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江宝全.开创了南京金箔的新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宝全:开创了南京金箔的新时代当今的南京金箔: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南京人,几乎都知道古都南京有个世界级名牌产品——南京金箔!
说到南京金箔,因为他已有近两千年历史,而且闻名世界,不仅中国的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几乎全部用南京金箔,全国著名寺庙、古老与现代建筑都用南京金箔,连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都用南京金箔,现在的南京金箔总产量已占世界上的70%以上。
南京金箔的锻造工艺已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因为历史上南京金箔曾经集中在以前的江宁县境内花园乡一带,现划归南京栖霞区龙潭镇,所以故宫博物院史料一直称江宁县为中国的金箔故乡。
改革开放后因为世界最大的金箔生产基地——南京金箔集团座落在南京江宁区东山镇,加上金箔集团又是中国金箔标准的制定单位,所以中国黄金协会又代表国务院命名江宁区为中国黄金城!
在江宁区东山镇,还有一尊中国金箔故乡纪念碑的大型
贴金雕塑、一条四公里长的金箔大道和一座世界上唯一的金箔艺术馆呢!
可是,你知道三十年前,南京金箔是什么样子吗?
改革开放之前:南京金箔已奄奄一息濒临倒闭
1983年11月底,江宁区(当时的江宁县)将38岁的江宝全调至当时的江宁县金箔锦线厂任职时,他跑去一看,惊呆了:堂堂一个千古奇葩金箔厂,固定资产只有38万,年产值只有175万元,欠债亏损竟有197万元,是当时江宁县最大最严重一家濒临倒闭的亏损企业,而且坐落地竟临时建在当时埋在死人的坟堆上,隔100米远就是江宁火葬场。
工厂为什么建在此呢?因为1983年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水将坐落在当年江宁县花园乡的(如今的栖霞区龙潭)江宁金箔厂整体吞没,迫使江宁县政府下定决心对金箔厂实行整体搬迁。
由于当时这个厂只是一个手工小作坊,规模太小,加上厂负债累累,哪会有什么好地方给?所以只选了一个没人要的地方老坟堆给金箔厂做新厂址。
到厂里一上任了解,情况更糟:说起来千古南京金箔,已凋零破落的不堪入目,由于我国解放前战争纷火连绵,解
放后政治运动不断,金箔产业几乎到了奄奄一息地步,金箔艺人被下放改行,后继无人,打金箔的关键衬纸乌金纸几乎断绝,金箔工艺技术甚至失传。
被当今人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金箔,已被历史的尘土淹埋得黯然失色,整个南京地区,从事金箔行业的人员只剩下二、三百人,而且全是“农民工”,正规居民都不愿干这个行业。
抓住改革开放契机:江宁金箔厂打了几场金箔振兴仗
金箔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金箔事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商机。
到了1984年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全国的寺庙修复、古老建筑的修复、现代高级建筑的兴建,都使金箔需求量大增。
可是一面是金箔需用量大增,一面却是无法生产金箔。
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家决定大修天安门,需要40万张‘大九八’金箔,任务下达到江宁金箔厂。
可是金箔厂感到拼出命来也无法生产出来。
事情严重到惊动了国务院。
准备好了万一不行只好从日本进口。
面对改革开放,良好的契机,江宝全带领他的金箔人,实实在在地打了几场振兴金箔的漂亮仗,在坟头上创造了惊
天动地的奇迹,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也受到金箔行业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第一大战役:培养乌金纸。
“乌金纸”是锤打金箔的关键衬纸材料,等于生产设备打仗武器,没有乌金纸,一切都是空话。
可是,整个南京只有一百多包乌金纸,而已年老损伤严重,打出的金箔沙眼多质量又差。
老一代金箔艺人牟长松对江宝全说:“别无办法,只有培养。
可培养要三年才能用,成熟要十年,以后能用上百年,培养期间只投入不产出。
”江宝全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培养。
有人劝他,厂里资不抵债,可能乌金纸没有培养合格你就下台了,(当时的金箔厂由于不景气,领导人平均任职寿命只有1.8年就调整了),江宝全说:“即使我下台了,也要为后人铺好路,垫好底,振兴南京金箔是千秋大业,必须坚持做到底。
”江宝全亲自组成了一个“乌金纸培养班”,将散落在社会上的30多名金箔老艺人全部招回来,给吃给住给工资,什么事不做专门培养乌金纸,一年打铝箔,二年打银箔,三年打金箔,一直自下而上到培养出新乌金纸为止,十几年下来为企业培养出几千包新的乌金纸,为后来的金箔事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宝全相反没下台,反而干大了。
第二大战役:培养金箔绝技的传承人。
千古金箔之所以
闻名遐迩,有一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锤打金箔和分切金箔的艺人们个个身怀绝技。
如锤打金箔艺人坐在一个石墩上一高一低,手抡七八斤铁锤,每天锤打二万五千多下,将指甲大的金片锤打成如肥皂泡的金箔,通常所说一克黄金锤打成半个平方米,保证厚薄均匀,针尖大的沙眼不能超过三个。
如果没有掌握特殊技艺的人,一锤下去全部砸锅。
切金箔的艺人全部靠嘴功,她们能将三根点燃的蜡烛并排一起用嘴吹,熄灭中间一根,旁边两根不动。
因为金箔是不能用手拿的。
全靠用鹅毛挑。
这些艺人当时金箔厂只有六十几个人,一天只能生产一、二万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江宝全就要求厂里现有金箔艺人回家将自己的年轻亲戚朋友能喊的都喊来学金箔,并美其名曰:“金箔梁山聚好汉”!因当时的金箔艺人大部分家都住农村,厂里搞劳动工资的科长告诉江宝全:“红头文件有规定:农民户口不能用,没经批准的合同工都不能用,否则要受处分”。
江宝全说:“改革开放了,人事制度肯定要改革,我们先干起来再说。
”他亲自制了一个招人“十不分”办法:一不分居民农民,二不分全民集体,三不分干部职工,四不分党员群众,五不分有无文凭,六不分工龄长短,七不分男女老少,八不分岗位‘贵贱’,九不分关系感情,十不分有无过失。
只要愿意上金箔梁山都收,结果,引来了上级红头
文件上严肃批评通报,说江宝全在用人与奖金工资分配上严重违反国家规定。
江宝全说:“振兴千古金箔,个人通报一次算不了什么”。
后来江宝全还想方设法依据国务院文件将在金箔厂工作三十多年的十几名老金箔艺人由农民工转达为正式工,让他们享受退休待遇。
没要三、四年,金箔艺人队伍迅速扩大,光江宁金箔厂打金箔打铜箔铝箔的艺人们就达到了2000多人,使整个金箔行业的队伍做到了后继有人,香火越烧越旺!现在由金箔集团掀起的金箔产业与金箔深加工产业革命,从业人数有人计算了一下,光南京地区就有几万人,全国大约有数十万人。
第三大战役: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千古金箔工艺。
打金箔的传统工艺延续了上千年,十分根深蒂固与保守落后,连支板凳腿的砖头也不得轻易允许变动。
江宝全经过反复钻研,发现传统的金箔工艺虽然源源流长,但传统生产的品质难以保证,劳动强度大,生产量难以提高,便决心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注入到古老的打箔工艺中去。
有人笑话江宝全,这种土得掉牙的落后工艺,有什么高科技可言?真是瞎吹。
江宝全不信邪。
他通过大量思想宣传鼓动,并用现场实践示范,使千古金箔工艺技术得到根本改进。
1985年初,江宝全指派专门人员到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花大力气用直线电
机原理研制打箔机,取得了初战告捷。
接着,江宝全组织人员对打金箔工艺的配比,化条,拍叶、打开子、找了细、做捻子、丢捻子、装沾、坑炕、出具、切箔等十二道落后工艺,全部不同程度采用了现代科技:古老的人工打箔,全部变成了先进的机械打箔,落后的炭基点火炕炕改成了电坑;人工拍叶压条,改成了先进的压条机压条;古老的黄金原料配比仅仅凭老艺人眼看舌舔手摸,改成了万分之一天平仪测量分析。
除此之外,古老的金箔工艺都是在似鸟笼子的小房间生产,又闷又热又污染,江宝全用衡温衡室的现代生产环境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金箔集团又汲取海外技术,对最难改变的装沾工序采用了电脑自动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高科技进入传统的金箔工艺后,金箔产量提高迅猛,年黄金使用量由几公斤到几十公斤,到一吨多,品质更加显著提高,目前金陵金箔已成为世界信赖的免检产品。
江宝全领导南京金箔集团研发出来的这些先进技术工艺,已经推广到了整个金箔行业。
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准金陵金箔为国家级高科技企业。
第四大战役:全面实施ISO9000和制订出严格的产品标准。
古老的打箔工艺,所有管理都放在师傅的脑子里,很难稳定,非常落后。
江宝全在原江宁县一个最大的地方国营化
肥厂工作了二十年,对化工企业的严格管理与执行工艺指标严格性深深懂得重要。
所以一到金箔厂任职,便将制订企业标准与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放到重要议事日程,抓得扎扎实实,进入了世界先进的金箔管理企业。
1984年,江宝全亲自动手总结老厂长牟长松及其他金箔老艺人流传的打箔工艺,制订出一整套工艺指标和管理制度。
1987年又制订出国内第一家金箔企业内部标准。
1993年,以金陵金箔为主起草的金箔标准升格为行业国家标准《金箔GB/T1731-93标准》,从此金箔有了国家级标准。
2008年,现任金陵金箔公司总经理何其保又受国家委托,代表金箔集团主持参与了金箔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金箔GB/T1734-2008标准》明确注明起草单位是金陵金箔和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起草人就是金箔集团何其保等4人。
与制订标准同步,金箔集团从九十年代起,就全面推行ISO9000标准。
1998年,国家方圆认证委员会正式批准达标。
十多年来,金箔集团贯彻ISO9000标准全面升级,成为江宁地区少有的先进管理单位。
四大战役使得金陵金箔得以休养生息,重振雄风。
1985年成为江苏省优质产品,86年成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87
年成为国家最高质量奖金质奖,这是南京市解放四十年第一块国家金质奖,声名大振。
在世界五大金箔制造中心中(日本的金沢市、意大利的米兰,德国的茨尔巴哈镇、泰国的曼谷和中国的南京)很快雄居首位,年产各种金箔达到四亿多张,年需要黄金一吨多。
创造、创优、创新:金陵金箔进入鼎盛期江宝全带领的江宁金箔人,抓住“振兴千古金箔”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好势头快马加鞭,乘胜前进,发扬“永无句号”的金箔精神,继续进行“创造、创优、创新”的三创工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果。
他们在金箔产业革命中,掀起了四股巨大“旋风”,从而将南京金箔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第一股“旋风”:金字招牌走向全国。
1985年初,江宝全在北京市场考察,路过北京“全聚德”烤鸭店门前,看到门口悬挂的“全聚德”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一查问就是用江宁金箔贴饰的。
江宝全猛然心动,原来“千古金箔”能制造这么高级的金碧辉煌的金字牌匾?为什么我们厂生产的金箔卖给人家做牌匾,我们自己不能做?回到厂里,江宝全就安排一名
金箔青年工人夏永华到天津古建工程公司学习金字招牌制作技术。
两个月下来,全套技术基本掌握。
江宝全跑到北京中央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江宁县一座最高大楼腾江大厦,告之免费为他们制作金字招牌,兴得那几家单位领导激动不已,江宝全还应邀参加当年的春节晚会呢。
那时的街面上,全是铁皮字、铜皮字、塑料字,谈不上高档,金箔厂用真金箔贴饰出来的金字招牌,远看金光灿灿,近看富丽堂皇,顿时,引来了大量客户。
江宝全乘机找来了四名爱好书画和游山玩水的职工,骑着三轮,拎着涂料桶,北到沈阳,南到广州,东南西北,见到围墙空着的就刷两组广告:“江宁金箔,名扬全国”,“金字招牌,豪华气派”!大量业务源源而来,江宝全专门成立了一个贴金工程公司,选派了十几名业务员,分布到全国东南西北中,推广宣传金字招牌。
几年时间,金字招牌风靡全中国,银行系统、大型商场、高楼大厦几乎都选用金字招牌,较高的知名度引来了国家的重视。
香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澳门盛世莲花、国家送的国礼,都是国务院指定金箔集团承制的。
金字招牌的大量增加又带动金陵金箔的生产量猛增,生产量越来越大,常年处于供不应求。
那个时期,江宝全通过学习一篇“畅想”理论文章,领悟到万事都应畅想,大头针也可以有一万种用途,受到了很大启发。
于是,
江宝全于九十年代初亲自策划了一个“蜜蜂计划”,招募了上百名厂长经理,三、四百名工人通过二十多天短训,在全国各大城市最多建立八十多个分支机构,专门发展金字招牌、贴金工程。
江宝全说,全国有200个大中城市,700多个中小城市,每个城市做五万元生意就能做3500万业务,做十万元就翻番,做一百万、一千万呢?连锁发展的思路使金箔产业成了一支庞大的行业。
现在全国有数十万人员从事金箔行业的深加工,发源地全部来自金箔集团。
全国到处都有人戏称:金箔集团是全国贴金招牌的“党校”,江宝全是“校长”。
第二股“旋风”:金箔画进入千家万户。
南京地区金箔行业的迅猛发展,也迅速传播到海内外黄金工艺的同行们关注。
1993年的一天,一位台湾客人找到江宝全,拿出一张卡片,称是金箔制作出来的金卡,可以大量开发赚钱。
江宝全眼睛一亮,敏感到金箔产业又一次“旋风”来了。
当场决定与台商合作成立一家独立运作的中外合资企业:南京金箔集团金艺金卡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金箔卡、金箔画等系列产品。
经过策划,第一单就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金箔卡。
当这个国内从来没有见过的金箔画礼品在各地新闻发布会上与客户见面的时候,华贵与高档,加上黄金价值,成了当时社会上最时尚的礼品,十万张金卡被抢购一空,金卡公司的利润丰厚
得令人咋舌。
一平方厘米的金箔画被吵卖到几十元。
金箔画的狂风很快刮向全国,上至中央领导家中,下至民姓大众,都觉得家中拥有一幅金箔卡、金箔画而感到荣耀。
市场的大量需要,带动了产品开发的速度突飞猛进。
那几年,所有的伟人,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所有的特别标志物,都制成了金箔卡、金箔画;所有对金箔行业略懂一二的人也都改行投入到涉及金箔画、卡深加工行业,一时间,金箔深加工产业成了“百家齐放”的局面。
通过不断的开发创新,原来只有卡、画的市场,出现金箔书,《圣经》、《毛主席诗词》、《孙子兵法》等,精美绝伦的金箔书成为各类层次人的送礼佳品。
后来又发展到卷轴画,什么名家名画都制作过。
“清明上河图”、“骏马图”、“富贵梅花”制作最多、最长。
再后来,产品千变万化,各种贴金工艺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
到现在,由金箔集团领头开发的贴金工艺品已发展到十大系列:(1)、贴金佛品系列,佛像及佛教用品系列(中小级);(2)、贴金家私系列:即中国与世界产的欧美风格系列家私产品,包括摆件;(3)、贴金大件系列:即巨型根雕贴金、不锈钢制品贴金、铜铸制品贴金以及其物料贴金制品;(4)、金箔画系列:即框画、挂画、卷轴画等各种平面、凸面、立体面制品;(5)、贴金工艺礼品系列:即各种店堂、客厅、柜台、挂件、摆件
等工艺制品;(6)、玻璃、水晶、陶器、瓷器贴金制品系列:即各地出品的精制贴金、镶金、描金、绘金、裹金玻璃、水晶、陶器、瓷器礼品;(7)、微小型贴金礼品系列:即各种金属手、脚、头、胸戴件、挂件、别件;(8)、贴金化妆间用品系列:即各种精制的化妆间、洗手间用高级金箔化妆品、化妆盒、化妆台、化妆椅、镜、便器等;(9)、贴金食品系列:即各种金箔酒、金箔糖果、金箔咖啡、金箔茶、金箔糕点及金箔食品用具;(10)、贴金生肖系列:即各种原材料制成的贴金生肖十二属制品。
随着国家对黄金市场的松绑与放开,人们在储存黄金饰品的同时,贴金工艺品和金箔卡、画也成成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昔日皇家独享的金箔工艺,在金箔集团的倡导和开发下,全部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股“旋风”:一根金线,掀起了中国烟草包装材料国产化的一场革命。
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各行各业如火如荼,一片兴旺景象。
卷烟行业也进入一个突飞猛进阶段。
起先是中国云南玉溪卷烟厂以褚时健为首的改革开放创业家,带头从西方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卷烟生产线,一下子将中国的几十年卷烟生产落后工艺,提高到一个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紧接着中国其它省市卷烟企业都陆
续着手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致使中国卷烟生产线年年翻番,利税也进入中国第二大行业。
那时候,国际上卷烟设备供应商,一方面向中国输入先进生产工艺设备赚大钱,另一方面也严格控制着向中国输入设备配件和包装材料,从中赚大钱。
记得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卷烟包装材料除了十分落后,还十分奇缺,几乎全部靠进口,每年要花国家上千万美元进口香烟包装材料,而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适应于先进生产工艺的系列包装材料,严重阻碍了中国卷烟行业的发展步伐。
面对当时的这种状况,国家烟草专卖局专门成立一个直属的烟草物资公司,一方面负责从国外组织和掌控各种包装材料,另一方面承担推进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进程的任务。
金箔集团的前身名字叫江宁县金箔锦线厂。
由于厂名带箔字、带线字,所以当时许多烟厂慕名找到金箔厂,问有无卷烟包装金拉线(即拆封线)和铝箔衬纸。
1985年,金箔厂已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期,正在这当儿,南京地区另一家金箔厂的几名生产技术骨干张菘等6人跳槽到江宁金箔厂,并提出上卷烟包装材料,江宝全意识到这就是金箔厂发展的机遇。
于是,他决定进军烟草包装材料行业。
从1985年,江宁金箔厂便瞄准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个产品——
金拉线。
他们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金拉线厂。
那个时候,由于长期受“自力更生”的思想观念影响,他们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的意识还不强,加上他们企业根本无资金,所以他们开发的金拉线包装材料,基本上靠的都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
记得当时江宝全带领厂里几个骨干,在一无技术、二无图纸、三无资金的情况下,仅仅靠一点听闻:金拉线生产设备与纺织厂的设备差不多,便匆忙动手干了起来。
结果绕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辛苦,费了一年时间,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卷烟金拉线,送到上海、云南、安徽、南京等烟厂上机试用,竟然一炮打响,得到了烟厂的认可。
没想到他们的行为在中国的烟草界引起了轰动,拉开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序幕,打响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炮。
记得当时的国外金拉线进口一吨要12万元,江宁金箔厂国产金拉线只要一半价格,还有很高的利润。
当时的国内烟厂有180多家,年订货量达到了上千吨,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198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西安小寨宾馆召开全国烟草配套材料供货会议,江宁金拉线在会上被国家烟草局定为金拉线生产定点基地,出尽了风头。
过后,有一百多家烟厂一把手都曾先后到江宁金箔厂参观考察过,使江宁金箔厂在全国烟草行业知名度大大提高。
金拉线产品开发成功以后,江宝全尝到了甜头,一发而不可收。
连续组织专业人员左国书、沈福祥等成功开发了铝箔衬纸、封签纸、水松纸、各种金卡、银卡纸、转移镀铝纸,成为国内生产最多的卷烟包装材料的一个企业。
20年来,金箔集团生产的卷烟包装材料产品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数量越来越大。
“一包中华烟,金箔集团有5个产品在上面”。
全国烟厂有36个最著名的名牌香烟,金箔集团为35个产品做配套。
长期稳定的配套关系,使金箔集团一直健康稳定发展。
现在,中国的卷烟包装材料,在全国配套包装材料企业的积极努力下,已全部做到了国产化。
回顾近三十年中国卷烟包装材料的起步与发展历程,金箔厂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能有幸为中国烟草行业发展和壮大起过一定的添砖加瓦的作用,完全是改革开放给金箔厂带来的机遇。
第四股“旋风”:豪华装饰材料金墙纸、金磁砖,为富裕的中国人民锦上添花。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美、追求高档享受者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中国各地高档酒店、别墅、会所、歌舞场所、豪华建筑,鳞次栉比,各种高档豪华装饰材料需求量猛增。
进入2000年以来,金箔集团应运而生开发出来的各种金墙纸、金磁砖、
金马赛克、金瓦,很快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量不断扩大,预计将是金箔深加工产品又一次革命。
金箔高档装饰材料长期以来在中国都是空白,国际上只有意大利、日本能生产,而国外的技术保密封锁相当厉害,金箔集团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开发,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功。
目前,重新组建以品牌命名的《南京金箔集团宝玉工艺品公司》生产的金墙纸从2002年着手开发,经过不断的技术调整和工艺完善,从2005年到2007年平均年销售额达700万元。
该产品在全国共有销售网点307家,北京、上海、西南、华南、浙闽、华中等片区以及外贸市场。
08年外贸已占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一,主要出口美国、印度、中东和法国。
产品已形成5大系列:工程系列、彩箔系列、做旧系列、真丝符合系列、印花、植绒系列,其中印花、植绒系列产品为宝玉公司09年9月份刚开发的新品,一上市即受到青睐。
2000开始开发的金瓷砖、金瓦系列,在前两年主要出口韩国,并广泛使用在金银蒸拿房、桑拿等场所,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在国内主要通过欧倍德装饰市场进行销售,被广泛用于装饰行业。
同时,青海的藏传寺吊顶和海南三亚的三面佛观光走廊以及风景亭等,都采用了宝玉公司的金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