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临床表现
由于肺泡和肾小球的基底膜具有共同的抗原,且Ⅳ型 胶原的含量最为丰富,因此该病主要的受累脏器是肾 脏和肺。 肺、肾同时受累,称为Goodpasture综合征,也可以 各自单独受累,全身多系统受累不多见。 20%-60%的患者发病前可有上感或流感症状。 病程中可有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但认为与贫血及 尿毒症有关,无特异性。 合并ANCA阳性的患者可以有小血管炎多系、吸烟以及其他的一些 因素均可使肺泡毛细血管壁受损,肺泡基底膜成分暴 漏或抗原释放,从而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肺泡 基底膜抗体并与GBM有交叉反映,从而引起肾小球肾 炎和肺出血。 同样,在肾脏,尿路感染、肾结石、原有肾小球肾炎 等因素也可以使GBM抗原暴漏,诱导自身免疫反应, 并通过交叉反应引起肾小球肾炎和肺出血。
12
病因
有报道抗GBM病可以发生在多种肾小球肾炎的基础上 ,如典型的膜性肾病、IgA肾病、膜增生型肾炎、过敏 性紫癜性肾炎、膜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但抗GBM 病产生的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3
遗传易感性
抗GBM病的遗传易感性与HLA-DR2密切相关,约 80%的患者HLA-DR2阳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Alport遗传性肾炎的患者可先天缺乏GBM的抗原成 分,因此接受正常人肾移植的患者中有5%-10%会产 生抗GBM抗体而诱发抗GBM病。
7
背景知识
这一经典的被动转移试验证实了这种“肾毒性”抗体 (抗GBM抗体)是特异性针对GBM的,且在发病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从肾组织中洗脱的抗体与同一 病人循环中的抗体所识别GBM上的抗原决定簇是相同 的。 因此,现在将这类疾病统称为抗GBM病,其肾脏损害 称为抗GBM肾小球肾炎。
14
发病机制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均起了重要 作用。 从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可得出,抗GBM抗体的致病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患者抗GBM抗体可诱发 猴的急进性肾炎;(2)临床观察发现抗GBM抗体的 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预后有高度的相关性 ;(3)如果在抗体未转阴的情况下进行肾移植,则移 植肾会再次发生抗GBM肾炎。
高血压)+肾功能迅速恶化(可短期内(数日至数月) 到达尿毒症水平,可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 该病常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预后差。
3
新月体性肾炎
类型 抗GBM型
光镜
病理特点 免疫荧光
电镜
线性IgG和C3 无沉积物
免疫复合物型
颗粒状沉积物
新月体(增生
弥漫性新月体
的壁层上皮细
型肾小球肾炎
胞+单核细胞
免疫反应缺乏
15
发病机制
抗GBM抗原的靶抗原也称为Goodpasture(GP)抗 原。 在正常情况下,该抗原隐蔽在基底膜Ⅳ型胶原的非胶 原区中。
在环境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一旦该抗原决定簇 暴漏,就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这是抗GBM病发病的一个关键启动因素。 实验证明GBM中Ⅳ型胶原的天然六聚体结构几乎没有 抗原性,但是当六聚体被变性解离成单体或双体后, 抗原活性增加了10-15倍。 反之,当抗原被还原或羟基化后,与抗体的结合几乎 消失。
8
流行病学
抗GB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群发病率约为(0.5-1)例/百万人口,占肾活检比例 的1%-5%,占新月体肾炎的10-20%。(1995-2005)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的20例新月体肾 炎中抗GBM仅占1例(5%),而近年来诊断的病例逐 年上升,近7年共新诊断136例,在新月体肾炎中的比 例上升到21%,与国外报告基本一致。(2008)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 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
新月体性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是指肾活检中50%的肾小球有占肾小囊 面积 50%以上的大新月体形成。
临床上多表现为急进性肾炎(RPGN)综合征。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
10
病因
环境因素是影响抗GBM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抗GBM肾病患者约半数以上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病 史,其中多为病毒性感染。 有报道A2流感病毒感染与Goodpasture综合征有关。 约6%的患者有吸入碳氢化合物的历史,这些患者抗 GBM抗体的水平高于没有吸入史的患者。 吸烟的患者发生肺出血的几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且 吸烟与病情恶化及复发均有关系。


无沉积物
4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定义:循环中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 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点: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抗GBM抗体,和(或)肾 活检肾小球基底膜上见到抗GBM抗体呈线样沉积。 主要受累的脏器是肺脏和肾脏,病变局限在肾脏时称 为抗GBM肾小球肾病,肺肾同时受累时表现为 Goodpasture综合征。
9
流行病学
这种变化可能与疾病谱的改变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 因应归于血清学检测抗GBM抗体方法的改进和普及, 从而提高了抗体的检出率,使临床医师提高了对该病 的认识。 该病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 第一个高峰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见,多表现为 Goodpasture综合征。 第二个高峰在60-70岁之间,女性多见,多为肾脏局限 性。 在老年患者中,合并ANCA阳性的比率明显高于年轻 患者。
5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抗GBM病包括一组临床疾病群,根据累积脏器的范围 和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既可以肺 脏和肾脏单独受累,也可以同时或先后受累。 虽然多数肾脏受累的患者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但是也有少数患者肾功能正常而仅表现为急性肾炎综 合征或轻度血尿、蛋白尿。
6
背景知识
抗GBM病最早是由Ernest Goodpasture于1919年报 道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报道了1例18岁的男性患者, 死于类似流感样疾病,尸检发现有肺出血和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 1967年,Lerner等人将患有Goodpastuer综合征的患 者肾组织中洗脱下来的抗体注射到猴子体内,后者出 现了急性型肾小球肾炎、肺出血和沿肾小球基底膜的 人类IgG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