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质朴而又自信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文章写作极具特色:抓住特征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细致入微,不仅说明了老人生活俭朴,且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个性。

另外,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品质。

课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苦,衬托出老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本课的设计基于文本的写作特色,着重在两方面进行设计:
1.通过语言、外貌、环境等描写,突出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课文层次清晰,写环境与写人穿插并进。

所以设计让学生先找到描写天游峰的语句,组织品读。

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体会天游峰的高而险。

接着,采用一个采访,让生想象体会游客登山的艰难。

这样,从环境的险峻、游客的切身体会侧面烘托出老人扫山路的困难,为体会老人的顽强不息奠定感情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一一找到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语句,逐一品读,感受老人生活俭朴、爱工作、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描写,所以不能交换位置,由此让学生感受要根据观察的角度来描写。

其次,品读老人的语言,则抓住两个“不累”和舍不得离开天游峰,明白老人深爱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再累也高兴的轻松心情。

最后从“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体会到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借景抒情,借文中笑声的写法,迁移至30年后的扫地声,突现人物主旨。

文中对老人笑声的描写,一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提升了老人的精神的灵魂。

所以,在读完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提出质疑。

学生发现老人的笑声惊起了宿鸟,并伴我回到住地。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由之前的教学,学生已深深体会到老人身上的乐观开朗、自信豁达,其实他的笑声就能传递出这样的感染力,鸟儿熟悉他的笑声,作者也钦佩这样的笑声,且会一直伴随他一生。

最后,再让学生仿照笑声的写法,也用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来写扫地声。

让学生在课堂巩固写法的练习,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3.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板块较多,课堂环节虽环环相扣,但平均用力,重点反而不够突出,亮点也随之弱化。

尤其感觉学生是被牵引着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

例如学习描写老人的内容,并非一定要切成块来学习,外貌归外貌,语言归语言,就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感受。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老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由此让他们充分读书,在写下自己的体会后充分交流,教师则在关键处进行质疑、归纳及提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2
一、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

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

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

正是因为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soNormal 0pt; 0cm LINE-HEIGHT: 12pt>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

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在与文本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

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

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

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

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

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3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语文课堂轻松点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

在课堂导语的设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时,开篇就布设疑阵:同学们去过武夷山吗?哪里有一处景色极秀丽的地方(板书;天游峰)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包揽天游峰的美丽风光。

不过在一路的游览中,我们还要和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

(板书:扫路人)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与这位老人成为朋友的。

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

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

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

这时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合作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个人吗”、“他的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则放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增长知识。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

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其中,在讨论“老人累不累”、“环境美不美”与“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例如,一个学生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

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

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喝不到。

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4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扫路老人“累”与“不累”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来朗读品味,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

特别是“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体会天游峰的险,才能体会老人扫路的辛苦。

一、从“累”出发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

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进行有感情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从“不累”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

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

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另外,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从“瘦
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这节课,我始终以扫路的“累”与“不累”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等品词析句,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回答问题了,不是他们不会,而是缺乏自信,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5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堂课通过学习姐妹的教学设计,分享了教材的分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因此在教学
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并举。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上学期的教研活动,我对教案再作一次调整。

教学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交流之际敬佩之人。

接着由“敬佩”引出课题,引出作者对扫路人说的话“30年后,我还来看您。

”练读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找出令作者钦佩的理由。

学生分别从天游峰的险,游客的表现,扫路人的言语等方面进行阐述,开放个性的解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文本直接接触,较为顺畅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扣住三次对天游峰的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具体数据、形象比喻、侧面烘托。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有层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写词练习,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写什么?由此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与积淀。

纵观课堂教学,感觉学生学得较为投入,课堂安排也较为充实。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资料链接: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中国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之一。

真山水、纯文化是武夷山最大的特点。

真山水真就真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连空气都显得古老而清新。

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

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
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教学流程:
一、直入课题,重视目标
1、谈话导入:在20xx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一个人,人们这样赞颂他: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问:知道这是写给谁的颁奖词吗?钱学森)
其实感动中国的不仅仅是那些伟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普通人,他们同样会带给我们一份深刻的感动。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去细细品味这位普通的扫路人带来的感动。

2、师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二、合作交流,小组预展
问题一
1、默读课文,分别用“――” 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用“△”标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词句,用“()”标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原因。

问题二
2、课文重点是写扫路人,而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全班展示,互动提升。

师过渡:都说“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描写老人的词句,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出示友情提示:师随机抽组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随时记下自己没有的收获,及时补充汇报组没有的感动。

问题一
默读课文,分别用“――” 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用“△”标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词句,用“()”标出描写老人语
言的句子,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原因。

外貌描写:
1、交流出示一: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这里是抓住了人物外貌中的什么描写?(穿着)
文中还有一处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2、交流出示二: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这段是外貌中的什么描写?(长相)
读了老人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朴实、健康、有精神)能用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精神焕发、容光焕发、老当益壮等)
3、通常我们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总是会放在一起写的,但在这篇文中里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扫路声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只是远远地看,第二次是因为作者和老人交谈了许多,他怀着敬意来看这位老人,所以是仔细打量)
小结: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却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人
动作描写:
1、“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指导:(读)“茶,很热,很香。

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仅仅是茶热吗?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

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语言神态:
1、第一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觉得老人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生活乐观的人。


A同学们,当烈日炎炎的夏天来到了,老人是怎样扫路的?当寒风凛冽的冬天来到了,老人又是怎样扫路的?下着滂沱大雨的天气呢?外面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呢?
B你们觉得扫路的工作累吗?理由:
相机指导第7段。

这么辛苦的工作老人为什么说不累?这矛盾吗?
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把工作的苦当成了――乐,有一句话是“因为爱,所以美丽”,老人因为喜欢,所以――不累、感觉轻松,老人不累的是他的那颗心呀。

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

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享受。

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难怪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C谁来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

练读,指名朗读。

2、第二处:“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这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


A我们再来想想自己身边的老人,当他们早上在公园晨练的时候,这位老人早已在――;当他们中午在悠闲地溜溜鸟、下下棋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当晚上老人们和子孙在享受美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位老人在――
B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清扫着天游峰的石梯。

可他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为什么舍不得走?(因为山好,水好,空气好,这里鲜花簇拥,群鸟相伴,人间仙境,谁不留恋?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给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报大山。

他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要继续清扫石阶。

)是啊,普普通通的工作、浓浓烈烈的情怀,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怎么能舍得离开呢?
C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问题二:
课文重点是写扫路人,而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练习达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需要写一份颁奖词,你会给他写些什么呢?颁奖词要求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你的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