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3酸和碱的反应教案粤教版(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新版)粤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8。
3酸和碱的反应
课标依据
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方法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
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教学
难点
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讲解过程与方图片A E建立表象4分钟下载
法
过程与方
观看
视频A E帮助理解4分钟下载法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
创设情境,引发动
机;C。
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
呈现过程,形成表
象;F。
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
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
—播放-概括;D。
讲解-播放—举例;E。
播放—提问-讲解;F。
播放-讨论—总
结;G。
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
其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设计 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 碱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回答 探究活动 一、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方案一 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
实 验 现 象 1、在一支装有少量Cu(OH )2固体的试管内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 2、再向该试管加入少量稀硫酸,振荡, 观察现象.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复习酸和碱
为本节课打
基础。
用此实验说
明中酸和碱
一定发生反
应,归纳中
和反应.解
决本节课的
重点。
通过实验分
析中和反应
中的各种情
况,突破本
节课的难
方案二、 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讨论: 为什么要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就停止加入盐酸? 答: 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的时候,溶液的酸碱性如何? 答: 通过方案一和二,总结中和反应的实质: 【活学活用】 1、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并判断哪个是中和反应 CaCO 3 + HCl = CO 2 +
NaOH = KOH + HNO 3 = H 2SO 4 + Fe 2O 3 =
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1、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
2、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点。
用中和反应
的应用实例
感受生活与
化学的关
系.
巩固新知。
酸性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反应方程式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酸,可以帮助消化,例如胃酸过多可Al(OH)3中和,反应方程式 .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
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作业:绩优学案
必做题:63页7。
8.9
选做题64页巩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