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对比
徐进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日—2017年11月3日我院收治的130例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ACDF治疗;观察组采用Hybri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与颈椎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JOA 评分、术后NDI评分、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曲度、C2-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有助于颈椎曲度的修复和重建,能减少临近节段的代偿性活动,不影响颈椎的活动度.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8(009)009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连续双阶段颈椎病;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颈椎椎间融合;中长期;疗效;安全性;手术方案;联合应用
【作者】徐进
【作者单位】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湖北咸宁 4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
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患病时会引起机体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导致瘫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

现阶段,该病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本研究选取130例患者为对象,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连续双阶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男32例、女33例;
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1.4±2.7)岁;观察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60.8±3.2)岁。

两组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
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经右侧颈前入路,将颈阔肌、筋膜逐层切开,钝性分离,达到椎体的前方,借助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确定手术间隙。

采用标准颈椎前
路减压术,依次清除病变的椎间盘、纵韧带、椎间隙上下的软骨终板与椎体骨赘,根据椎间隙的宽度、高度选择假体,并将其置入椎间。

对照组应用MC联合自锁
式融合器,观察组应用MC与自锁式融合器对节段进行融合,应用Mobi-C人工
椎间盘进行置换节段。

术后,所有患者采用颈托进行外固定,次日将引流管拔除,下床进行轻微活动,颈托需佩戴30天。

3个月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评定标准[3]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关节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比较(°,注:与组内术前比较,①P<0.05;与对
照组术后比较,②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JOA评分、术后NDI评分、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曲度、C2-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ACDF治疗后,大约有2.2%~25.0%的患者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症状,有15%伴有该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ACDF术后,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不够、相邻节段的活动度代偿性提高、椎间应力增加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直接原因[4]。

融合
的节段越多,术后相邻节段的代偿性活动就越明显,椎间盘便会承受较大的应力,因此,相邻节段退变症状常常发生于ACDF术后。

相邻节段退变的主要原因是颈
椎病的发展过程中引起的[5]。

Hybrid融合了ACDF技术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6],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应用于活动度较好的节段,将椎间融合技术应用
于关节僵硬、退变较为严重的节段,针对病变节段的具体情况采用最为恰当的治疗方式,保留了节段的活动度,尽可能避免相邻节段的代偿性活动,最终达到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目的[7-8]。

本研究选取130例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ACDF治疗和
Hybrid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但上位相邻
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曲度、C2-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两种术式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颈椎疼痛,但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在连续双阶段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有助于颈椎曲度的修复和重建,能减少临近节段的代偿性活动,不影响颈椎的活动度。

参考文献
[1] 段硕,朱震奇,钱亚龙,等.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对比[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11):1004-1012.
[2] 赵赫,俞兴,唐向盛,等.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9):791-800.[3] 张广兴.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对比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7,18(1): 137-138.
[4] 杨永波,朱振军,杨希望,等.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双节段颈椎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7):594-597.
[5] 郭卫春,李军,熊敏,等.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骨科,2015,6(1):36-41.
[6] 黄小东,方诗元,王叙进,等.两种前路减压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4,35(4):450-454.
[7] 刘东华,方长海,钱银峰,等.颈椎病的MRI诊断与分型[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3): 273-277.
[8] 蒋新祥,徐海栋,路晓.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修复中年颈椎病:
颈椎功能及活动度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8):7717-77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