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

2014
年3月,我国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
以推进深化课程改革。

2016年9月,___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发布了核心素养框架,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初具成效并达成共识。

要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课程、教学和评价领域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因此,在教育评价改革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考试与评价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核心素养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回答教育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我国教育系统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清楚的,又是模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以贯之的,“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经历了演变,但并未有大的改动。

然而,从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个教育方针如何落地仍然需要深入探索,需要将宏大的教育方针细化,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关于核心素养的思考就是从这样的逻辑起点上出发展开的相关研究。

从我国教育政策背景来看,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

党和国家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中,依旧不断强调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可见,“立何种德,树何种人”这个问题依然是当前整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
育领域,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回答的问题。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它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一部分,其中强调了中国特色鲜明的素养,如热爱
___、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

这凸显了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其次,它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和审定特别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反映在核心素养体系中。

这包括了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等与传统文化相符合的内容,以及具备文化自信、尊重文化成果、弘扬传统文化等传承文化方面的具体要求。

最后,它反映了时代的使命。

核心素养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各项素养要求,既包含反映时代精神的素养,如问题解决、勇于探究、信息意识、国际理解等,也包含当前教育急需培养的学生珍爱生命、劳动意识、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

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是关键环节。

评价是教育体系链条中处于下游的环节,因此要想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首先要讨论上游指导考试与评价的课程如何改革。

课程改革一直是撬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共同的趋势。

其中一个显著变化是,现代课程由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发展。

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而现代课程则通过不同的知识素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已经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主旨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强调提高学生研究、工作、生活能力。

因此,世界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课程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变为促进发展。

现代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包括四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教育管理权的下放与课程评价权的集中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导作用。

首先,现代课程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融合,将学科知识作为一个材料或一个载体,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各学科知识相互融通、灵活运用。

其次,现代课程包含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此强化问责,使评价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提供了课程规划、教学和研究的标准,又提供了评价标准。

再次,教育管理权的下放与课程评价权的集中,通
过把住教育评价的出口关,并对没有达到标准的地区或学校进行问责,来保证教育质量。

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要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来体现核心素养的指导作用,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考试与评价也需要进行改革。

传统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相脱离,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以考纲代替课标教学的情况。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需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结果,反映在质量标准中,以指导考试评价。

同时,要将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指导转变为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样的改革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合作,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新概念和新框架。

它指导着教育改革,特别是考试和评价的改革。

为了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地理论思考、不断地调查研究、积累经验、探索前行。

首先,我们需要调整评价观念,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

测验经历了三种发展观念:从“针对教学的评价”,到“为了教学的评价”,最后到“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评价”。

传统的
测验是针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这种考试和评价是外在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刚性的,是冷冰冰的评价。

当前教育推动的是促进教学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为了学生研究和教师教学而进行评价。

在未来,教育面临第三个情景,评价将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教学和研究发
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体化的教学和研究,教师由传授者转为指导者。

在这样的变革中,评价不仅仅是“针对教学的评价”和“为了教学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一部
分的评价”。

评价的过程就是研究的一部分,每一次的测验都
搭建了研究的支架,评价结果构成了研究轨迹。

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选择研究和评价内容,促进真正有效研究过程的生成。

其次,我们需要合理地确定评价依据,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

考虑到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生学业测评的蓝图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容标准(课程到底涉及了哪些内容),一个是表现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达到何种能力水平)。

课程标
准如果能够提供研究哪些内容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表现标准,课程标准就能够取代考纲,直接指导考试与评价。

现代课程体系具备这样的可能,因为现代课程体系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不仅有课程内容标准,还包含质量标准。

构成考试蓝图,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只有内容而没有表现标准的测评,也不存在超越课程内容的抽象的能力水平考试。

而学业质量标准是将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

在学业质量标准指导下进行考试与评价,既参照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规定的领域和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据此来进行评价能够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单独一套评价标准给课程和教学带来的动荡。

第三,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应该强调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能力素养。

然而,有些能力无法通过纸笔测试来检验,需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体现,例如实践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合作研究能力等。

这对评价技术和实践带来了冲击和考验。

当前,国际组织的测评内容和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过去,他们强调学业成绩、入学率、毕业率和辍学率等统计硬指标。

现在,他们除了强调学业成绩硬指标外,还加入了软技能和软环境,例如社会情绪、学校氛围等。

许多研究表明,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别,并不
在于国家、地区或学校的财富,而更多在于这个国家或学校能否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环境,以及是否有高质量的教学。

软环境和软技能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良性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以弥补不良家庭背景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强调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对于目前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于评价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