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
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
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
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
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
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
学阐释》,有删节)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
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
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
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
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
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下列有关“传播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
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
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而其反面—-“丑化”的
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
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
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
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
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
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
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
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
"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
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
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
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贡举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④⑥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5分)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8--—9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师,渔夫.
8。
分析诗歌首句所写意象及其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第三、四句手法多样,试分析其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鸟”在古典诗词中,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月明星稀,”让曹操的求贤建功之心彰著天下;“,池鱼思故渊”是久困樊笼的陶潜对自然的渴望;“,雄飞雌从绕林间”是李白对蜀道之难的摹画;“飘飘何所似?”是杜甫对前途渺茫的悲慨;“雁阵惊寒,"是王勃对滕王阁秋意阑珊的描摹;“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是辛弃疾壮志难酬,孤独苦闷的悲吟;“云中谁寄锦书
来,,月满西楼"是李清照相思寂寥的心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保护人【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
“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
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
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
吩咐人送来报纸。
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
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
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
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
我求您,求您
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
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
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
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
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
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
因此他无论在
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
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
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
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
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19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又一波来势汹汹的圈地囤地热潮,某些相关职能部门不仅
没有严把审批关,反而推波助澜
,从中渔利。
....
B.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可当春风吹来的时候,那些冰冻已久的小溪河流便在不知不觉间涣然冰释
了。
....
C.“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
,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
D.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中国作家莫言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磅消息发布,并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开始传播。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14。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___。
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____.____。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元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
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D。
⑤②④①③
15。
下面有关名著中人物的描写,各是指的谁,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横线上。
(4分)
①:“奸贼,你待哪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糊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那人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那人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又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那人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③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霰上,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
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
④"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①②③④
16。
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
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那么有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①②③④
17。
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两句填人原文的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李白的《秋浦歌》描写了秋浦、清溪两河流域的山水风物、人情风俗,色调明丽而生活气氛浓郁.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他还写诗忆念秋浦,____ ,他采过秋浦清香的山蔬,任何时候都念念不忘。
____,他甚至打算在流放期满后到桃花旧游一带隐居修炼.可见,李白对秋浦的感情何其深厚。
①“秋圃田舍翁,采鱼水中宿”②“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
③“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 ④“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自从出生之日起就步入了生活的旅程,有人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的家庭;有人却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甚至有身体的残缺。
但是,幸运与不幸并不代表着幸福或不幸福,生活的质量不单取决于先天的背景,还与后天的许多因素有关.会过生活的人就像高明的厨师,即使是极普通的原料也能调制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来。
生活究竟怎样过,学问很多。
以“生活可以这样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 1.A (“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 2.D (原文是“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 3.C (大多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对《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并不了解。
)
二、
4、B .败,败露.
5、C .①②两句的陈述主体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评价,不符合题干要求。
③说真宗率军出征,把京城留给李沆。
④说真宗想封刘氏为贵妃,因李沆反对,就不再坚持。
⑥说真宗曾因李沆说过梅询不是君子于是就否决了臣子对梅询的举荐.此三项符合题干要求。
6、A .“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经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7、⑴、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
(得分点:尝,及,树党难制,遂,盖) ⑵、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得分点:密启,非即,恶,岂,效尤)
(二)8。
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
留.之意(1分);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
(1分);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1分),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分)。
9。
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
(3分)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2分)叙写离别情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1分)
(三)10。
(1)乌鹊南飞;羁鸟恋旧林;但闻悲鸟号古木;天地一沙鸥;声断衡阳之浦;断鸿声里;雁字回时
三、(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分析】本题的五个选项都是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
A项中“这是他回报的方式”错,因他更多的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B 项“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分析错误,应是为下文留下伏笔。
C项对人物心理把握准确,正确,D项对人物性格概括准确,正确.E项中“内心的犹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神父对回应玛兰的请求没底.从“报纸披露”可看出,去法院找玛兰写介绍信是神父早就设好的预谋,因为神父早就知道玛兰参事有“保护人”的癖好.
【参考答案】C3分,D2分,E1分;答A、B不给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分析】小说中玛兰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的,因此考生只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尤其是遇到“事件”前后人物言行的变化,就可准确把握住人物形象了.小说中的人物表面看是一个热心、乐于助人的人,其实是一个好炫耀,喜欢满足虚荣心的人。
尤其从“神父事件”可以看出他很自私,骨子里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