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与肠穿孔之欧阳计创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肠瘘(fistula of intestine)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肠瘘可分为内瘘(internal fistula)和外瘘(external fistula)两类。
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二病因病理
肠瘘
1 发病原因
1.1 肠瘘的常见原因有手术、创伤、腹腔感染、恶性肿瘤、放射线损伤、化疗以及肠道炎症与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临床上肠外瘘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是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的病因是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吻合口瘘。
小肠炎症、结核、肠道憩室炎、恶性肿瘤以及外伤伤道感染,腹腔炎症、脓肿也可直接穿破肠壁而
引起肠瘘。
有些为炎性肠病本身的并发症,如Crohn病引起的内瘘或外瘘。
根据临床资料分析,肠瘘中以继发于腹腔脓肿、感染和手术后肠瘘最为多见,肠内瘘常见于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导致肠瘘,比较少见。
双口式肠瘘闭合术
2 发病机制
2.1 病理改变分期典型肠瘘的发生发展一般经历4个阶段,相继出现以下病理改变:
2.11 腹膜炎期:主要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1周以内。
由于肠内容物经肠壁缺损处漏出,对漏口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引起腹膜炎症反应。
其严重程度依瘘口的位置、大小、漏出液的性质和数量不同而异。
高位、高流量的空肠瘘,漏出液中含有大量胆汁、胰液,具有强烈的消化、腐蚀作用,而且流量大,常常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瘘口小、流量少的肠瘘则可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2.12 局限性脓肿期:多发生于肠瘘发病后7~10天。
由于急性肠瘘引起腹腔炎症反应,腹腔内纤维素渗出,引流作用,大网膜的包裹,肠漏周围器官的粘连等等,使渗漏液局限、包裹形成局限性脓肿。
2.13 瘘管形成期:上述脓肿在没有及时人为引流情况下,可发生破溃,使脓腔通向体表或周围器官,从肠壁瘘口至腹壁
或其他器官瘘口处,形成固定的异常通路,脓液与肠液经过此通道流出。
2.14 瘘管闭合期:随着全身情况的改善和有效治疗,瘘管内容物引流通畅,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消退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瘘管将最后被肉芽组织充填并形成纤维瘢痕而愈合。
2.2 病理生理改变肠瘘出现后,除了原有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外,肠瘘本身也会引起一系列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不良、消化酶的腐蚀作用、感染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方面。
依据瘘口的位置、大小、流量以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
瘘口小,位置低、流量少的肠瘘引起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小;高位、高流量的瘘则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比较明显,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导致患者死亡。
2.21 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肠瘘按其流出量的多少,分为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瘘。
消化液丢失量的多少取决于肠瘘的部位,十二指肠、空肠瘘丢失肠液量大,也称高位肠瘘,而结肠及回肠瘘肠液损失少称低位肠瘘。
大量肠液流失引起脱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侧壁肠瘘闭合术
2.22 营养不良:因肠液丢失,肠液中营养物质和消化酶丢失,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加上感染等因素,更是加重了营养不良,其后果与短肠综合征相同。
2.23 消化酶的腐蚀作用:肠液腐蚀皮肤可使皮肤发生糜烂和溃疡甚至坏死,消化液积聚在腹腔或瘘管内,可能腐蚀其他脏器,也可能腐蚀血管造成大量出血,伤口难以愈合。
2.24 感染:肠瘘一旦发生后,由于引流不畅而造成腹腔内脓肿形成。
肠腔内细菌污染周围组织而发生感染,又因消化酶的腐蚀作用使感染难以局限,如肠瘘与胆道、膀胱相通则引起相应器官的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
2.241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不良和感染是肠瘘病人的三大基本病理生理改变,尤其是营养不良和感染在肠瘘病人往往比较严重,而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后出现MOF 而死亡。
肠穿孔
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病、肠道憩室、肠道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绞窄性肠梗阻、嵌顿疝及医源性、自发性、外伤性肠穿孔。
1、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多有长期溃疡病史,疼痛初始部位位于上腹部或剑突下,很快波及全腹,但仍以上腹部为重。
2、结直肠肿瘤穿孔
结肠癌患者可以有腹痛、贫血、腹部包块、粘液血便等症状;直肠癌患者可以有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变细、大便带血等直肠刺激、肠腔狭窄、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穿孔部位往往位于肿瘤造成狭窄处或者梗阻近端肠管处。
腹部CT 检查对本病有提示。
3、绞窄性肠梗阻穿孔
当肠梗阻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肠管发生缺血坏死时,可出现肠穿孔。
绞窄性肠梗阻预后严重,并必须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①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
②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
③有明显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④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肿块(胀大的肠拌)。
⑤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
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⑥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⑦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拌、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
4、肠道炎症性疾病穿孔
克罗恩病
病因不清,与自身免疫有关,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多
发生于末端回肠,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表现与发病急缓,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起病常较缓慢,病史多较长。
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低热、体重下降等。
便隐血可呈阳性,一般无便血。
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一般为痉挛性痛,多不严重,常伴局部轻压痛。
当有慢性溃疡穿透、肠内瘘和粘连形成时,可出现腹内包块。
部分病人出现不全肠梗阻。
穿孔的发生率为1~2%,90%发生在末端回肠,10%发生在空肠。
结肠镜检、钡灌肠检查有助于诊断。
急性出血性肠炎
肠管急性炎症病变,病因不清,血便为主要症状。
主要在空肠和回肠,结肠与胃少见。
严重可发生出血、坏死、穿孔。
临床表现以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肠结核
结核杆菌侵犯肠管所引起的慢性感染,其病变可分为溃疡性型和增生型,可以是全身性结核的一部分或者合并有肺结核。
病变85%发生在回盲部,除有结核病人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和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腹痛、腹泻与便秘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穿孔可形成局限性脓肿、肠瘘或急性腹膜炎。
肠伤寒穿孔
肠穿孔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
率较高。
最显著处是在回肠末段,80%的穿孔发生在距回盲瓣50cm以内,多为单发,多发穿孔约占10%~20%。
明确有肠伤寒的病人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不难做出诊断。
但少数伤寒患者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这些病人发生穿孔时,多表现为右下腹痛伴呕吐、腹膜炎体征,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
手术时发现阑尾炎仅有周围炎,而有回肠穿孔,应警惕肠伤寒穿孔的可能。
应取腹腔渗液做伤寒菌培养,取血做伤寒菌培养和肥达反应试验,以明确诊断。
[1]
发病机制
肠道原发或继发性疾病导致肠管壁坏死破裂穿孔,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内,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肠瘘
腹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胆汁、气体或食物排出,是肠外瘘的主要临床表现。
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手术3~5天后出现症状,先有腹痛、腹胀及体温升高,继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征象或腹内脓肿。
术后1周左右,脓肿向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创口内即可见脓液、消化液和气体排出。
较小的肠外瘘可仅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性窦道,于窦道口
间歇性地有肠内容物或气体排出。
严重的肠外瘘可直接在创面观察到破裂的肠管和外翻的肠黏膜,即唇状瘘;或虽不能直接见到肠管,但有大量肠内容物流出,称管状瘘。
由于瘘口流出液对组织的消化和腐蚀,再加上感染的存在,可引起瘘口部位皮肤糜烂或出血。
肠瘘
2 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病人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
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
严重且病程长者,由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大量含氮物质从瘘口丢失,病人体重可明显下降、皮下脂肪消失或骨骼肌萎缩。
3 在肠外瘘发展期,可出现肠袢间脓肿、膈下脓肿或瘘口周围脓肿,由于这些感染常较隐蔽,且其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腹部胀痛等常被原发病或手术的创伤等所掩盖,因此,很难在早期作出诊断及有效的引流
肠穿孔
1、原发疾病的相关表现,如肠伤寒、肠结核、克罗恩病等。
2、腹痛、腹胀。
腹痛常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重。
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
3、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
4、腹部检查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样强直,叩诊肝浊音阶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