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 解析版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一字词清单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任务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
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背景链接
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
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文体知识
议论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任务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①具体生活情境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③正反
任务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①庄重
②轻灵
③流畅
④简洁
任务四问题释疑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6.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任务五把握文章主旨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
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