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九年级上册-7.2欧姆定律电阻《滑动变阻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
当我们在台灯下写字时,我们需要调节台灯的亮暗,当我们听音乐时,我们需要调节喇叭的音量(实地演示),为什么台灯的亮度、喇叭的音量可以调节?那是因为电路中连接了这样一个元件——滑动变阻器。

提供变阻器:学生观察
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寻找变阻器
的电阻丝在哪里?接线柱有几个?
滑片作用,铭牌含义。

用电脑音箱引入新
课,节约时间,引
起学生学习的注
意。

观察变阻器是本节
课学习的起点,观
察时需侧重找到
“主角”电阻丝在
哪里?
第二环节之——探究实验1:探究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给学生任务:
1、给学生最少的器材:电源,电键、电珠、滑动变阻器、导线连接一个能使小灯亮度改变的电路?比一比,看看那组同学先连接出来?
2、要使变阻器能够调节小灯亮度,你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用右面的结构示意图来表示上述连接方法。

比一比,看看那组同学的方案最多?
3、你发现了哪两种方法变阻器无法调节小灯亮度?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4、用软件观察每种连接方法电流的路径,电流流过了变阻器的哪部分电阻丝?以及滑片移动时其阻值的变化情况
5、请学生归纳总结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1:
连接一个能够改变小灯亮度的电路
图。

思考问题:
1)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把每种接法变阻器的有效电阻
用彩色笔图画出来。

2)若将AB两个接线柱接入电
路,左右移动滑片,小灯亮度
_________。

此时,变阻器的接
通过比一比,激发
学生学习情趣,让
学生在活动中尝试
变阻器的连接方
法。

通过不断反复实
践,找到变阻器各
种不同连接方法带
来的效果,从而归
纳出滑动变阻器的
使用的方法。

学生
的自信心也得到不
断强化。

了解变阻器的两种
常见的错误连接
法,以及错误的原
因,可以为后续学
习提供帮助。

通过教学软件辅助
教学,使学生能动
态的观察电流的路
径,找到每种接法
变阻器的接入电
阻,为后续实验分
析做好准备
入电阻为_______欧。

它相当于
_____。

3)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
路的电阻丝的_______来改变
电阻。

4)使用方法:必须将电阻丝AB
的_______________接入电路,
才能改变电阻。

第二环节之——探究实验2:滑动变阻器对电流的调节作用
提出问题:猜一猜
给学生任务:
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亮度的同时,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巡视。

教师指导:
跟踪观察电流路经,将“变阻器阻值——电流强度——小灯亮度”的变化情况联系起来。

学生活动2:
猜一猜:在图1电路中,小灯变亮时,
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怎样变化?你作
出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试一试:每组分发一个电流表,将电
流表正确接入电路,验证猜想。

实验观察:
当小灯最亮时,电流表示数最___,
此时变阻器的接入电阻最_____;当
小灯最暗时,电流表示数最____,此
时变阻器的接入电阻最_____。

分析:
当变阻器接入电阻丝变短时,
_______。

猜一猜的环节学生
基本都能猜对,但
要求其用欧姆定律
作出合理解释学生
还是有困难。

教师
可以适当点拨。

试一试的教学活
动,使学生的猜想
得到验证,有力的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

第二环节之——探究实验3:滑动变阻器对电压的调节作用提出问题:猜一猜猜一猜:在图2电路中,保持电源电
给学生任务:
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亮度的同时,观察小灯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巡视指导电路连接。

教师指导:
结合欧姆定律,将“电流强度——电压——小灯亮度”的变化情况联系起来。

压不变,移动滑片当小灯变亮时,小
灯两端的电压变化吗?怎样变化?
你的依据?
学生活动3:
试一试:每组分发一个电压表,将电
压表正确接入图3的电路中,验证
猜想。

观察现象:当小灯最亮时,小灯两端
的电压最___;当小灯最暗时,小灯
两端的电压最____。

分析:当变阻器接入电阻丝变短时,
_________。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
计是学生学习知识
的第一次拓展,将
电流表、电压表分
两次先后接入电路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
坡度,使学生顺利
的逾越了电路连接
困难这一问题,找
到了变阻器对电
流、电压的相关影
响。

第二环节之——探究实验4:寻找小灯最暗时一部分电压被哪些电路元件“偷吃”掉
了?
提出指令:
1、移动滑片,使小灯最
暗,观察小灯两端电
压最______。

2、此时,一部分电源电
压被谁“偷吃”掉了?
是电流表?电键?还
是变阻器?
试一试:将电压表从小灯两端卸下来,试一试你的判断是否正确(如图4)。

实验4:寻找电源电压被谁“偷吃”掉了?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学生活动4:
猜一猜:一部分电压被谁“吃”掉了?
找一找:两组合一借用一个电压表,
寻找电源电压分配在什么
元件上?
结论:结果:电源电压被___________
“吃”掉了,且灯最暗时,
被变阻器吃掉的电压最
_____导致小灯两端的电压
最小。

这一教学过程纯粹
是学生实验的第二
次拓展,它是为后
续学习串联电路的
分压规律作准备
的,但意想不到的
是,在这儿的拓展,
会使学生的探究实
验室中“意犹未
尽”,教学效果相当
好。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1、分析图1中当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路的变化情况;分析图2中要使电路中
的电流变强需将变阻器的滑片向何处移动?
2、分析上面的图1中风力测量仪的原理,并提出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2种。

(图2看教学时间机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了吗?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滑动变阻器对电流、电压的调节作用是怎样的?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在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被分配给了什么元件?
课堂反思:
将一堂常规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作为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来实施,确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

但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上好这一课还真不易,前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过多的要求学生在每次探究活动完成的同时,完成课堂工作纸上的电路连接作图与实验现象的填空及相关变式练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分散,探究活动常常受工作纸上问题的影响而不能一气呵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后期教学中,我注意简化调整工作纸中的问题设计,在探究活动1中,放足时间,研究变阻器的使用的各种方法。

而在后续实验中,不再改变变阻器连接的接线柱,使学生把全部的心智集中在变阻器对电流、电压的改变的影响上,效果就大为改善。

我把探究活动分成四个过程来进行,使学生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各有侧重点,
学生不仅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而且由简到难的教学梯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昂的探究热情之中,也使学生顺利地逾越障碍,逐步把电流表、电压表顺利地接入电路中。

通过软件,将电流流过变阻器时的情景模拟演示给学生,抓住了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学生领悟能力大大改观,顺利分析出这一串联电路的一系列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尤其是最后一个探究环节,让学生猜一猜电源电压被谁“吃”掉了?更使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当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时,他们真的好“过瘾”,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大大增强,也为串联电路的动态分析做好了准备。

整个教学过程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学生不仅对变阻器的原理知其然,也对其使用方法和作用知其所以然了。

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好。

所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把握直接影响了探究的效果,探究活动必须切合学生实际,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把有限的心智集中在主要问题上,当学生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探究梯度,才能使探究过程顺利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