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一【课时作业6份文本2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2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有关科学的名句。
2.读: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把握关键语句“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对全文内容的统摄作用;培养科学研究中的人文意识。
3.写:科普短文的写作。
4.练: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筛选、整合文中的材料型信息。
一、诵记名言警句
有关科学的名言
1.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法国)居里夫人
2.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法国)巴斯德
3.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前苏联)
巴甫洛夫
4.历史告诫我们,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英国)赫胥黎5.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
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
——(英国)赫胥黎
二、了解文学常识
作者及背景
1.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
现任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
杨焕明教授与于军、汪建等创立华大基因中心,为中国争取了人类基因组测序1%的任务,并提前完成。
他们对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进行测序,在2002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被国际生物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2002年《科学美国人》把杨焕明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
2.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项世界性重大科学工程,旨在得到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鉴定人类的全部基因。
人类将通过此项计划的实现,破译生命“天书”,解读人类自身的
奥秘。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继美、英、德、日、法之后,中国是第6个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虽然中国参与这一计划最晚,而且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科学家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按照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拿到了3号染色体短臂上3 000万对碱基的“工作框架图”。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①核苷.酸(ɡān ) ②胰.
岛素(yí) ③免疫.
(yì) ④衍生(yǎn ) (2)多音字
①⎩⎪⎨⎪⎧ 差.异(chā)差.劲(chà) ②⎩⎪⎨⎪⎧ 规模.(mó)模.
样(mú) ③⎩⎪⎨⎪⎧ 协调.(tiáo )调.换(diào ) ④⎩⎪⎨⎪⎧ 症.结(zhēn ɡ)对症.
下药(zhèn ɡ) ⑤⎩⎪⎨⎪⎧ 纤.维(xiān )纤.绳(qiàn ) ⑥⎩⎪⎨⎪⎧
大腹便.便(pián )方便.(biàn )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划时代:开辟新时代的。
错点提醒 本词多用作定语。
②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③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错点提醒 “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一字之差,但相差很大。
“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而“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往往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
④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
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⑥防患于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2)近义词辨析
①反映·反应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对客观事物及其影响作出相应的表现的意思。
“反映”表示向上级或有关单位申诉意见、报告情况,也指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可带宾语,一般是主动的;“反应”表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应对,不带宾语,一般是被动的。
作名词时,“反映”是指对事物性质状态映照的表现形式;“反应”本义指物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定变化的客观现象,如“物理反应”、“化学反应”等,又比喻事物所引起的反响。
例句:a.PPI,即生产者价格指数,是从工业生产者的角度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物价指数,反映生产环节商品出厂价格水平。
b.据《日本经济新闻》7月16日消息,日本关西电力16日上午宣布,位于日本福井县大饭町的大饭核电站1号反应堆因15日夜发生原子炉压力容器故障,16日上午被迫紧急停堆进行事故原因调查。
②联系·联络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彼此接通、接上关系的意思。
“联系”侧重指彼此联结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广泛用于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络”侧重指相互沟通,多用于人与人或事物与事物之间,范围较“联系”窄一些。
作名词时,“联络”只作“失去”等少量动词的宾语;“联系”则可以作“有”、“产生”等多个动词的宾语。
例句:a.7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继本周早些时候谷歌承诺Google+即将有所改变后,近日谷歌已经确定进行了隐私更新,并推出新的联络工具。
b.第一志愿报考济宁学院的考生都能在第一时间与该校取得联系,校方工作人员能很快向校分管领导和部门进行报告。
四、速读感知课文
1.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
文章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一、(1~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10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1~18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2段)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段)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三、(11~18段)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的第1段是作诠释,请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定义。
如果将开头换成我们概括的定义,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
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本文是一篇科普报告,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一、重点突破
1.文中说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有“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那么这句话对于文本来说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探究点拨这句话出现在文本第17段。
所谓“双刃剑”,是指它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回答某句话的作用,一般分两个角度,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缺一不可。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总结3~16段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正面意义,又开启下文,总起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负面意义。
从内容上来看,这句话对于全文内容起到统摄作用。
文本的3~16段,从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诸方面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导向性意义,即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文本的第17、18段,重点谈论基因组计划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不安全影响,即它可能会造成的恶果。
2.如何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与具体目标?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课文第2段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与具体目标。
它分两个层次,一是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这是基因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
二是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最终揭开人类的奥秘。
这个目标定时、定量、定质,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但意义非同寻常,可谓艰巨而光荣。
3.文章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哪几个方面的导向性意义?各方面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规模化。
生物学家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研究一个物种或多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第二,序列化。
生命科学以序列为基础。
第三,信息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借助了生物信息学,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
第四,医学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把它的成果医学化,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
第五,产业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带动21世纪生物产业的发展。
第六,人文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人文角度来说,连同人性、人权、平等、社会结构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都将重新讨论”。
4.为什么作者首先用“规模化”来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的意义呢?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基因组学”这一新的学科要求生物学家要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研究一个物种或多个物种(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全部基因,“基因组学”这一新的学科对领头科学家的素质、工作人员的团体精神,以及超大型实验室特有的“半科学、半企业”型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标志的根据,这就更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实现的了。
5.作者在文末说“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这是为什么?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识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担心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者人类公敌手里,将导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
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会在语言上给生物恐怖主义者以暗示,造成“基因原子弹”的爆炸;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人文性上远远超过“曼哈顿原子计划”,防患于未然。
由此表明,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人文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同样也会“造孽”于人类。
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引导,向着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努力。
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之一。
二、疑点探究
6.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
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他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
甚至可以预知他会自杀,因为他体内有自杀基因。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就找到了
一种自杀的基因。
也就是说,凭借基因,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的一生。
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问题应当辩证地看待,基因组图对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在身体疾病暴发之前,能够通过基因组图预先了解身体的发展状况,以便有效控制和及早治疗。
而基因组图对于个体性格的发展却具有“双刃剑”性质,积极作用表现在个体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能够在后天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和训练,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消极作用表现在个体预先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会夸大先天条件而不思进取,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从而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7.文中提到了“基因安全”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
”请围绕“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对于任何事物都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对于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辩证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示例二)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也没有预设的伦理、是非界限,它是工具,可以为各种目的所利用。
比如在战争中,正义与非正义的双方都可能使用同样的科技手段。
(示例三)人们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道德伦理观念,构建合理运用科学的自律体系,构建阻止、防范科学被不正当使用的防预制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使科学永远造福于人类。
三、美点赏析
8.行文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读者对基因技术有了形象的认识;语言的通俗也是本文一大特点,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诠释外,作者尽量使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把尖端的科技项目用清晰的思路和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交流,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取得了最佳的科普效果。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随堂写练
9.科学服务于大众,科学造福于人类,普及科学首先要做到语言大众化,还要有条理地解说,归根到底是用各种手法使专业的、深奥的,甚至是枯燥的科技尖端知识通俗化、浅显化、趣味化。
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考虑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尽可能避免用专业化术语,而使用日常用语表达;第二,采用清晰的思路,为读者进一步理解搭桥铺路;第三,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为准确表意和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服务。
下面是《辞海》中关于“珍珠鸟”的简介,请根据此内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写一段描述珍珠鸟的文字。
要求: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00字左右)
金山珍珠学名叫斑胸草雀,别名也叫珍珠鸟、小珍珠等。
金山珍珠羽毛鲜艳,体态娇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非常可爱,现在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饲养的观赏鸟。
妙笔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我有一只珍珠鸟。
我把它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它很小,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瞧,它的嘴多么的红,羽毛呈灰蓝色,后背上还有珍珠似的圆圆的小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珠儿。
这小家伙一点也不老实,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接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
基因:制造世界末日的武器
近年来,基因工程种种令人惊异的伟大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苹果和鱼“嫁
接”,这事儿没什么可让人吃惊的。
研究人员先从耐寒的比目鱼身上提取一个抗冻基因,再把它植入苹果体内,可爱的抗冻苹果就这样诞生并流向市场。
基因工程的发展已使人类完全有可能创造新的生物武器,这就是足以让全球人类毁灭的世界末日武器——基因武器。
军事应用
基因武器又称“遗传武器”或“DNA”武器,是采用遗传工程技术,仿照工程设计的方法,根据生物的遗传特性,通过基因重组,在人为地改变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培养出新的抗药性很强的致病微生物,并将其添加到各种弹药或武器中,从而研制成的一种危害更大的新型生物战剂武器。
有人称之为第3代生物战剂。
它是按照人类的设计,通过基因重组,一些致病或不致病的微生物中接入高致病性、高传染性、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而制成的。
由于其致病力强,对侦检器材、预防疫苗不敏感,给侦检、防护和治疗造成极大困难。
有人指出,可能会有战争狂人或无德的科学家研制或实施基因武器计划,其本质是研究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特异性基因,采用一定的策略将其用于攻击特定的目标人种,但对本种族的人毫发无损,从而导致某一个种族的毁灭。
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尤其是发达国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类研究,一些军事大国置1972年各国缔结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不顾,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基因武器。
同时这些国家还担心,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第三世界”国家也可能拥有自己的“生物原子弹”。
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军事医学研究所,其实就是基因武器研究中心,那里的研究人员已经研制了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
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登革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登革热病。
同时,美国国防部正在筹划一个庞大的、以对付21世纪“生物恐怖分子”为名的“生物保护计划”。
有人估计,美国科学家已接近研制出能把整个国家的人民拖向“文明毁灭”边缘的前所未有的武器。
美国科学界在研究人类基因结构、基因代码和遗传机制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成果,正因为如此,从原则上说,美国今天就能够实现对付黄种人或黑种人的“基因炸弹”的想法。
曾接触到美国军工体系机密的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汤姆·哈特曼这样描述21世纪最可怕的武器:“这种炸弹可以悄悄地爆炸——任何人都弄不清炸弹是谁以及是在什么地方投下的。
任何人也无法察觉,它已经在释放威力,直到大批人员开始死亡。
”现在各种渠道都传出消息,美国正在研制既能毁灭整个人类又能毁灭某些族群的所谓基因炸弹。
最近几年,随着高技术不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克隆技术研究的迅猛发展,一些国家又在生物武器的基础上,发展杀伤力更强的“基因武器”。
利用基因技术改造后的生物武器杀伤威力极其巨大,远非普通的生物战剂所能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将“基因武器”称为“世界末日武器”。
点评随着科技发展,基因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世界上不少国家还联合成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组织,以研究基因对人类的影响。
那么如果把基因研究用于军事,制造出基因武器,其杀伤威力,远非普通的生物战剂所能比拟,因此有人说“基因武器”将是“世界末日武器”。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诊.断(zhěn)转.基因(zhuǎn)签订防患未燃
B.伦.理(lún) 携.带者(xí) 鉴定骇人听闻
C.官邸.(dǐ) 撒手锏.(jiǎn) 防犯孤注一掷
D.衍.生(yǎn) 核苷.酸(ɡān) 受惠信息爆炸
答案 D
解析A项燃—然。
B项“携”读xié。
C项犯—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不孚众望
....,把它的成果医学化,已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
B.DNA序列的差异,将有助于人类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而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
因特点”对症下
...药。
C.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生物资源流失,将会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建立的
生物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
....。
D.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
....,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答案 A
解析“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这里应该用“不负众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所有成员在遗传上是平等的,人类的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与遗产。
B.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稀少而狭小呢?
C.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D.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答案 A
解析B项“稀少而狭小”应改为“狭小而稀少”,与上文的“广远而且繁多”相照应。
C项“是”字句搭配不当。
D项表意不明,应删去“一场指向”。
二、一法一练——抓住关键词句筛选、整合文中的材料型信息
文章信息有两种:观点型信息和材料型信息。
材料是支持观点的理由,因为它是为阐述观点服
务的,所以它往往紧贴着观点,位置(出现区间)总是在观点之前或之后,一般表现为引言或引例,或简要叙述事实,或引用他人的论述(包括明引和暗引)。
其暗示语有“例如”、“譬如”、“说”、“指出”等。
如能找出含有这样信息的特点和特征的词、句,就能迅速地筛选出有关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一次盛会。
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
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
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
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 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
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应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
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疚。
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
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不相识’。
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块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
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
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
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
”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