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
1.有学者评价下图为“斑马式”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
A. 西周
B. 西汉
C. 元朝
D. 秦朝
【答案】B
【解析】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
由图片中郡和封国的名称,可知符合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故B符合题意;
西周实行分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CD不符合题意。
2.“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 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 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 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答案】C
【解析】明太祖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特征就是皇权至上,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皇权,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故C正确。
材料主要说的是皇权的加强,排除A。
“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
相权消失,但是官僚政治并未消亡,排除D。
故选C。
3.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
B. 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C. 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
D. 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材料“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B选项符合题意。
门阀政治不利于阶层的流动,A选项排除。
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
这说明()
A. 汉代选官走向规范
B. 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C. 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D. 汉代官吏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都说明汉代官吏的行为,甚至其亲属的行为都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否则将被免职,故选D项。
材料不涉及选官,故A、C两项错误;
材料与秦朝的连坐法无关,B项错误。
故选D。
5.《集解》引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
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A. 负责监察工作
B. 行使行政大权
C. 掌握司法刑狱
D. 组织史书编撰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使御史观望”结合所学可知,观望是指观察和检察,由此可知,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察工作,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A。
6.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原则未发生改变,故A错误;
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故B排除;
明清时期皇权在不断强化,故C错误;
以原票封进”可知,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故D正确。
故选D。
7.按两末中央官制,若岳飞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需要与哪一机构申报筹划此事()
A. 枢密院
B. 中书门下
C. 三司
D. 御史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岳飞的行动属于军事行动,两宋时期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是枢
密院,故A正确;
中书门下在宋朝是最高行政机构,与军事无关,故B错误;
三司属于中央掌管财政的机构,故C错误;
御史台是汉至元设置的监察机构,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8.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
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
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
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
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A. 强化了特务统治
B. 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 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
D. 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
【答案】D
【解析】“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可见能提高办事效率,对当时复杂的政务是有利的,故选D项;
“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着重突出办事的直接,而无法
体现对官员的监控,排除A项;
“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说明确实能提高办事效率,而不单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这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排除C项。
故选D。
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藩地自己设置文武官吏,赋税由自己分配,并不上缴朝廷,虽然
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并不是臣。
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B。
10.据《左传》记载,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皆有策命,如封鲁时命以《伯禽》,封卫时命以《康诰》,封晋时命以《唐诰》,这些策命的内容大多是说明封赏的原因、具体的赏赐和对诸侯进行教导与勉励。
周天子的策命()
A. 剥夺了诸侯再次分封的权利
B. 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C. 意在明确君臣关系以巩固政权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皆有策命”“这些策命的内容大多是说明封赏的原因、具体的赏赐和对诸侯进行教导与勉励”可知策命有助于明确君臣关系,以此巩固政权,因此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对诸侯再次分封权利的剥夺,A项错误;
此时至高无上的皇权尚未建立,B项错误;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D项错误。
故选C。
11.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自理万机,以便杜绝祸患,但是公务繁重。
故设春、夏、秋、冬四辅官,皆以宿儒充任,职责是与君主论道、品评人物,但不能过问实际政事。
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置四辅官()
A. 导致了宦官专权局面
B. 意在弥补废宰相之弊端
C. 旨在削弱宰相的权力
D. 完善了中枢决策的机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职责是与君主论道、品评人物,但不能过问实际政事”可知四辅官不属于中央政治机构官职,弥补了废宰相之弊端,故B正确;
从题中无法看出导致了宦官专权局面,故排除A;
此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故排除C;
完善中枢决策的机制不是其主要目的,故排除D。
故选B。
12.汉武帝时期,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是()
①派卫青、霍去病三次打败匈奴
②开通丝绸之路
③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④设西域都护府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不属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排除②;
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不是汉武帝时期,排除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均属于“汉武帝时期,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
故选D。
13.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限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A项错误;
唐代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再被强调,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C项正确;
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材料反映官僚政治逐步成熟,D项错误。
故选C。
14.在秦的历史上,处于秦王“仲父”地位的“百官之长”“无不总统”“助理万机”的吕不韦,到秦始皇时,一声令下就被免去了丞相职务。
这反映了()
A. 相权威胁了君权
B. 世卿制逐步废除
C. 皇权的至高无上
D. 丞相权力的削弱
【答案】C
【解析】相权威胁了君权,所以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丞相职务,这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A项错误,故选C;
材料没有涉及世卿制,故B项错误;
罢免吕不韦不能体现丞相这一职位权力的削弱,故D项排除。
故选C。
15.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强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 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 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
D. 消除了士族对吏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选择中正官的要求是“贤有识鉴”“认真负责”,强调除了道德,更重要的是“鉴人”能力,A项不全面;
由于选择中正官的权力在中央,中央对中正官有严格的要求,故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地控制官员的任选,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世族”的不满情绪,九品中正制并非意在“安抚“世族,排除C项;
16.下列机构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②中书省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③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④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秦朝时期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宋代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元朝时期中书省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
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因此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
其余选项均与题意无关,ACD不合题意,错误。
故选B。
17.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
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
年终考绩办法——“上计”。
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
A. 世族世官制的形成
B.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 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
考绩办法”说明春秋时期政治出现制度化趋向,故选D项;
世族世官制在夏商周已经形成,排除A项;
选官和考核是政府与官吏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排除B项;
材料只是反映形成考核制度,不是考核的效果,因此无法说明理性化,排除C项。
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8.(1)根据材料,概述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雄改革察举制的影响。
【答案】(1)内容:限制察举年龄;引入考试制度;明确人才标准;降低选拔要求。
【解析】(1)根据材料“……强调不满四十岁不得应选,对于特别杰出者则留下了灵活
的余地……认为察举孝廉也应引入考试制度,……要求”诸生通章句,文史能发奏”。
阳嘉舒制一经颁布即得到了实施……”从年龄限制、考试制度、标准及选拔要求进行回答。
【答案】(2)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察举的弊端,维护社会的公平;有助于国家选
拔优秀的人才;为科举制的出现提供了借鉴。
【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人才选拔、提供借鉴及规避察举制弊端进行分析阐述。
19.(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的意义。
【答案】
(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
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解析】(1)陋俗:根据材料一“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
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可以得出大家庭共居一室。
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主要是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
制的小家庭制。
【答案】(2)措施:申明法度,统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负责度量衡的统一;县和基
层官员负责校正度量衡;规定了误差和惩罚标准。
【解析】(2)措施:依据材料二“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申
明法度,统一度量衡;依据材料“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
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可知,在中央丞相
负责度量衡的统一;依据材料“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可知,县和
基层官员负责校正度量衡;依据材料“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可知,规定了误差和惩罚标准。
【答案】(3)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
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
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解析】(3)原因:依据材料三“货币的混乱状态”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依据材料“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
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并结合所学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意义:依据材料三“它是中
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
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结合所学可从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
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
和政权巩固等方面回答。
20.(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0.(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20.(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
近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本质区别。
20.(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
【答案】背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
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舞世禄制);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
国治官的理论。
【解析】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
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
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诸子百家
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信息概括即可。
【答案】举措: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或树清廉典型);严刑峻法。
【解析】本小问的举措,依据材料二逐句概括即可。
③监察制度完整、灵活;④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区别: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体现皇帝的意志,以
加强皇权为目的(人治)。
英国的监察体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或是为了保证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以法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法治)。
【解析】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三逐句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的区别,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体现皇帝的意志,以加
强皇权为目的;英国的监察体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法
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
【答案】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
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等。
【解析】本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腐要加强
立法建设;要加强体制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廉政应以人为本,依法反腐;要注重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