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从何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从何而来
每次讲到哲学第五课第一框题时,就有这么一段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从其自身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的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
这一段中的“反应特性”“刺激感应”“生物的反应形式”总是很拗口,又有点说不清楚。
今天试着对这些概念做个梳理,从而理出一条线:自然界是如何一步一步产生人的意识的?
第一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无生命的物质和有生命物质一样,对外界的作用必然会作出反应。
一个石头落在地上,地面上就留下了一个坑,这个坑就是地面对石头作用的机械的反应;
铁在空气里会生锈,这是化学反应。
岩石会风化,就是岩石对空气、阳光和水分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作用所作出的反应。
所以什么是“反应特性”?反应特性,就是物质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状态的变化。
一切物质,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第二阶段: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
生命出现以后,与生命相联系的一种反映形式叫做刺激感应性。
所谓刺激感应性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反映能力。
一切生命,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
比如植物的根会伸向有水多肥的地层,枝叶会向阳光充足的地方伸展。
害羞草,你一碰它,叶子就会收缩。
第三阶段:动物的感觉
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就需要有专门的反应机构,于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了。
这样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感觉。
一切动物都具有感觉的能力。
你摸摸狗狗的背,它会觉得很舒服。
被别的狗咬了,它会感觉到痛。
第四阶段:人类的意识
人类出现后,就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大脑。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构造体。
人脑与其它动物脑(包括猴脑)具有本质的不同。
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即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就是意识活动。
可见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即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一直发展到人类。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我们再说说人的意识与动物的心理有啥不一样?
动物的心理活动是由纯粹自然条件决定的。
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人的意识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中产生的。
动物对外界的反映,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的。
人的意识主要是以抽象的概念,理性的形式出现的。
动物的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人的意识则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动物不可能有预先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建立在习惯性基础上的自发的本能的活动。
人的意识则是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而且在活动之前人的头脑中已经预见到将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