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罗布泊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走进罗布泊

走进罗布泊

有些路,很多人可能一生只走一次;有些地方,很多人可能一生只去一次;但更多的人,可能一次也走不了,一次也去不成。

——题记死亡之海罗布泊刚刚立秋的南疆,还有几分酷热。

虽然清晨也有丝丝凉意袭来,但一眨眼的工夫,□孟凡号就被骄阳彻底地“拉拢腐蚀”了。

驶离在全军数一数二的花园式营区——马兰,顾不上欣赏道路两边参差不齐的骆驼刺和红柳,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罗布泊开始进发。

说起罗布泊,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神秘与玄幻。

若不是原子武器、楼兰美女、彭加木失踪等广为人知的事件,估计很少有人会提及并记住它,更谈不上实地走上一遭。

疾驰的车内,空气有点沉闷,大家既不知道从何处聊起,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究其原因,我想,估计是大家都不知道随之要看到的罗布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缘故吧!可能是在新疆工作多年的缘故,我看到的书多多少少都会有与罗布泊相关的文字。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蒙语为“多水汇集之湖”,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

由于形状宛如人耳,又被誉为“地球之耳”,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

《山海经》很早就有记载,称之为幼泽,后来也被称为盐泽、蒲昌海、牢兰海、洛普池、罗布池等。

听一些曾经多次参加我国核试验任务、在罗布泊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讲,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他们经常到罗布泊的饮马河(传说班超出使西域时曾在此饮马,故名饮马河,后称孔雀河)拉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河水慢慢变少了,于是他们就挖坑蓄水,待浑浊的水澄清了再用车拉到工地。

老兵还说,在那个从生活区到试验区拉一车水比一车油都贵的年代,从孔雀河里拉水可是节约了部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70年代初,孔雀河就彻底干涸了。

为了验证老兵的说法是否准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有关记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曾经送给周恩来总理一张卫星拍摄的“地球之耳”的图片,上面就清晰地显示了罗布泊已经干涸。

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罗布泊变成了“死亡之海”,还是人为的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地想着“死亡之海”和罗布泊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人们一说起“死亡之海”,就会不自觉地和罗布泊联系在一起呢?“此地多有恶鬼热风,遭则皆死,无一存者。

八下第三单元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阅读训练题库四个片段之四

八下第三单元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阅读训练题库四个片段之四

八下第三单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此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训练题库四个片段之四四、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第18——28段,解答下列题目。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咫.尺()筋.骨()裸.露()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

①浑然一体:②饶有兴趣:③沧海桑田:④绵延不绝:3、根据原文内容从下列选项中选取相应的字母填入横线上。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你会。

A.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B.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C.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4、句子“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运用的表达方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5、句子“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中,把30年说成是瞬间,这合适吗?为什么?6、选文第一段引用大量数据的作用是:。

7、2003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请写出开头是“水”字的成语(不少于6条):8、指出下面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

”(至少写3条)①;②;③;④。

9、文章结尾“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0、对于“导致罗布泊的消逝这一悲剧的是人”这句话,你应该这样理解:参考答案:1、略 2、①融合成难以分割的整体②非常有兴趣③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一个世事变化很大。

④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3、CAB 4、抒情比喻、拟人赋予胡杨感情,写出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也表现了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之情。

5、合适。

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从而突出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之快。

6、用大量的数据具体、确凿的说明了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沙漠化速度之快,从而说明了人们盲目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

罗布泊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

罗布泊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

罗布泊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罗布泊之谜》阅读材料罗布泊之谜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

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

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

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

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大耳朵"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诡异的面纱。

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

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

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

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

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l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罗布泊为何如此神秘诡异,至今科学家们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也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强烈的"罗布泊游移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阅读并答复问习题: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互相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以致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互相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假如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毁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枯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毁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燃烧草原,盲目开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声沙尘暴从土地毁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开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须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方,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涉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及答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及答案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 ),感叹这里的美景。

(2)罗布泊干涸.( )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

(3)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bì( )护所和栖.( )息地。

(4)塔里木河流域土地……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 )着夹.( )缝中的绿色长城。

答案:(1)tiào (2)hé(3)庇qī(4)噬jiā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2)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3)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4)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答案:(1)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2)形容冷落,凄凉。

(3)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4)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下列各项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B.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再次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C.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D.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 314个品种解析:D项,搭配不当,可去掉“的使用标准”。

答案:D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这种体裁兼有和两个特点。

题目的意思是: 。

答案: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仙境般美丽的罗布泊已经不存在了5.低碳时代的到来依赖公民的参与。

假如你到街头宣传的时候却受到很多人的冷遇,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你低你的碳,管我什么事!”这时你该怎么回答?答案示例:环保问题是全人类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参与才能解决,再说低碳生活不只是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还要解决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您还是考虑考虑吧。

《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附答案

《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附答案

《死亡之湖——罗布泊》阅读附答案死亡之湖——罗布泊①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是中国第二大盐湖,又名罗布卓尔,古称黝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和洛普池等。

②公元前403~221年,《山海经》就有记载:“不周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

《史记·大宛列传》载:“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

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罗布泊卓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聚集之湖。

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东北部,塔里木地块东部。

长轴呈东—西方向延伸,长300.0公里,宽125.0公里,面积5350平方公里;它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古今中外无数史地学者的探索,使这块土地充溢着神秘感。

③清朝,阿弥达深刻湖区考察,在其撰写的《河源纪略》卷九中记载:“罗布卓尔为西域巨泽,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十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④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述。

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两次范围较大的考察,一次是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另外一次是1980~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的罗布泊考察队。

获得了罗布泊凹地的构成和演化,湖区地貌、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土壤和楼兰古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等的丰富科研成果。

1980年5~7月彭加木同志为寻觅水源,在考察途中于库木库都克地区遇难,为罗布泊地区的科研事业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⑥湖区集水面积144.0×104平方公里,补给系数为150.58。

主要入湖河流有孔雀河、塔里木河、米兰河、若羌河、瓦石峡河等,聚集高山冰雪融水,拥有显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分界线甚不显明,往往产生互相袭夺,致使罗布泊的所谓“游移”和湖面萎缩。

建国后,上游农垦迅速发展,并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拦截水源,使两河入湖水量大为减少,甚至断流。

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练习(有答案)

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练习(有答案)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 ),感叹这里的美景。

(2)罗布泊干涸.( )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

(3)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bì( )护所和栖.( )息地。

(4)塔里木河流域土地……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 )着夹.( )缝中的绿色长城。

答案:(1)tiào (2)hé(3)庇qī(4)噬jiā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2)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3)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4)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答案:(1)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2)形容冷落,凄凉。

(3)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4)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下列各项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B.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再次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C.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D.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 314个品种解析:D项,搭配不当,可去掉“的使用标准”。

答案:D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这种体裁兼有和两个特点。

题目的意思是: 。

答案: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仙境般美丽的罗布泊已经不存在了5.低碳时代的到来依赖公民的参与。

假如你到街头宣传的时候却受到很多人的冷遇,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你低你的碳,管我什么事!”这时你该怎么回答?答案示例:环保问题是全人类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参与才能解决,再说低碳生活不只是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还要解决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您还是考虑考虑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训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训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3.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4.《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5.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6.波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7.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9.塔里木河全长1 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技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9.问题出在近30多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题(附答案)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解释“沧海桑田”并造句。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3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3.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需要拯救。

4.光看题目不看课文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了读者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沧海桑田解释:造句: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生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

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

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走进罗布泊阅读答案

走进罗布泊阅读答案

《走进罗布泊》高建群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

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

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

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

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一样。

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

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

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

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

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

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

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

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

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

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5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5篇现如今,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1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段,完成15-19题(8分)(2分)⑴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⑵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⑶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⑷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

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⑸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

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⑹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⑺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

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题(2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题(2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题(2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题(2篇)阅读并回答问题: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声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敬畏自然》《罗布泊》练习题

《敬畏自然》《罗布泊》练习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敬畏自然》阅读练习卷一、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⑴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⑵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⑶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⑷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

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⑸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

因为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⑹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⑺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

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⑼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⑽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罗布泊》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

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

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

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

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一样。

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

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

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

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

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

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

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

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

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

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

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

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

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

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2.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3.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那些景物?
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1. 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2. 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答案: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

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

3. 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答案: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以及其未解之谜。

4.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案: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唤起人们与大自然和睦共处的强烈愿望。

5. 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