高铁到西安旅游,能看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
A.
B.
C.
D.
【答案】(1)B
(2)A
(3)D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关中平原,②为秦岭,③为汉中平原,④为大巴山,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2)西成高铁从西安至成都,该铁路穿越多条河流和山脉,施工难度较大。

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平原、巴山山脉进入四川盆地。

由此可判定,西成高铁施工过程中需克服的最大困难是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穿越河流和山脉众多,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3)陕西省的著名景点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1)西成高速铁路,又称“西成客专”,简称“西成高铁”,西成高铁自西安北站引出,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平原、巴山山脉进入四川盆地,沟通了陕西与四川两省。

西成高速铁路的通车,缩短了西安到成都的出行时间。

(2)影响交通线路修建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地质状况、河流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资金、技术、经济发达程度等)。

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修建的限制较少,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则主要是少占耕地,可以以高架路的形式减少对耕地的侵占;山地地区对交通线路修建限制较大,一般沿等高线修建,陡坡上呈之字形修建,可以减小车辆爬坡难度。

(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
公元前208年,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

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6.“一带一路”将沿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沿线国家经济带来了活力。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它连接的两个大洋是()
A.太平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北冰洋
C.北冰洋和印度洋
D.大西洋和北冰洋
(2)图中①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①地区是()
A.欧洲西部
B.东南亚
C.南亚
D.西亚
(3)内罗毕所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种多为()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棕色人种
【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1)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故答案为:A。

(2)①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故答案为:D。

(3)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居民是
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故答案为:C。

【点评】(1)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900千米,可通行载重25万吨的巨轮,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多经过这里,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

海峡沿岸国家有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经霍尔木兹海峡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些大型油轮需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7.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如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A. 家家打稻趁霜晴 B. 新雨山头荔枝熟 C. 小麦登场雨熟梅 D. 梨花淡白柳深青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

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

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防潮,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故答案为:B。

(2)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稻,家家
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故A正确;荔枝为热带水果,故B错误;小麦将熟的时候梅雨也开始了,中秋时节梅雨季节已过,且梅雨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故C错误;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在该地不宜种植,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居民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等。

(2)贵州省简称“黔”或“贵”,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云贵高原,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18.下列地区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C. 欧洲西部
D. 北美洲东部
【答案】 A
【解析】【分析】非洲的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为干旱的荒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疏.而ABC选项所示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A符合题意。

【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19.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