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月考试题(第10周,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二年级第十周半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列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
门阀士族的衰落
B。
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
C。
人地矛盾的缓解
D。
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A
【解析】
部曲、奴婢属于门阀士族的下人,而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也就说明了门阀士族的衰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仍在强化而非调适,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唐代人地矛盾并未缓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增加了列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说明了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是有所改善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高,这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选项正确;虽然南方农耕区年人均耕田数最少,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居中,不能说明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故A选项错误;西北屯垦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低,故B选项错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各个地区的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
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
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A。
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B。
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
C。
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D。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战国中期……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和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的目的在于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故B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是调整农商关系而不是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故AC项错误。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抑商”理念相反,故排除D项.
4。
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
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正确。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项。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项.
5。
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
据此能够被认定
的事实是
A。
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
B. 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
C。
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
D。
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
【答案】A
【解析】
“东林”属于明朝东林党;“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说明宦官掌权混乱,“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说明东林党危机统治,故A正确;内阁掌权材料没有说明,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党派之
争,不是思想启蒙,C错误;理学思想不是表格论述主旨,D错误。
6。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
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化
B。
尊崇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
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
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7.如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困
B。
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C。
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D。
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图片“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太学博士人数大增,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故A项正确;太学博士人数大增无法说明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太学教学质量的问题,故C项错误;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故D项错误。
故选A.
8。
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在强调
A. 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 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
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
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可知作者认为宋代儒学与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故A项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正确,所以选A。
题干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C项说法错误,宋代农耕经济繁荣发展,排除。
题干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是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9。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
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 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说明农业技长趋于成熟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其发展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项正确;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不符合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材料谭晓的农业经营属于个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与精耕细作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不相符,故D项错误。
10。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
“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说明粮食作物生产不在是主流,经济作物开始成为主体,体现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B不符合事实;D中区域经济材料没有体现。
11。
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居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
家有绫机五百张.远年老,惑不从戎,即家贫破,及如故,即复盛。
”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唐代
A.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B. 工商业经营获利巨大
C. 官员从事商业经营
D。
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家有绫机五百张”说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赀财巨万”说明B正确;“主官中三驿”说明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纺织业和其他行业比较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12。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答案】D
【解析】
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 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不是东汉末年,故B项错误;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 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14。
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
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
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
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项正确。
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符合两汉的历史事实,但和材料无关,故排除.
15。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
”这句话旨在说明
A。
财产影响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
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C. 国家应由有知识的贤人治理
D. 公民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答案】C
【解析】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他认为农民是最好的公民是因为他们不去参加公民大会,可以看出他对农民参与政治是反感的,所以他认
为参与政治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任务,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不是材料传达的含义;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与材料的含义无关.
16。
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雅典城邦并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
雅典公民追求的自由平等会损害民主政体
C. 直接的大众民主极有可能导致国家混乱
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们追求其他人性的“一切欲望”,说明雅典的直接的大众民主极有可能导致国家混乱,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带来的弊端,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中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自由平等的原则所带来的不足,不是强调其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17。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18.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公元前354年)借一位公民之口批判了公民大会;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既不要听信我,也别听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
这反映出当时
A. 公民大会已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
B。
雅典公民崇尚理性知识蔚然成风
C. 公民大会受广大公民监督和质询
D. 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相信你们自己,别相信他人;你们既不要听信我,也别听信他人;你们应该依靠你们的全部知识来判断是与非”可知色诺芬认为雅典的集体民主具有盲动非理性的弊端,反映了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的
权力机构,而是强调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雅典的集体民主具有盲动非理性的弊端,而不是雅典公民崇尚理性知识蔚然成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受广大公民监督和质询,而是强调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不符,排除C.
19。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
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A。
文艺复兴时期
B. 宗教改革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
D。
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珍惜……尘世生活”、“光荣在于活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追求现实的幸福,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反对教皇的权威,主张“因信称义”,重视宗教生活,故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倡导人的“理性”,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产生,对资本主义“金钱观”进行批判,故排除D项。
20.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
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
A. 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
资本积累的途径
C. 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 殖民掠夺的野蛮
【答案】B
【解析】
“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体现出的是资本主义的贸易理念,要在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才会有资产剩余,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不符合新经济的特点;C选项错误,这是典型的自由贸易时期的资本积累形式;D选项与此无关。
21.16世纪前期,农产品的价格猛涨,而西班牙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是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所以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表明
A。
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价格革命未对西班牙的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C。
西班牙殖民强国的地位被英、法、荷等取代
D. 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所得都用于政治和军事活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西班牙工农业产品因
为价格高而失去市场竞争力;西班牙政府为了战争和购买奢侈品,不断进行殖民活动;两者反映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客观上“为他人做嫁衣",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就是价格革命影响的结果,排除.16世纪前期,西班牙依然是殖民强国,英法荷尚未崛起,排除C.D项说法与题干信息“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2。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
C. 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D。
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1820-1870年和1720-1820年比较可见,国际贸易额增加了近7倍,贸易额的剧增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格局,不是政治格局,故B错误;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D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论述是贸易增长.
23.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地称作中国“天眼”,人们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解开宇宙起源
之谜。
17世纪初,人类在探索天体宇宙奥秘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A。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
B. 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
C。
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答案】A
【解析】
17世纪初,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探索天体宇宙奥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故A正确;
18世纪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故B错误;20世纪初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故C错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不是在17世纪,故D错误。
故选A.
24.19世纪70年代初,即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表明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A。
工业成本昂贵,重工业发展缓慢
B. 小企业大企业并存,企业经营分散
C. 流动资本不足,工业企业投资少
D。
小农经济发达,劳动力供应不足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看,法国工业革命中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占大多数,这就说
明法国工业革命产业分散,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成本的问题;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干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
25。
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
29亿元,经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
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
62亿元。
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 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萧条
D。
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0至1935年,中国的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经济大危机有关,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只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不能推断“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排除。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战争的信息,材料现象主要受经济危机影响,排除D项。
26。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
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创立资源保护队”“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表明这一措施一方面是进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正处于大危机期间,实行这样的措施可以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
故答案为A项.B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兴办公共工程,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排除D项.
27。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6年,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美英无法转嫁危机,故C项错误;经济危机期间,英美为摆脱困境,争相对外倾销商品,一定程度搁置意识形态对立,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31”“ 1932”,由此排除选项。
28.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
材料表明英国
A。
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B。
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C。
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 D. 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答案】A
【解析】
材料“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斯分子。
"说明英国既要压制德国的发展又不愿彻底削弱德国,由此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奉行的势力均衡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D两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
点睛:“势力均衡"又称“大陆均势”或“光荣孤立”,这是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外交政策.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
英囯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囯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囯利益,实现“光荣孤立".
29.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