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南部海域夏季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收稿日期: 2 0 1 2- 0 6- 1 7 基金项目: WE S T P A C国际合作项目“ 西太平洋海域海洋灾害对 气候变化的响应” 。 通讯作者: 冉祥滨。E m a i l : r x b @f i o . o r g . c n 作者简介: 车宏, 1 9 8 8年生,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 洋生态学和水环境化学研究。
第3 3 卷第4 期 2 0 1 2 年 ㊀7 月
水生态学杂志 J o u r n a l o f H y d r o e c o l o g y
V o l . 3 3 , N o . 4 ㊀J u l . ㊀2 0 1 2
南海南部海域夏季分粒级叶绿素 a 分布及影响因素
车㊀宏1, 冉祥滨1, 臧家业1, 刘㊀军1, 郑㊀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乔方利2, 战㊀闰1
6 4
第3 3 卷第 4期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 生 态 学 杂 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 0 1 2年 7月
1 ㊀材料与方法
1 . 1 ㊀水样采集 2 0 0 9年 6月研究者利用“ 向阳红 9号” 调查船 9个采 对南海海域进行现场调查。调查海域共设 2 样点( 见图 1 ) , 对C h l a 、 温度、 盐度和营养盐进行现 场观测。C h l a 采样层次分别为 0 、 1 0 、 3 0 、 5 0 、 1 0 0和 2 0 0m ; 分级 C h l a 采样层次分别为 0 、 1 0 、 3 0 、 5 0和 1 0 0m ; 营养盐、 温度和盐度等其他参数采样深度为 0 、 1 0 、 3 0 、 5 0 、 1 0 0 、 2 0 0和 5 0 0m 。
2 ㊀结果
2 . 1 ㊀叶绿素 a 的平面和垂直分布 调查海域各层次叶绿素 a 分布见图 2 。在5 0m 及以浅水体, C h l a 的浓度在北部高纬度和南部低纬 0 ʎ 1 3 ʎ 水域浓度较 度水域浓度较低, 而在北纬 1 高, 高值区主要位于邻近越南海岸的一侧; 在1 0 0m 水层, 叶绿素浓度差异不大, 仅在北部高纬度和南部 低纬度的局部水域存在小高值; 在2 0 0m水层, 纬度 h l a , 而低纬度水域多为未 高的水域存在一定量的 C 检出。从局部来看, 位于南沙群岛附近的 7个站位 ( C 0 3 、 C 0 4 、 C 0 5 、 C 0 6 、 C 1 2 、 C 1 1和 C 1 0 ) C h l a 的平均 含量普遍偏低, 尤其从表层至 5 0m层 C h l a 的含量 与其他站位同层次的 C h l a 含量相比均为最小; 而 位于南沙群岛外的 C 0 7 、 C 0 8 、 C 1 5 、 C 1 6和 C 1 85个 站位同一层次的 C h l a浓度 均 高 于 其 他 邻 近 的 站 位, 平均浓度也相对较高。
( 1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㊀2 6 6 0 6 1 ; 2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㊀2 6 6 0 6 1 ) 摘要: 利用 2 0 0 9年 6月南海综合调查数据, 分析了分粒级叶绿素 a( C h l a )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C h l a 浓 度为未检出至 0 . 5 1μ g / L , 平均值为( 0 . 1 0ʃ 0 . 0 9 ) g / L , 自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 至5 0m达到最高值, 而后迅速 μ 0 0m以深的水体中, C h l a 含量很少, 水深达到 2 0 0m时, C h l a 的含量接近于零, 部分站位 C h l a 含量低 降低, 在1 于检出限。分粒级 C h l a结果表明, P i c o 级C h l a(< 2μ m )浓度 0 . 0 2 0 . 4 0μ g / L , 平均值( 0 . 1 0ʃ 0 . 0 7 )μ g / L , 垂向分布上与 C h l a 总量一致, 浓度最高值位于 5 0m ; N a n o 级C h l a ( 2 2 0μ m) 浓度 0 . 0 0 4 0 . 1 2μ g / L , 平均值 0 . 0 2ʃ 0 . 0 2 )μ g / L , 垂向分布变化不大, 在5 0m为高值;M i c r o 级C h l a( 2 0 2 0 0μ m ) 浓度 0 . 0 0 1 0 . 0 5μ g / L , ( 平均值( 0 . 0 0 6ʃ 0 . 0 0 9 ) g / L , 垂向分布变化不大, 在表层为高值。分级 C h l a对总 C h l a的贡献主要以细胞粒径 μ 0 . 7 2μ m的 P i c o 级C h l a占优势( 8 1 . 7 %ʃ 8 . 9 %) , 其次是 2 2 0μ m的 N a n o 级C h l a( 1 3 . 2 %ʃ 6 . 2 %) , 粒径 > 2 0μ m的 M i c r o级 C h l a 的贡献最小( 5 . 1 %ʃ 3 . 7 %) 。调查海域内普遍存在潜在氮限制因素, 但不存在硅限 制。温度、 营养盐浓度、 营养盐比值、 真光层厚度和水文状况是控制不同粒级 C h l a 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南海;叶绿素 a; 粒级结构; 营养盐限制 中图分类号: X 1 7 1 ㊀㊀文献标志码: A ㊀㊀文章编号: 1 6 7 4- 3 0 7 5 ( 2 0 1 2 ) 0 4- 0 0 6 3- 1 0
维滤膜( Wh a t m a nG F / F ) 过滤( 分离 0 . 7 2 . 0微微 型C h l a , P i c o级) 。对 截 留 在 滤 膜 上 的 C h l a用 9 0 %丙酮溶液萃取, 将萃取液在 1 0 A U 型唐纳荧光 h la的 浓 度 ( P a r s o n se ta l , 仪上 测 定, 并计算 C 1 9 8 4 ) 。
图1 ㊀南海南部海域叶绿素 a 观测站位 F i g . 1 ㊀S a mp l i n gl o c a t i o n s o f C h l ai nt h e S o u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
对调查水域中不同层次的 C h l a 进行分析, 表 h l a的 含 量 为 0 . 0 4 0 . 2 1μ g / L , 平均值为 层C 0 . 0 8μ g / L 。在 1 0m及 3 0m水层中, 其C h l a 的范 围分别为 0 . 0 5 0 . 2 1和 0 . 0 4 0 . 2 9μ g / L ; 5 0m 水 层中出现 C h l a 含量的最大值, 为0 . 5 1μ g / L ; 此后, 随着深度的继续增加, C h l a 含量开始减少, 在1 0 0m 水层中 C h l a 的平均含量降为 0 . 0 8μ g / L ; 到2 0 0m 水层中 C h l a 的含量极低, 平均值仅为0 . 0 0 2μ g / L 。 C h l a 浓度垂向沿深度变化较大, 由表层至2 0 0m 层 先升高后降低, 大部分站位 C h l a 最大值出现在约 5 0m处, 有部分低纬度水域的最大值出现在 1 0 0m 。 2 . 2 ㊀叶绿素 a 的断面分布 本次调查沿纬度方向共分成 4条断面( 断面 1 : C 2 3 、 C 2 4 、 C 2 5 、 C 2 6 、 C 2 7 、 C 2 8 、 C 2 9和 C 3 0 ; 断面 2 : C 1 4 、 C 1 5 、 C 1 6 、 C 1 7 、 C 1 8 、 C 1 9 、 C 2 0和 C 2 1 ; 断面 3 : C 0 7 、 C 0 8 、 C 0 9 、 C 1 0和 C 1 1 ; 断面 4 : C 0 1 、 C 0 2 、 C 0 3 、 C 0 4 、 C 0 5和 C 0 6 ) 。C h l a 的总体分布情况沿纬度方 ) , 除5 0m 层外, 各断面 向上变化较为明显( 见表 1 C h l a 的平均含量均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呈现升高的 趋势; 而在 5 0m层, 断面 2和断面 3的 C h l a 平均浓 , 为0 . 2 7μ g / L , 断面 4 度较高, 最高值出现在断面 2 C h l a 的含量较低, 为0 . 1 7μ g / L 。
2 ㊀㊀ 南海海域面积约为 3 5 0万 k m , 是我国最大的
态系统群落结构和营养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且随 细胞粒度的不同, 其作用各异。一般而言, 不同海域 的浮游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与海域的海洋 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如在高纬度的白令海区的研究 h l a ( P i c o 级) 6 0 . 0 %, 占有优势, 微型 表明, 微微型 C C h l a ( N a n o 级) 占2 6 . 6 %, 微小型 C h l a ( M i c r o 级) 仅占 1 3 . 4 %( 刘子琳等, 2 0 1 1 ) ;而在厦门的近海海 域P i c o 级C h l a 仅占 9 . 7 %, 对C h l a 的贡献量很小, N a n o 级和 M i c r o 级C h l a 占有优势, 分别占 4 1 . 0 % 和4 9 . 3 %( 曹振锐等, 2 0 0 5 ) ; 在低纬度的南海, P i c o 级C h l a 占6 3 %左右( 夏季) ( N i n ge t a l ,2 0 0 4 ) , 与 高纬度的白令海相似, 其仍然是占有优势的浮游植 物类别。国内学者已对南海 C h l a 开展了若干研究 ( 刘子琳等, 1 9 9 8 ;N i n ge t a l ,2 0 0 4 ;彭欣等, 2 0 0 6 ; 乐凤凤等, 2 0 0 8 ;L i ne t a l ,2 0 1 0 ) , 但调查站位以北 部水域为主。目前, 有关南海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 h l a 的研究较少。对于该海域 C h l a , 域不同粒级 C 特别是不同粒级 C h l a 的研究, 有助于加深对南海 典型水域浮游植物组成特征的认识, 对阐明该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 2 0 0 9年 6月对南海综合调查的数据, 对南海南部海域( 包括南沙群岛海域) 分粒级 C h l a 进行分析, 旨在为这一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 供参考。
半封闭深水边缘海。由于南海独特的自然环境, 其 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 的作用与地位。首先, 上升流是该海域一个普遍的 现象, 在海洋通量、 生态系统构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 N i n ge t a l , 2 0 0 4 ;L i ne t a l , 2 0 1 0 ) ; 其次, 该海域与 区域气候和陆地相互作用, 对环境变化具有极高的 敏感性和放大作用。所以, 南海在环境演变过程中, 其生物、 化学等因子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在生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受不同尺度物理、 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浮游 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 D e n m a ne t a l ,2 0 0 1 ; 张彤辉等, 2 0 0 7 ) , 叶绿素 a ( C h l a ) 浓度的高低是直 接反映浮游植物生长、 繁殖和代谢的基本参数, 同时 也深刻影响着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因此它 是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基础( F o w l e r ,1 9 9 0 ; 高素兰, 1 9 9 7 ) 。浮游植物的丰度与分布在海洋生
1 . 2 ㊀分析方法 现场用 S e a b i r d9 1 1P l u s 仪器观测温度、 盐度等 水质参数, 并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水样采集后, 先 取溶解氧( D O ) 样品( G B1 7 3 7 8 . 4 2 0 0 7 ) , 之后取一 定体积的水样, 立即用孔径 0 . 4 5μ m 的醋酸纤维滤 膜过 滤, 滤液装于 1 0 0m L洁 净 的 聚 乙 烯 瓶 中, - 2 0 ħ冷冻保存, 用于测定硝酸盐( N O N ) 、 亚硝酸 3 盐( N O N ) 、 氨氮( N H N ) 、 磷酸盐( P O P或 D I P ) 2 4 4 和硅酸盐 ( S i O S i 或D S i ) 。溶解无机氮 ( D I N ) 为 3 N O N 、N O N和 N H N之和。D O在现场用 Wi n k 3 2 4 G B1 7 3 7 8 .4 2 0 0 7 ) ,其 检 出 限 为 l e r法 测 定 ( 0 . 0 4m g / L ,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5 %。 p H 采用电极 现场 测 定。 营 养 盐 分 析 精 度 在 浓 度 为 1 1 0μ m o l / L 为5 % 1 0 %, 在浓度为 1 0 1 0 0μ m o l / L 为1 % 5 %。 0 0c m 水样, 先经孔宽 2 0μ m 的筛绢 另取 30 过滤( 分离 2 0 2 0 0μ m微小型 C h l a , M i c r o 级) , 再 经孔径 2 . 0μ m 的聚碳酸酯滤膜( I s o p o r e ) 过滤( 分 离微型 2 . 0 2 0μ mC h l a , N a n o 级) , 最后用玻璃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