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险的运盐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艰险的运盐之路
作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5期
运盐之路地势险峻,许多路段坡连坡,弯连弯,穿行于千峰万壑之间,运盐者常常结队行走,一是防强盗抢劫,一是防毒蛇猛兽伤人。

盐路上的背盐人被称为“盐背子”或“盐脚子”,他们运盐时,使用一种类似于木板凳的特殊工具,由于负重量大,盐背子一天的行程很难超过30公里。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了“川盐济楚”政策的实行,也迎来了川盐历史上的两次“黄金时代”。

如果说盐的发现催生了盐场的出现,那么盐的外运则直接导致了一条千年盐路的形成。

由于大多数盐场都位于长江干道及其支流上,所以川盐最初的运输,自然就是水路——各盐场所产之盐的外销以及生产物资的购入,主要依靠水运来实现。

在地域上,川盐运输主要向东、南两大方向辐射。

向东通过长江、清江、酉水、汉江水系,主要销往两湖(湖南、湖北)地区;向南,一部分通过乌江、綦江、赤水、永宁河销往贵州,一部分通过金沙江、南广河水道行销云南。

所以,长江及其支流是川盐运输的主要水路通道,这些江河与连接各运盐口岸的陆运盐道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盐运输网络。

如今,这些纵横交错的古盐道早已结束了运盐的使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静静地述说着运盐往事。

四大古盐道充满艰险的运盐之路
大致来说,川盐的运输主要分为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和川滇古盐道四大线路。

湖北西部是川鄂古盐道最重要的通道,因为川盐的重要产区如郁山、忠县、云安、大宁等地,其东南部完全被湖北西部的大山包围,川盐要东进两湖地区,就必须翻越这些崇山峻岭。

在这一带,形成了“四横一纵”的盐运网络。

“四横”指的是水路运输,从北向南依次是汉水、长江、清江、酉水,与湖北西部的主要山脉平行;“一纵”则是连接各江运码头的重要陆运路线,与湖北西部的主要山脉垂直。

川鄂古盐道沿途翻山越岭,行路艰难,因此在大山之中,每隔一段就有一个驿站,供过往的商客歇脚。

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除了湘江,其他皆从湘西流过,所以,湘西是川湘古盐道的主要通道。

进入湘西的盐道主要有3条,即龙山—常德线、沅水线、龙山—洪江线。

龙山—常德线几乎横跨武陵山脉,地势险峻,道路大多坡连坡,弯连弯,全程皆穿行于千峰万壑之间。

运盐者常常结队行走,一是防强盗抢劫,一是防毒蛇猛兽伤人。

而沅水线因山高水深,曾让无数文人留下感叹。

屈原在《涉江》中就写道:“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这是屈原晚年被流放时所作的抒情诗,“沅”指的是沅水,“枉渚”是常德,由“深林杳以冥冥”“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可知他途经这险峻之地时的落魄心境。

龙山—常德线则贯穿湘西苗区,既是苗民的对外贸易之路,也是历代统治者镇压苗民的用兵之路。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凤凰、吉首为中心的湘西苗民起义,其主战场就在这条盐道上。

起义被镇压后,仍有近万名清军官兵在湘西各地常年扎营、留守,为了便于军事行动,他们在营与营之间修筑了专用的道路——“营道”,而这些营道,大多都是利用古盐道修建起来的。

同样险峻的还有川黔古盐道。

川盐运输到贵州,要经过乌江,乌江水急滩险,两岸绝壁陡峭,灌丛密布,历来被视为“天险”。

而乌江既是盐道,也是一条军事河流,汉代、三国、太平天国时期的英雄豪杰,都曾在这里演绎过金戈铁马的故事。

川滇地区的商道自古繁荣,其中以蜀身毒道、润盐古道、五尺道最为著名,这些商道自古与川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川盐入滇的重要通道。

由于川滇古盐道的重点运输区域主要集中在川、滇、黔交会地区,这一地带的河流不仅水流量大,落差也很大,水流湍急,行船艰难,有的地方由于水急滩险,必须分段船运。

这些充满艰险的古盐道,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迁移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其纵横交错,促进了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对不同地方经济文化的交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柏木船”和“盐背子饭”记录盐夫的辛酸史
运盐之路漫长而艰险,所以川盐的运输史也是一部盐夫的辛酸史。

盐夫们在长期的劳作
中,“发明”出许多特殊的运盐工具,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由于川盐外运最重要的通道是长江,所以船成为川盐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长江在很多地段水流湍急,船只经常会发生触礁、搁浅、碰撞甚至沉船事故,所以,通过不断实践,盐夫们制造出一种名为“柏木船”的独特大船。

据湖北监利县运盐老船工瞿宏志介绍,这种船的船舱位于船正中,是盐夫的起居处和储存盐的地方,船尾为行进中操作船只的舵房,船身大部分由大柏木制成,只有船底用双层紫木板制成,这种底板能有效防止撞击。

除了大江、大河依靠木船运输之外,陆路上纵横交错的石板路是川盐分布到各地的重要补充。

这些道路密布于山林水涧之间,以盐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在这些路段,食盐多以人力背负送达。

值得一提的是,背夫运盐不用背篓,而是使用一种类似于木板凳一样的特殊工具。

他们将盐装在麻袋里,然后将其捆绑在木板凳上,上面用两根主木弯成弧形支架,上端加一根横木于头顶,横木上放一木箱,用来贮存干粮。

弧形支架使垒砌的货物前倾,便于爬山时节省力气,遇到下雨,头顶的横木则可当作雨伞,避免头部被淋湿,而木板凳的底座则用于歇气时支撑货物。

此外,他们还会手杵一根类似拐杖的“拐爬耙”。

由于负重量大,背夫们一天的行程很
难超过30公里。

古时,盐路上的背盐人被称为“盐背子”或“盐脚子”,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背着食盐在盐路上穿行,十分辛苦。

由于需要长途跋涉,所以他们出门时要带足口粮,然后在驿站或是有人家的地方生火做饭。

在湖北竹溪与重庆巫溪的交界处,盐背子们流行吃一种被称作“盐背子饭”的食物,这种饭的做法十分简单,将玉米面粉加入水蒸成馍馍即可。

由于盐背子饭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且食用后颇能抵御饥饿,所以成为盐背子理想的食物。

如今,在竹溪县丰溪镇的小餐馆和居民家中,依然能见到这种盐背子饭,它还成为丰溪镇旅游推介的一道特色小吃。

人们在品尝这种平凡食物时,似乎能感受到盐背子曾经的艰辛。

除了盐背子饭,因运盐而生的还有盐工号子。

背盐的劳动强度极大,因此,齐唱粗犷高亢的盐工号子,颇能振奋人心。

不过,随着公路的逐渐贯通,古盐道已被废弃,盐工号子也完成
了历史使命,那激昂的声音渐渐消失在密林深处……
两次“川盐济楚”川盐的“黄金时代”
在封建社会,盐业由国家垄断并严格控制。

清朝时,全国食盐实行划区分销,每一地区销售多少盐,从哪个盐场配运,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僭越。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这一制度却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而被打破。

1853年,由于太平军占领了长江一线,导致原属行销湖广地区的淮盐无法上运,为解决
湖广地区人民的“淡食”之苦,清政府实行了用川盐接济湖广地区的政策,即“川盐济楚”。

“川盐济楚”政策的实行,使川盐得以大量涌入湖广地区。

据记载,当时四川向湖广地区运送的食盐达80亿斤以上,向朝廷上缴税收约合白银六亿七千万两。

鼎盛时期,川盐占全国食盐销量的1/4,占全国税收的30%。

随着川盐大量运销长江沿岸,一批“富甲天下”的大盐商应运而生,他们对盐业生产投入巨资,提高采盐、制盐技术,扩大产量。

据《四川盐法志》记载,在“川盐济楚”中,一些原已淤塞的盐井被重新修缮、利用;有的盐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犍为盐场,在乾嘉年间有1206口盐井,时至“川盐济楚”后,数量增加到2000多口。

不仅如此,在这一时期,以盐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也开始萌芽。

在“川盐济楚”中发展最快的富荣盐场,就出现了盐商资本集团,其代表为“自流井四大家族”,即李四友堂、王三畏堂、胡慎怡堂和颜桂馨堂,他们通过合资、借贷、入股等方式联合经营,推动了川盐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试图恢复淮盐市场,但由于川盐行销湖广地区已久,民众已经习惯食用,经过交涉,清政府将湖北的28个县划分为川盐和淮盐并销区,所以,川盐仍可
继续进入湖广市场。

太平天国运动使川盐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黄金时代”,而川盐的第二次“黄金时代”则是抗日战争时期,这次同样源于“川盐济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淮盐产区全部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也被迫迁都重庆,失去了对东部富裕地区的税收控制。

为了解决战时资金短缺问题,也为了克服湖广地区断缺淮盐的危机,国民政府发起了第二次“川盐济楚”运动。

当时,四川盐务管理局奉令尽力增产,以供应军需民食,支持抗战。

据统计,这一时期四川盐税占全国盐税的40%以上,约占国税收入的25%,可见在抗战时期,川盐对国民政府军事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颁布命令,淮盐重新进入湖广地区,川盐退回原来的运
销区,川盐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

两次“川盐济楚”都是当局的权宜之计,但就商品本身而言,川盐与淮盐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

例如,川盐的色质优于淮盐。

由于川盐的传统产制技术相当优良,卤水入锅前要净化,成盐后要洗涤,所以色泽纯白。

而淮盐是海水在盐田内晒制而成,夹杂泥沙,所以色泽污黄,史书上就有“鄂省人民因川盐质美,优于淮盐,人皆喜食”的记载。

另外,川盐顺长江下行,顺风顺水,相比淮盐逆水上行,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运输成本也相对不高。

所以,如果按照商品流通的自然规律,川盐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但过去,由于政府的强制政策,抑制了川盐对湖广市场的行销。

不过,不管销售制度和销售区域怎样变动,川盐在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为巴蜀地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