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选修一改革)含答案1.(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

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分)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可知政治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第一小问批评,从材料二“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可知孝文帝批评元澄原因是: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第二小问说明,从元澄认为出现“著犹少于不著者”的局面就已经满足,可知说明了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从孝文帝批评元澄,可知孝文帝主张彻底改革,说明了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3)第一小问评价,从材料三可知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第二小问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措施:均田制。

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分)
(2)批评: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

(2分)
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2分)
(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分)
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王安石变法
1.(xx·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

(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O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

“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

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述变法措施相同的积极作用。

(5分)
(2)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5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可见以理财为中心,“以农事为急”可见调动农民积极性,“抑兼并”可见抑制豪强地主。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理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豪强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2)第一小问缺陷,由材料二可知,“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政府垄断了商品买卖;青苗法使得地方官强制借贷,利息偏高,盘剥农民。

第二小问认识,在政府是否干预市场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关系;改革可能会出现偏差,要及时纠正。

【答案】(1)主张:以理财为中心;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抑制豪强地主兼并。

(3分)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2分)
(2)缺陷:政府垄断商品买卖;地方官强制借贷,盘剥农民;青苗法利息偏高。

(3分)认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改革措施执行中出现偏差。

(2分)2.(xx·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300—6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材料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益处”,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
可知,作者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
可知,制约王安石变法措施效果的因素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

(1分)
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分)
(2)措施:均输法;(1分)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2分)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2分)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2分,任答2点)
3.(xx·江苏淮安四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吕诲:(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褰慢上,荫贼害物,众所共知……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是人也。

——摘自吕诲弹劾王安石的奏章《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

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吕诲弹劾王安古的主要理由,对其观点你如何认识?(2分)(3)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2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材料一中“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五曰市易”, 即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第二小问作用,青苗法、免役法缓解了民众负担;市易法促进了商品流通;这些措施都增加政府收入。

(2)第一小问理由,材料二中吕诲认为“(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品行不端。

第二小问认识,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不够客观公正。

(3)第一小问含义,材料三中“美意”即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梁启超所处时代特征,得出他推崇王安石变法,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答案】(1)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

(6分)
(2)理由:品行不端。

认识: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2分)
(3)“美意”:富国强兵。

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2分)
俄国农奴制改革
1.(xx·江苏南通一模·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妈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2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等角度回答即可。

“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2)从材料二中“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来概括作答即可。

(3)材料一指出改革的消极面、材料二指出改革的积极面,都体现了论从史出,但不够全面。

由此概括提炼出科学评价改革的方法即可。

【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2分)
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分)
(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分析。

(2分)
2.(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4分)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3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第二小问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来分析,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本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的控制与掠夺即可。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是正确的”可以看出着眼点是国家结构的变化;第二小问回答从经济、政治角度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

【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

(1分)
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分)
(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

(4分)
(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1分)
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1分,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


3.(xx·江苏盐城三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材料二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参加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
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人民版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材料三(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

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请回答: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3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1)结合所学从欧洲当时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俄国状况从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说明。

(2)依据材料二中“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
“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的角度说明对策。

(3)第一小问“理由”,依据材料三中“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以及所学从改革的内容以及作用来说明;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从改革对经济发展、改革实行必要条件以及改革要注意利益均衡的角度说明。

【答案】(1)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2分)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2分)
(2)对策: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情绪。

(3分)
(3)理由:改革是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实现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

(2分)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推行;在保证改革方向的同时,改革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1分,言之有理、任答一点即可)
明治维新
1.(xx·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近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保元平治以后,朝纲废弛,兵权终坠武门之手,国为封建之势,人有兵农之别,降至后世,名分皆泯灭,其弊不可胜言。

……大政维新后,四民渐得自由之权,此乃平均上下,齐一人权之道,亦即兵农合一之基也。

于是,兵非从前之士,民非从前之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报国之道本无其别。

——(日)由井正臣《日本近代思想大系》材料二第732条户主的亲属且在其家者及其配偶,谓之家族。

第749条指定家族成员的居住地点;家族成员不得违反户主之意而自己决定其住所;
若不服指定,户主可免除对该成员的抚养义务,直至使其离籍。

第750条家族成员的婚姻和有关实行收养等事宜,要经户主允许,否则可使其离籍并拒绝其复籍。

——1898年《明治民法》材料三子敬感父母乃人情自然的流露,忠孝之大义乃发自此至情。

……我国以家族制度为基础,举国成一大家族,皇室乃我等宗家,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忠孝一致实乃我国体之特色。

——(日)唐泽富太郎《教科书的历史》材料四谈近代化,仅强调工业化和经济近代化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近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近代人格、近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使“四民渐得自由之权”的具体改革措施。

“四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对日本历史发展有何意义?(3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现象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4分)
(3)概括材料四的观点。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3分)
【考点】明治维新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涉及到“四民渐得自由之权”
的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和宣布四民平等;第二小问意义,从该措施对于日本历史发展的意义来说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第一小问现象,材料二体现了具有封建性,户主仍然享有很重要的权力,家族成员要受制于户主,材料三“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体现了家族亲情与忠君思想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从上述现象与明治维新的特点和影响的角度来回答。

(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四可以明显的看出人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前提,或说人是近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认识,材料一、二和三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来讲,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材料四从明治维新未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角度来讲。

【答案】(1)措施:明治政府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贵族称号);宣布“四民平等”(规定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通婚)。

(任两点给2分)
意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1分)
(2)现象:个人依旧受到家族(家长)的控制;利用家族亲情宣扬忠君思想。

(2分)影响:使日本近代化带有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2分)
(3)观点:人是近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或近代化的实现必须保障人的自由与权利)。

(1分)
认识: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并未真正实现人的近代化。

(2分)2.(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

……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

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

……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

……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7分)
【考点】明治维新
【解析】(1)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
“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

(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
(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