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介绍(doc 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介绍(doc 6页)
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介绍
2008年,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汉办共同举办的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并荣获当年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
大赛在湖北、广东、上海、陕西、北京五个赛区展开预赛,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五个赛区的各大参赛高校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共有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57个国家和地区的297名在华留学生参加了预赛。
预赛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面试分为三个部分:简单的自我介绍、按给定的主题做简短演讲、才艺表演。
参加预赛年龄最大的选手是44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预赛结束后,五个赛区总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30名优胜者脱颖而出,赢得了决赛的入场券。
决赛于7月10日至7月18日在CCTV-4播出,包括8场比赛和1场总决赛暨颁奖晚会。
比赛采用淘汰制。
淘汰的阶段包括:30进15、15进9、9进5、5进2,以及最终的冠亚军争夺。
每一阶段考核选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决赛题目的策划出发点在于,既要考察选手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要考察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认知与熟悉。
比赛中加重了“情景考察”的成分,“情景”这条主线贯穿了比赛的所有场次。
选手的“听说”交流能力是考察的重点,突出情景反应中选手表现出的魅力和风采,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即兴发挥的空间。
每场比赛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包括“自我介绍”(或一分钟演讲)和情景考察。
一分钟演讲的题目包括:“我最喜欢的一个中国汉字”、
“我最喜欢中国的……”等,选手须在一分钟内完成对该话题的阐述。
情景考察的方式包括:“情景电影院”、“情景对对碰”、“时空大挪移”、室外情景剧的拍摄等等,全方位地展示虚拟情景、现实情景和历史情景。
例如,“情景电影院”就是让选手仿佛置身在电影院的场景中,看完电影片断,再回答有关问题,考察选手的听、说能力;“情景对对碰”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是本次大赛独树一帜的环节,即让选手选择图书馆、餐馆、医院等情景地点,然后和主持人分别饰演两个角色,进行即兴表演。
在表演中主持人故意说出一些不符合典故的词语(成语)解释,埋下许多陷阱,由选手们挑错。
选手必须是了解成语典故和汉语言习惯的“找错”高手,才能经受考验、突出重围。
在总决赛暨颁奖晚会上,有两名决赛选手扣人心弦的角逐环节,有五次激动人心的颁奖,有七个由参赛选手和演艺明星表演的精彩文艺节目,三种形式穿插进行。
因此这场晚会在整体风格上,包含了比赛的悬念感、典礼的仪式感和节目的观赏性。
在激烈的角逐后,最终“汉语之星”由来自喀麦隆的雷萌摘得。
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介绍2009年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继承并发扬了2008年“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所创立的品牌和宝贵经验,参赛规模得到扩大,节目形式也有所创新。
该节目荣获了当年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二等奖。
第二届汉语大赛,预赛由首届的5个赛区增加到14个赛区,参赛高校由30所增加到75所,参赛选手也多达六百多名,他们来自五大洲的69个国家。
北到佳木斯,南到台湾、香港,均有选手报名参赛。
这六百多名选手,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预赛;产生近百名选手,赴京参加了为期2天3个环节的复赛;再选拔出30名选手,参加为期9天17个环节的电视决赛。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于8月20日至8月30日在晚间黄金时段连续播出了十一场比赛赛况。
决赛分为30进15、15进9、9进5、5进2、总决赛五个阶段。
并针对每个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比赛环节,增强了节目的多样性及比赛的观赏性,随着选手的比赛越来越激烈,比赛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首届大赛“情景电影院”、“情景对对碰”,‘情景辩论会’等环节给大家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在此基础上,本届大赛不断创新与突破,新增设了“今夜故事会”、“品茶一席谈”等精彩环节。
这一系列比赛既考察了选手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考察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背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认知与熟悉程度。
经过八场决赛比拼,8月30日晚在北京星光演播厅直播了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总决赛暨颁奖晚会,进行了争夺“汉语之星”的巅峰对决。
来自42个国家的近百名获奖留学生选手参加了晚会,并用汉语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等领导以及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十多所高校校长等嘉宾出席晚会,并为获奖选手和单位颁发了奖项。
最终,第二届“汉语之星”的桂冠由来自也门的阿马尔夺得。
第三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介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于2008年、2009年举行的两届海尔杯“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
展示了14万在华留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对全球3000万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着实际的推广和示范作用,获得了各参赛高校和留学生的一致好评。
今年赛区的规模从去年的14个增加到18个,86所高等院校的近千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预赛的选拔活动,最终共有来自五大洲32
个国家的近百名优秀外国留学生进入决赛阶段的比赛。
汉语大赛以弘扬汉语文化精髓为宗旨,对晚会各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改良创新。
除保留原有的经典比赛环节之外,新增加了“弦外之音”、“步步为赢”、“创意配音”、“五人行动组”、“闪电红娘”、“请你别换台”、“字典达人”等全新环节,使比赛角逐更加激烈,互动交流更加充分,文化元素更加丰富。
8月28日晚,“第三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总决赛暨颁奖晚会”通过CCTV-4中文国际频道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向全球进行了现场直播。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李宗达、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国家汉办副主任王永利、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以及10多位外国使节参加晚会,并为获奖选手和单位颁奖。
经过激烈争夺,来自日本的留学生蜂谷诚获得金奖第一名和"汉语之星"称号。
至此第三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活动圆满落幕。
中文国际频道自8月18日起连续十天播出大赛盛况,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国内各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美国、英国、白俄罗斯、伊朗等国以及国内外观众纷纷来信或在网上留言,称赞本届大赛形式新颖,文艺节目精彩纷呈,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汉语大赛不仅为在华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汉语的交流平台,也架起了一座沟通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