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ppt147(4份打包) 课件下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C.第二段中,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 “不赂者”对“赂者”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不能“独完”。
D.课文前两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 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解析】 课文第二段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 【答案】 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大器晚成的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嘉祐年间携二子 轼、辙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20篇,荐于宰相韩琦, 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 辙合称“三苏”,俱列入“唐宋八大家”。代表作有《权书》 《衡论》《几策》等,著有《嘉祐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答案】 (1)它实际上。(2)泛指祖辈父辈。(3)到了……的结局(地步)。(4) 智谋和力量。(5)不去行动。(6)可,可以;以,介词,凭借。(7)成例,旧事。
(2)判断句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损,这是灭亡的途径。 (3)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4)被动句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5)状语后置句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6)状语后置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7)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8)省略句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日.削月.割
(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6)并力西.向
(
(7)盖失强援.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探背景] 宋王朝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苏洵生活的真、 仁、英宗三世,宋王朝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1004年,辽举 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 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 和之风日炽。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一 代代宋王朝统治者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于是写下了这 篇发人深省的警世之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革灭殆.尽( ) 弊在赂.秦( ) 思厥.先祖父( ) 洎.牧以谗诛( ) 【答案】 dài yān
lù sànɡ
燕.、赵之君( ) 六国互丧.( ) 草芥.( ) 胜负之数.( ) jué jiè jì sh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文脉·梳理]
【答案】 ①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②良将犹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 力量。 B.“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中提出,总领 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
点评:苏洵在《六国论》中谈到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 直到灭亡。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 此隔岸观火,钩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 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了 吗?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 (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名词作
状语,按道理 (6)名词作状语,向西 (7)动词作名词,援助 (8)动词的使动用
法,使……退却 (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大的 (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其.实.亦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洎牧以谗诛。(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合作的力量
加州红杉成群结队,长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它们的根彼此紧密相连, 形成一片根网,有的可达上千顷。除非狂风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块地皮,否则 没有一棵红杉会倒下。加州红杉的根可发挥所有个体的最大能量,让我们看到 团结合作的力量。
一只蚂蚁的防御没有多大价值,但成千上万的蚂蚁并没有受到鸟类或食蚁 兽的太大摧残,而且为许多虫、兽所畏惧;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 作,它们的个体力量、安全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8)李牧连却.之
(
(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10)不能独完.
(
(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坚守节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万夫一力,天下无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刘基 ——《伊索寓言》
——萨迪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要像蜂房里的蜜蜂和土窝里的黄蜂那样,聪明人应当团结在一起。 ——高尔基
5.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谚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
)
【答案】 (1)“厌”同“餍”,满足 (2)“当”同“倘”,如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兵非 斯兵 用.不 兵.利 之, 效战 也不善
而秦兵.又至矣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故故是 两.不故 狼.战圣 之而益 并强圣 驱弱, 如胜愚 故.负益已愚判矣
广故.数言欲亡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视子 起孙 视.视 四.之 境不 ,甚 而惜 秦, 兵举 又以 至予 矣人
(4)殆且 知燕 彼、 知赵 己处 ,秦 百革 战灭 不殆 殆. .尽之 际
(5)得此 诚言 不得 得. .之 已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暴霜露,斩荆棘。(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1)判断句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 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阶
阶
段
段
一
四
阶 段
六国论
阶 段
二
五
学
阶 段 三
业 分 层 测
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本课话题 ——合作共赢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不 秦赂 以.者 攻以 取.赂 之者 外丧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 (10)以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
至 以.丹 趋以 于.荆 亡卿为 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11)于齐人勿附于.秦
其势弱于.秦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 (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缘故,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 副词,故意 (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 (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险 (5) 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 (6)副词,才/副词,起初, 开始 (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 词,治理 (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 (10)介词,因为/介词, 用、凭/连词,相当于“而”,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11)介词, 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巧识文] 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论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是 史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整体·感知] 本文论述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 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借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 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二、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
是( )
①大则得城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明日割十城 ⑤奉之弥繁
较秦之所得.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7)或或当.曰与:秦六相国较互,丧或.,未率易赂量秦耶
(8)为邯有郸如为此.郡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与与当.嬴与.而秦不相助较五,国或也未易量
下一页
(5)其势弱于秦。(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赵尝五战于秦。(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苟以天下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