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乡村小学生户外活动时空分布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2)12-0090-06 收稿日期 2022-02-08
摘 要 乡村基础设施缺乏和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状,导致小学生缺乏适度的运动和关注,更易在健康和安全方面出现问题。
为把握乡村小学生户外活动现状及行为与空间的关联,采用问卷和GNSS记录仪,研究皖南休宁县板桥村片区小学生在村落中的活动情况,进而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探究小学生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皖南乡村 小学生 户外活动 GNSS 行为观察
Abstract The lack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migrant workers lead to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exercise and atten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have problems in health and safety. In order to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utdoor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space, we use questionnaires and GNSS recorder to study the activiti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Banqiao Village, Xiuning County, Southern Anhui, and then use the method of fixed-point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 and spac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Keywords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Pupil, Outdoor activities, GNSS, Behavior observation
皖南乡村小学生户外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休宁县板桥村片区为例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utdoor Activitie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Southern Anhui: Taking Banqiao Village Area of Xiun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朱玉蕊 | Zhu Yurui 李 早 | Li Zao
叶茂盛 | Ye Maosheng 高 翔 | Gao Xiang
据《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显示,安徽省留守儿童人数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二,年龄结构上,6~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中显示,乡村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区。
意外伤害是中国5~14岁儿童“头号杀手”,其中溺水是主要原因[1]。
6~13岁是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关键阶段,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注和陪伴,更易在健康和安全方面出现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充足的户外活动对儿童
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根据美国国家运动与体育协会和澳大利亚政府的相关规定,儿童应该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户外体力活动[2]。
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资料,9~18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的比例仅有22.7%[3]。
相比于城市,农村人口流失导致村内闲置空地变多[4],但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匮乏,小学生在非标准的户外场地中进行活动的健康度和安全性存在隐患。
因此本研究以皖南乡村小学生为样本,
采用调研问卷,GNSS和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以掌握农村儿童户外活动的时空分布和空间行为特征,为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小学生户外活动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GNSS时空定位系统。
GNSS是包括GPS 在内的增强型系统。
与传统的问卷调查相比,GPS具有可定量和连续计测的优势。
国内关于采用GPS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李早等采用GPS探究了村民和游客在徽州村
落中的停驻关系[5];孙霞等采用GPS调研数据分析小学生的行动圈,探讨了市内小学学区的合理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6]。
丛昕等使用GPS计测了在留园空间中人们的停留热点,分析了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偏爱空间,结合空间特征和因子分析研究了影响游客停留的空间因素[7]。
2 调研概况
2.1 研究场地
调研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板桥乡中心小学主要生源所在地展开,包括板桥和凰腾两个村落。
此次调研范围包括两村落中学校和家之间的通学路径,以及儿童课余时间在村域范围内的活动区域(图1)。
在空间形态上,板桥村属于辐射分散型村落[8],受过村道路影响,村落呈现多个聚居核心并沿道路展开,过村道路承担了主要的人流往来。
村落主体处在山水和过村道路之间的缓坡地带。
凰腾村属于辐射倾向的集中型村落,村落中心密集,且逐渐向周边蔓延,村落沿新安江支流沿岸展开,河流和桥体划分空间格局。
随着人口发展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村落逐渐沿公路沿线发展,但主体并未转移。
在自然资源上,两村落基本相同,山水环绕,县道穿行一侧,但凰腾村中,河流与村落关系更为密切。
在人口结构上,两
村落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形成老幼留守的现状。
使用空间句法对板桥村和凰腾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
板桥村道路结构比较简单,村内集成度比较高的区域从学校开始沿公路向西到村落中部交叉口延伸至河边范围,呈“干”字型分布,并以该路径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凰腾村巷道纵横,空间结构相对复杂,集成度值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村落主体的中部,以中部环状巷道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集中在穿过村落河流的两侧。
2.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板桥乡中心小学的45名在校小学生,基本情况见表1。
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了乡村小学生经常活动的户外场所,并用GNSS记录仪试验,以验证补充问卷结果。
通过对行为轨迹、速度、时间的了解,详细分析儿童停留空间和速度的对应关系。
行为观察在GNSS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小学生聚集程
度高,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区域展开。
为保证调研准确性,在进行正式的调
研之前,笔者先用GNS S 手持记录仪测试
了在村落中卫星信号的强度和定位的准确
性。
回收调研数据后,以持续时间大于等
于210分钟,且偏差在3m内的数据为有效
数据。
3 研究结果
3.1 村落小学生户外活动情况统计
经过对问卷完整度和有效性筛选,最
终得到40份有效数据。
统计类目分为外出交
往、室外和自家独处时间。
结果表明,在一周
内外出交往时间占总统计时间的分布上女生
为34.8%(其中室外活动时间占14.8%),男
生为37.2%(其中室外活动时间占11.6%),
相比于周内,男女生在周末的外出交往活动
时间均有所提升,但均低于每天60分钟的
MVPA标准。
在外出活动的地点上,去同学家是小
学生选择最多的地点,其余选择较多的
地点是路上(包括公路和村内小巷)、带
有健身器材的开敞空间和河边。
根据实
地观察,小学生上下学途中在公路边与同
学结伴闲逛,途中发生追赶、嬉闹、聊天
等行为;在村内小巷,小学生基本以结伴
追逐嬉闹为主。
在带有健身器材的开敞
空间,小学生以抓人、捉迷藏、跨步等游
戏为主,偶尔玩器材,但出现攀爬、蹦跳
的行为更多。
在河边,小学生会在岸边打
水漂,当水深较浅且周围监视良好的情况
下,小学生会下水捉鱼捞虾(表2)。
总体来看,板桥乡中心小学的学生课余时
间比较充足,但活动的健康程度有待加强,缺
乏室外中高强度活动。
在户外活动地点上,
路边,带有健身器材的开敞空间和河边是乡
村小学生偏爱的户外活动地点。
图1 调研范围
图2 板桥、凰腾村集成度
进行核密度计算和定点行为观察,得到图4~5
所示结果。
BS0是学校门前区。
板桥乡中心小学共两个出入口,北侧出口朝向公路,两侧分布小商店等商业功能,东侧出口朝向村内小巷。
该区域内小学生轨迹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北侧出口,和商店门前空间。
行为观察显示,小学生到达学校门前区后,首先会将书包放置在北
侧民居檐下摆放的长条木凳上,闲坐或是在街道空间来回徘徊。
从分区来看,A、B、D三个空间中分布的行为基本相同,包括蹦跳,观看,闲坐,聊天,吃零食等,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关,D区域整体行为水平较高,可能与D住户是某个小学生家宅相关。
由于学校门前区域内除商店外没有其他可供小学生玩耍的空间,因此小学生在该空间内主要沿着道路一侧或者道路之间奔跑打闹,场景混乱,安全隐患高。
空间行为上形成:放书包(民居檐下的木凳区)—闲逛(学校门前街道)模式。
BS1 是有围墙的板桥村乡政府大院,大
院西南侧为一草坪,树木围绕,草坪上有圆形观赏水塘,水塘东北侧有一个秋千,其余区域为兼具停车的水泥硬质地面。
小学生在该空间轨迹点的核密度图显示在大院入口,水塘边与秋千之间形成两个聚集点。
行为观察显示,小学生在乡政府大院的门前区域会驻足观看周围来往的人群情况,聊天攀谈,并积极寻找伙伴,当小学生在门口群聚达到3人以上时,他们通常协商展开捉迷藏和抓人等游戏,随后在连接的开敞空间发生跑跳追逐或者静坐的行为,由于容纳自动门的空腔被发现成为小学生藏身的绝佳场所,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会围绕这个空腔,发生聊天,蹦跳行为。
在草坪上的秋千区域小学生行为分为三类:荡秋千、推秋千和观看拍手,轮流进行,有时低年级的小学生也会利用草坪上的植物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在空间和行为上形成:呼朋唤友(门前广场)—自组织游戏(大院东侧广场连接门前区)—荡秋千(西侧草坪空间)模式。
BS2是在原祠堂地基遗址前形成的方形开放空间,祠堂地基经过平整,从西到东形成三个高度平台,小学生主要集中在西侧区域。
区域内现有7种类型健身器材沿两侧摆放,交叉口处有一处低于路面的水埠头。
由于面向
3.2 村落小学生GNSS行动轨迹分布
GNSS 调研总共得到39组数据,经过对数据可用性和完整性的筛选得到有效数据32组。
将轨迹点取前后两点的中点进行速度计算,并按照滞留(0~0.4m/s),低速(0.4~0.8m/s),中速(0.8~1.2m/s),高速(>1.2m/s )筛分[9],可视化分析得到图3所示结果。
轨迹点在板桥村呈环状分布,并在校门口(BS0),乡政府大院(BS1),主交叉口(BI1),河边(BO1,BS2)和小学生家周边(BC1)出现聚集区。
小学生放学后轨迹点沿公路,向东西方向分散。
轨迹在向西的第二个交叉路口出现聚集点,小部分向板桥村内行进,大部分沿着公路前往石岭村。
沿公路向东的轨迹大部分沿公路前往凰腾村。
轨迹点分速度统计数据显示,板桥村内儿童大部分速度分布在0~0.8m/s,占总体轨迹点的84%,中速行进状态保持的最少。
小学生轨迹点在不同速度分区下无新增聚集点,低速滞留状态轨迹点分布情况与整体分布保持一致,高速状态下,轨迹点主要分布在畅通性良好的公路和沿河路径上,随着速度的提升,小学生在村内的分布区域逐渐变小。
在凰腾村内,小学生整体的轨迹点分布呈鱼骨状。
从村口到村内第二座过水桥处轨迹点比较集中,路径在之后分散延伸至小学生各自住所,并在村口(HS1),河边树下(HH1),河边交叉口(HH2),和小学生家周边(HC1,HC2,HC3,HC 4)出现聚集区。
凰腾村内小学生轨迹点同样以滞留和低速状态为主,占总体轨迹点的81%。
随着速度的提升,小学生聚集点急剧减少,但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结合图2~3可知板桥村和凰腾村内小学生的轨迹点核密度分布区域基本与集成度一致,显示出空间的公共性对小学生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
在两个村落内,小学生以低速前进为主。
板桥村由于村落结构简单,小学生的活动聚集点和活动范围在不同速度下波动不大。
而凰腾村道路结构和环境相对复杂,小学生聚集点和分布范围在不同速度分区下变化明显。
聚集区类型包括同学家周边、道路交叉口、学校、器材广场和河边,与问卷结果基本一致。
3.3 乡村小学生GNSS轨迹热点分析
在两个村落轨迹点聚集区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BS0、BS1、BS2、HH2四个节点空间
表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表2 一周课余时间使用情况
一周课余时间使用情况(min)
男(17人)女(23人)外出地点分布次数上学日
外出
45253571同学家92室外16714470路上
28在家1616021325带有健身器材的开敞空间26周末
外出
77978795河边21室外39224545亲戚家20在家
1522622535小商店11单日单人课余时间使用情况(min)
男女自家院子7平均时间
外出
103.476.8家门口
6
室外
47
55
调查日期
调研时段
性别分布(人)归家方式学生村落来源(步行人数(人)/据
学校距离(km))
上学日
周末
男
女
步行
自家车行公共交通板桥凰腾其他2021.5.13—5.21
16:25—21:00
全天202518
25
2
9
(9/0.87)
21
(9/1.8)
15
(0/≥4.4)
该区域很少有建筑开口,且周边建筑基本处于闲置荒废状态,整体空间活力较低。
从核密度图上来看,小学生在通往水边的台阶和靠近水面平台处形成两个聚集点,西侧平台内轨迹点较少且沿空间边缘分布。
行为观察期间,由于河道改造,水边基本无小学生活动,器材广场内的小学生基本是结伴前来,且逗留时间较短。
在该区域小学生以玩器材为主,在玩耍聊天过程中发生少量跑跳行为。
A区域的跷跷板是最具吸引力的器材,其余器材在尺度和功能上对小学生并不友好,因此在B、C、D区域,小学生以攀爬跳跃行为为主。
在空间和行为上形成:结伴前来—玩器材的简单模式。
HH2是凰腾村主路径中段东侧的一处桥面交叉口,交叉口西侧有混凝土台阶通往水边平台,水流平缓,有裸露水面的河滩。
桥南侧是村内最大的商店,商店门口台阶和桥面
的石墩上经常有许多老人闲谈。
桥面空间,水边平台,河滩以及周边树木给小学生提供了开阔丰富的空间环境,桥墩提供了休息空间。
该区域核密度显示小学生在交叉口和水面上出现密度核心。
交叉口处小学生以静态活动为主,观望,闲坐,聊天,吃零食的行为较多。
在水面空间和河滩空间聚集在桥墩周边的水域,发生频率最高的活动是捞鱼抓虾,由玩水引发的闲逛和观望行为也较多。
拥有
桥墩、水面和河滩的C区域聚集了最多的行为频次和类型。
空间行为上可以从是否玩水分为两种模式:玩水(桥墩附近)—吸引伙伴加入(河滩空间)—休息(回到桥面);玩水(桥墩附近)—吸引伙伴观望(桥面石墩,水边台阶)—休闲行为。
由上可知,小学生的中高速活动主要存在于连续平坦的开敞空间中,在环境复杂、障碍物较多的区域以低速活动为主。
活动空
图3 板桥、凰腾村轨迹点及速度分布
图4 节点空间核密度图
图5 行为观察图示
间周边的人流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对小学生的吸引程度和活动内容。
在开敞的、空间元素丰富的,人流量大的空间中小学生具有更高的行为活动量;空间中具有符合小学生活动开展的坐凳、水面、绿化、器材等会增加小学生活动的区域密度;商店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休闲行为;空间中可进入的水面空间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空间中小学生活动的安全氛围营造。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以皖南乡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板桥乡中心小学在校学生周内外课余活动时空分布情况,发现乡村小学生整体课余时间充足,但户外活动时间缺乏,经常活动的户外场所是道路,带有健身器材的开敞空间和河边,采用GNSS对小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追踪,发现小学生大量的轨迹点聚集在村落街巷集成度较高的区域。
行为观察的结果显示,小学生在场地复合、空间要素丰富的场地中具有更高的行为活动频次。
针对以上调研和分析结果,针对乡村小学生户外活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增加活动场地配置
乡村小学生经常活动的户外场地统计结果显示,除带有健身器材的开敞空间外乡村小学生基本没有正式的活动场地。
对比核密度图与村落空间的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更倾向于在村落中空间简单、开放、可达性高的区域聚集玩耍,并且周围的人流量多少也会影响小学生对场地的选择以及活动的开展。
在活动场地配置的过程中应考虑活动场地的服务半径,注重提升场地的空间开敞性、可达
性,可结合村落中人群聚集高的区域设置活
动场地,为提升乡村小学生户外活动水平创
造物质基础。
4.2 针对性设置游玩场地类型及设施
行为观察的结果显示,乡村小学生在空
间因素丰富的组合空间中具有更高的行为活
动频次,且空间中可进入的水面区域往往具
有最高人气。
在开阔平坦的空间中,小学生更
易进行跑跳追逐等高强度的活动,在复杂的
空间中,以静态活动为主。
并且,小学生总是
更能注意到空间中的细小因素,例如放置自
动门的空腔、河滩上形状奇特的石头和空间
中的坐凳,因此为提高小学生户外活动的活
动水平,应尽可能地多设置复合型空间,加
入可进入水景空间,添加吸引小学生兴趣的
空间要素,例如孔洞、石头、植物、沙堆等。
4.3 注重提升活动空间的安全性
对小学生活动造成危险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不仅包括空间、设施本身,高年级学生的
剧烈活动对低年级学生也会造成安全威胁。
乡村小学生经常到访的路上和河边空间,环境
复杂,本身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健身广场中
不符合儿童尺度的器材也会使小学生在“创造
性”的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
在实际调研的学
校门前区域中,在等待校门开启时,各个年级
的小学生追逐蹦跳行为占很大比例,在玩耍过
程中,由于疏忽造成的碰撞时有发生。
因此在
提升现有空间品质时,应该考虑活动空间的合
理分区,并在设置活动设施时注意材料、尺度
的选择,对露天设置的健身器材加强养护,避
免对玩耍的小学生造成伤害,同时提升对乡村
小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 四国儿童死亡原因分析:意外伤害是中
国5-14岁儿童“头号杀手”[N]. 医师报,2019-
03-21(7).
[2] 韩西丽,Catharina,Stemudd,等.城市儿童户
外体力活动研究进展 [J].人文地理,2011(6):
29-33.
[3] 张芯,宋逸,杨土保,等. 2010年中国中小学生每
天体育锻炼 1 小时现状及影响因素 [J]. 中华预
防医学杂志,2012,46(9):781-788.
[4] 陈铭,亢德芝,伍超,等. 村庄闲置空间规划中
的“庭院经济”策略[J]. 规划师. 2014,30(6):
106-110
[5] 李早,叶茂盛,黄晓茵,等. 居游混合型传统村
落街巷空间组织模式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21,28(3):24-31
[6] 孙霞,李早,李瑾,等. 基于GPS技术的小学生放
学路径调查与学区服务半径研究[J]. 南方建筑
2016(2):80-85.
[7] 丛昕,殷敏,丁绍刚,等. 游客视角的中国古典
园林景点热度感知评价与传播途径研究——以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21,37
(8):56-61.
[8] 叶茂盛,李早. 基于聚类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平
面形态类型研究[J]. 工业建筑,2018,48(11):
50-55+80.
[9] 李早,宗本順三,吉田哲,等. GPSを用いた水辺
での行動の 研究ー中国の住宅団地における水
景施設での歩行実験財. 日本定築学会計画系論
文集,2008,73(8):1665 -167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978226)
作者信息:
朱玉蕊,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 早,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叶茂盛,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 翔,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