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胁迫下薰衣草形态生理指标变化及应对措施研究的进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Vol. 53 No. 1
林业科技情报
・1・
高温胁迫下薰衣草形态生理指标变化及
应对措施研究的进展分析
张玉婷 卜培娇 陈佳毅 李培根踞淑明*
*杨成方基金项目: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KC14SM078 ; KC181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807368) …
*通讯作者:堀淑明(1974-),女,河北沧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繁育及生态环境。
Email :q US m2010@ 163. com o
(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薰衣草作为观赏及芳香植物,应用范围广泛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经济效益。
因其在高温条件下不能正常生长,推 广应用受到阻碍。
具体阐述高温胁迫对薰衣草的影响,提出选择耐热岛种、优化栽培技术、丛枝菌根接种、热锻炼及生长调节
剂喷施策略解决薰衣草在高温区域栽培推广的问题,分析耐热晶种的培育现状,探讨了薰衣草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薰衣草;高温胁迫;应对措施;耐热品种选育
Study on Changes of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Lavender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Yuting Bu Peijiao Chen Jiayi Li Peigen Ju Shuming * Yang Chengfang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ving ,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Xuzhou 221008 , Jiangsu , China)
Abstract : As an ornamental and aromatic plant , lavender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has good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ut it can ' t grow normally at high temperature , so its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hindered. 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on lavender were elaborated , and the strategies of se
lecting heat 一 resistant varieties , optimiz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arbuscular mycorrhizal inoculation , heat train ing and spraying growth regulator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 the cultiva
tion status of heat 一 resistant varieties was analyzed ,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avender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 Lavender ;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 countermeasures ; breeding of heat 一 resistant varieties
薰衣草(Zzwtmd 诚z angustifolia Mill.)属唇形科
薰衣草属⑷,半灌木或矮灌木,集园林观赏、食
用0、美容⑶等用途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栽培与推 广前景。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从欧洲国家引种 薰衣草进行试种开始,现已在新疆伊犁河谷、甘肃、
陕西等地区进行大面积的区域性栽培,国内中东部 地区和南部地区多有引种栽培,实践显示高温限制
薰衣草生长,对此,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就高
温胁迫对于薰衣草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如何在高 温地区提高薰衣草产量、加大推广应用问题提出解
决策略。
1高温胁迫对薰衣草的影响
高温限制薰衣草的生长与发育,高温胁迫导致
薰衣草叶片失水反卷、萎蔦枯黄脱落、根系褐化,甚
至造成整株死亡⑷。
研究发现宽叶薰衣草在38T 高温下能正常生长,而42T 高温胁迫叶片开始呈反 卷状,颜色由绿变为灰白,但无死亡,44T 则无法正
常生长[5-6]o 廖祯妮认为薰衣草对高温环境有一定 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单因素的高温胁迫下,薰衣草品
种可以安全越夏切。
高温胁迫影响腺毛的发育与 精油的分泌,极大的降低精油的产量和质量。
电子 显微镜观察发现,40十高温胁迫48 h 后,羽叶薰衣
草的腺毛细胞中参与合成与分泌的主要细胞器受到
严重破坏Q9]。
高温导致薰衣草细胞内氧化自由基
物质积累、膜系统损伤,导致细胞内抗氧化抗养护剂 含量、抗氧化酶活性、MDA 含量增加。
宽叶薰衣草 高温胁迫处理下MDA 总体呈上升趋势,温度越高
变化越明显宽叶薰衣草受到高温胁迫SOD,
•2•林业科技情报2021Vol.53No.1
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⑸。
2高温地区薰衣草栽培推广的应对措施
2.1耐高温薰衣草晶种的选择
目前薰衣草品系分类为五种:法国薰衣草品系、真薰衣草系、杂交薰衣草品系、齿叶薰衣草品系、羽叶薰衣草品系3】。
据报道,齿叶薰衣草品系相对耐热⑴〕。
国内抗高温的主流品种是“蓝神香”,蓝神香作为法国薰衣草品系的代表品种,抗热性强,常做一年生品种栽培「0。
孟士德薰衣草抗热性比法国薰衣草强,更适合在高温地区种植⑷。
同样适合在高温地区种植的还有宽叶薰衣草[5-6]o品种的选择对于薰衣草能否在高温地区栽培推广起决定性作用。
2.2优化栽培管理技术
灌溉作为现今较为普遍的农艺措施之一,能够满足薰衣草对水分的吸收,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改善种植区小气候。
土壤的相对湿度以及比热容提高使蒸发的水汽增加,通过蒸发吸收的热量变大,系列的循环作用使高温地区温度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增加,有效的缓解高温对于薰衣草的伤害,使得薰衣草在高温地区推广栽培成为可能。
薰衣草5月过后需增加通风,以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凉爽「⑶。
平衡施肥、合理密植等配套技术,能够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充分发挥薰衣草植株群体的光合潜力,同时减少呼吸消耗,可有效提高薰衣草抗高温的能力,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2.3接种AMF,提高薰衣草抗高温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普遍存在于植物体中。
研究表明,丛枝菌根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改善植物自身的代谢以及营养状况,并且能够提高耐高温的能力。
邢红爽等人研究表明AMF与狭叶薰衣草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摩西斗管囊霉、变形球囊霉均对高温胁迫下寄主植物的抗高温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混合接种比单一接种更能提高狭叶薰衣草的耐热性帥打王宁宁等人发现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Zomrw mos-seae)与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dices)组成的混合菌剂对薰衣草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促进效果为最佳,对于日后薰衣草生产栽培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叫2.4其他措施
植物在高于正常生长温度又不造成明显伤害的高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其抗热性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热锻炼「如。
许蓝心与田如男研究表明热锻炼是植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在承受范围内,可通过提高植物代谢水平,增强其抗热性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证明,棉花、玉米、豌豆等植物通过抗热锻炼后氏小],植物的抗热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因此,可以尝试针对薰衣草通过抗热锻炼来提高耐高温能力。
另外,还有许多研究表明,对葡萄、水稻、番茄、玉米等植物施以SA、ABA、Ca2+或6-B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植物的抗热性[2°-23]o所以,为提高薰衣草耐高温能力,可对薰衣草合理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3耐高温薰衣草品种的选育现状
目前,耐高温育种的方法包括芽变选种、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利用耐热性强的砧木品种培育新的耐高温品种以及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来培育抗热突变体或转基因植株海。
在原有的薰衣草品种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或者人工的方法,将品性优良的薰衣草进行杂交,可以得出抗性较强的薰衣草。
目前杂交薰衣草品系中,狭叶薰衣草与齿叶薰衣草杂交得到的甜薰衣草,其生长迅速,栽培容易,抗高温能力强,能够广泛种植。
陈丽娟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下,秋水仙素处理能提高狭叶薰衣草抗热性力]。
薰衣草的基因型对太空环境诱变有敏感性口句,由薰衣草品系H-701种子经太空辐射诱变单株选育而成的薰衣草新品种—
—新薰二号,综合性状优良I”】,因此,可利用化学诱变、太空诱变、重离子辐射诱变等多种诱变方式来进行耐高温薰衣草品种的选育,为之后的薰衣草诱变研究奠定基础。
4结语
薰衣草因其浪漫的人文寓意及生态经济效应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高温等环境因素限制了薰衣草产业的发展。
因此相关学者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突破这一境遇,为薰衣草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保证。
我们通过对薰衣草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首先,可以对相关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施用浓度及技术进行相关研究,优化栽培技术,提高薰衣草的抗性;其次,可以对部分主栽品种的AMF优势
2021Vol.53No.1林业科技情报•3•
功能菌根真菌进一步的筛选,获得高抗的菌根植株;第三,利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加大高抗新品种的选育;第四,通过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培育薰衣草高抗新品种。
从优化栽培措施和培育适宜的高抗新品种的角度考虑,以上几种育种方法不失成为解决高温胁迫限制薰衣草生长和应用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
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Porter N G,Mcgimpsey J vender:A grower'
s guide for commercial production[M].New Zealand: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Crop and Food Research Limited,1999.
[3]Cavanagh H M A,Wilkinson J M.Biological activ
ities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J].Phytotherapy Research,2002(16):301-30&
[4]靳素娟.遮荫和高温胁迫对几种香草植物生理
与生长发育的影响[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陈张焕,黄青,于进英,等.高温及水淹胁迫对薰
衣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2(9):46-50.
[6]宋迎方,龚萍,王健.阔叶熏衣草的抗热性研
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210-212. [7]廖祯妮.不同地区薰衣草引种与耐湿热研
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8]黄珊珊,廖景平.热胁迫下羽叶薰衣草植物腺毛
发育的超微结构[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29(1):97-102.
[9]黄珊珊.唇形科羽叶薰衣草的细胞与发育生物
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0&
[10]张艳霞,杜兰丽.伊犁河谷薰衣草栽培技
术[J].农村科技,2016(9):45-46.
[11]王调议,刘金,朱传彬.香草女王一薰衣草
[J].中国花卉园艺,2004(12):36-37.
[12]靳文东,刘军明.薰衣草晶种介绍及栽培[J].
中国花卉园艺,2012(4):26-27,
[13]林沛林,李一平,王燕鹏.北海道薰衣草的繁殖
与栽培[J].农业科技通讯,2008(8):188, [14]邢红爽,孙鹏飞,李峰,等.丛枝菌根真菌对薰
衣草耐热性的影响[J].菌物学报,2019,
38(5):698-706.
[15]王宁宁,李士美,郭绍霞.AM真菌对桔梗和薰
衣草生长和生理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6,33(2):86-90.
[16]Chen H H.Adaptability of crop plants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Crop Science,1982,
22(4):719-725.
[17]许蓝心,田如男.观赏植物耐热性研究进展
[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9,48(1):96-102.
[18]Jiang Y L,Zheng Q Q,Chen L,Liang Y N,Wu
J D.Ectopic overexpression of maize 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ZmHsfO4confers increased thermo and salt-stress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J].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2018,40(1):9.
[19]赵立娜,刘子会,段硕楠,等.小麦热激转录因
子基因TaHsfB2d的克隆和特性及其对耐热性
的调控[J].作物学报,2018,44(1):53-62.
[20]汤日圣,张大栋,童红玉.高温胁迫对稻苗某些
生理指标的影响及ABA和6-BA对其的调节
[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3):145149. [21]王利军,黄卫东,于风义.高温胁迫对14C——
水杨酸在葡萄苗中运转分配的影响[J].植物
生理学报,2001,27(2):129134.
[22]毛胜利,杜永臣,王孝宣,等.高温胁迫下番茄
体内ABA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J].园艺学报,2005,32(2):234238,
[23]王利军,黄卫东.高温胁迫及其信号转导[J].
植物学通报,2000,17(2):114-120.
[24]欧祖兰,曹福亮.植物耐热性研究进展[J].林
业科技开发,2008(1):1-5.
[25]陈丽娟,沈彩华,张昕昕,等.化学诱变剂及赤
霉素对狭叶薰衣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
2012,31(12):1-4+8.
[26]胡莲花,李敏,刘兵,等.太空诱变薰衣草精油
成分分析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
(14):4211-4212.
[27]蒋新明,王朴,韩海,等•薰衣草新晶种新薰二
号的选育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
42(4):1027-1028+1073.
来稿日期: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