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谬赞的历史
——理性解读太平天国运动
提起太平天国运动,许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夸赞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进步性,它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被载入史册,所谓“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1)读来让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群在新宗教信仰、新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群农民发动的先进革命,甚至归结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简单的归根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诚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指挥失误、丧失斗志,以及再深追一步到主管者的贪污腐败问题等原因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可是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场在封建社会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根本未曾脱离过小农思想中争粮争地,称皇称帝的内核,从运动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反的是清王朝统治,如同历代大大小小王朝一样,打的是受不了清政府重税盘剥的旗号,可是事实上,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开始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利民政策,解决清王朝因人口剧烈增长而带来的人地矛盾。
清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大量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在人口不断膨胀的条件下,剥夺小农的土地,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为的。
因此,养活庞大人口,并促进生产发展,就只能是通过减税的方式、以扩大分工剌激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农民经营和开发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2)可是在这样看起来万世太平百姓富足天下安康的社会环境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却造反了,那么原因就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是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矛盾重重升级,最终导致械斗,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导火索。
而关于起义的目的不纯这一点,从后来的革命发展中也可以看出来。
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自命天父之子,以发号令,甚至装神弄鬼,让人民信服“我乃人王”,来实现自己称王的野心。
由此看来,假若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那么最终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换了个名、换了统治者宗族的的清政府罢了。
说到宗族问题,就还要提一提太平天国的领导组成。
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中大多都为迁至广西的客家人,甚至六人的诸王领导中五人为客家人,这与满人所建的清政府又有何异,都不过是落后的封建政府罢了!再至于那些先进的思想,如财产公有等,更是只是出于客家人共同生活的传统所提出的罢了。
而且事实上,在太平天国真正实施“圣库”制度后,客家人的生活比往常更加苦不堪言。
个人所挣得财物,除了留下微不足道的一点外,全部交公,甚至每个人吃的米油都有严格限制,至于那些囤积的财产,则大多用于了各个王的特殊消费。
甚至不止财物,连女子等都受严格管制,更有“天王独占88妃,百姓夫妻同居便杀头”的夸张事例,太平天国,真的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太平。
再有甚者,太平天国的那些在当今仍看来十分先进的思想,如废止缠足等,也是和宗族脱不了关系的——客家女性为了干重活根本就不缠足。
可如今我们却把这作为一种先进思潮来看待,多么不明智。
那么,在反侵略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又做的如何呢?传统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具有明显的反侵略性质,“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也把太平天国拒绝接受不平等条约作为夸赞其的理由之一。
而事实上,太平天国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南京条约,其中“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货税不征”等许诺更是严重损害了我国主权。
更有甚者,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时,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洪秀全这封诏书,是在褒奖他的洋兄弟们。
在这一年的春天,在海口、
天津,对清军的打击,洪秀全很高兴洋兄弟们终于出手帮自己灭清妖了。
(3)这是何等的可笑!如果说太平天国真的有驱除鞑虏之志,又怎么会有洪秀全斩首向列强军舰开炮的士兵的事情发生呢?由此看来,太平天国反对的,只是妨碍他利益的一方而已。
当列强与清政府作对时,那么外敌,当比内敌亲,甚至可以“同甘共苦”,各谋所需。
既然推翻外敌未成,那么对于清政府又如何呢?可笑的是,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满清政权竟然延命了六十余年!更可笑的是,正是因为对太平天国运动过于失望,大量有识之人转而效忠于清政府,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刘坤一、郭嵩焘等对晚清政治有影响的人物都在这期间产生。
而更有甚者,由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采用了西洋技法,引来了中央学习西方的热潮,洋务运动随之产生!比起太平天国那喊打喊杀、甚至对平民百姓滥下杀手的行径,我倒觉得,这些侧面影响反倒更有益一些。
由此看来,太平天国实在是被谬赞的多了些。
诚然,太平军勇气可嘉,不乏一些打倒腐败官僚,打退外国侵略者的光辉成就,震慑了清政府的统治,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硬气的一面,不乏为后世所景仰的闪光点,甚至孙中山都曾用此来鼓舞士气。
然而,归根结底来说,太平天国运动终究是失败的,它没有一个正确鲜明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又腐败落伍,举棋不定,有时甚至对民生的破坏要大于对革命的推动。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是可敬的,但是不值得被拔得太高,它只是出现在特殊的时间点的一段平凡的农民起义,不会掀起历史的大波澜,只吹得几个波浪,让历史之帆稍稍摇曳罢了。
(1)引用自郭毅生《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
(2)引用自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史:五百年来谁著史》
(3)引用自凤凰资讯《太平军眼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感谢洋兄弟灭清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