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度高二历史苏版三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度高二历史苏版三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战国时代,儒家学者“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中……但是,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同:对他们同时代的一些人来说,儒家学者的积极实践活动只是在浪费精力”。
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们( )
A.坚决反对一些人对儒家的贬低
B.为提高儒家学者的地位积极努力
C.对儒家学者们的实践并不支持
D.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
解析: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追求的是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们的需要,得到了大力弘扬,而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赏识。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子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明显反映了把心性返归自然的心态,是一种避世的主张,符合道家的基本内涵。
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
5.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解析: “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6.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
“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
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D.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
解析: 就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法、术都是对君主的要求,在题目给定的选项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C项。
故选C项。
7.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
”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力”的史实有(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
D.王阳明提出心学
解析: A项是打击儒学的政策,C、D两项都是个人行为,未借助权力,故选B项。
8.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 )
A.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
B.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C.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
D.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
9.“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解析:“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
故选B项。
10.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
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
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解析:据材料提到,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都属于儒家经典,体现德治特点,《律令文》体现刑治特点,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德治在前,刑治在后,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刑治在前,德治在后,故B项排除。
材料也没有说明崇儒抑法,摒弃刑罚,故C项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抑制道家故D项排除。
11.唐初统治者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并借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题目给定的四个人物中,李贽是明朝后期的思想家,其他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李贽曾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伪善无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反对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甘愿冒着“非圣无法”的罪名,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13.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古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解析: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题干中的诗就反映了这一思想,故选A项。
14.在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解析: “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反映了朱熹从大处着眼,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
15.“他说,良知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上述材料中的“他”是( )
A.王阳明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
解析: 材料中主张的核心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的观点。
16.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
其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顶峰,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经世致用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制度强烈不满和批判,要求限制君权,因此,经世致用思想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
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它是民主而不是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D项。
17.“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
”以下内容表述属于材料中“新的价值理念”的是( )
A.主张工商皆本 B.提倡民本思想
C.提出君主立宪 D.注重知行合一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明清时期“新的价值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皆本的主张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潮流,所以属于“新的价值理念”,故选A;民本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的,所以不属于新的,故排除;君主立宪在明清之际没有人提出过,故C不符合史实;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主张,也不属于新的,故排除。
1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从题干信息李贽着“怪异服装”“收女弟子”等判断,其行为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抨击当时的道学家,挑战孔子的地位,故C项正确。
李贽的“儒帽裹僧头”仅仅表明其行为上的离经叛道,并不能说明其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现象严重,而李贽招收女弟子,说明其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李贽生活在明末,看到某些社会不正的现象,并与之抗争,这不是“超然物外”,故D项错误。
19.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解析:关键信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
A项是近代中国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宋明理学的传统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导向不同,故C项正确。
20.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这一主张( )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的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王夫之把人欲与天理相结合,认为人欲与天理并不是对立的,故D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错误;B、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也确定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
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
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
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材料二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
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
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
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结合材料一,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
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材料中老子、孟子都围绕哪一核心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系?
(2)反对法家的刑杀、苛政。
内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
(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
材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
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啄之善,埘圈之所生。
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解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材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材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材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材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
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材料即可。
举例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啄之善,埘圈之所生。
”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
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
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
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
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
《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2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
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
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
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根据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
(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
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
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3)原则:“存天理,灭人欲”。
根本原因:朱熹主张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
材料三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人(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日知录》
(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主张的独到之处何在?
(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3)思想家:顾炎武。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