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海洋忧思录》学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忧思录》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学习从说明性文字中提取信息。

2、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说明的准确性。

3、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环保意识。

作者介绍:
作者陈宗明,作家。

本文节选自《为了地球的生命》。

有关资料:
什么是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海洋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海洋生态平衡的要求制定的有关法规,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整海洋开发和环境生态间的关系,以达到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的目的。

海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体、海底和海面上空的大气,以及同海洋密切相关,并受到海洋影响的沿岸和河口区域。

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海洋环境的承受能力,低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使海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首先是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其次是某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给海洋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第三是对水产资源的酷捕,对红树林、珊瑚礁的乱伐乱采,也危及到生态平衡。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均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此,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字注音。

2、辨析下列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

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新情况。

栖息:停留,歇息。

摄取:掠夺。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四处扩展。

濒临:紧接,临近。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生灵涂炭:形容事物处于像泥沼和火坑一样极端困苦的境地。

5、积累词语。

孕育蕴藏摄取破坏殆尽蔓延深重灾难濒临赏心悦目趋势
翻天覆地警钟生灵涂炭拯救
课内学习:
1、理解课文主旨。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作者用详实的数字,触目惊心的事例,向我们介绍了目前海洋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危机的原因,警示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保护海洋环境。

2、分析课文结构。

分析:文章按标题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总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人类却从海洋里过度地攫取资源,同时又使海洋受到了污染。

第二部分:说明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以及人类破坏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环境。

第三部分:写海洋鱼虾给人类带来的大量蛋白质资源,但人类却过度捕捞鱼虾。

第四部分:解释鲸鱼“集体自杀”的原因——汀脂锡的污染。

第五部分:排污污染了海洋,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

3、默读课文,依据小标题分析五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课文的思路。

分析:这五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五部分是总述,二、三、四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了人类从海洋环境的破坏。

4、速读课文,提取相关的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分析:因为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需要。

①它调控着天气和气候,保持气温的稳定,滋润着大气,补充河流湖泊的水分。

②它制造氧气。

③生物圈的97%也由海洋构成。

④生命之源的水97%也在海洋。

⑤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为人类提供22%的食用蛋白。

(2)珊瑚对生态环境有着海洋怎样的价值?“破碎的珊瑚礁”是什么意思?
分析:珊瑚的价值:
①它是海洋生物的摇篮,为生物脆弱的早期提供繁殖场所和庇护。

②减缓风暴对海洋的冲击,避免发生海蚀。

③为船只提供安全避风港。

④为鱼贝虾蟹提供生存环境。

⑤有医药和工业价值。

珊瑚绚丽多彩的颜色来自一种叫虫黄藻的共生物,然而海水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珊瑚排斥其共生物,虫黄藻的离去使珊瑚变白,会对珊瑚产生致命的影响,从而使美丽的珊瑚礁变成“破碎的珊瑚礁”。

(3)“绝望的鱼虾”和“自杀的鲸”向我们哭诉了怎样的悲惨遭遇?
分析:捕捞工具的改进导致无节制的捕捞。

定额限制又出现“顺捞”也造成鱼类资源下降。

海洋污染中的有毒物质如汀脂锡等损害了海豚和鲸的神经导致它们自杀,船的保护漆中有这些物质。

(4)作者“忧”的是什么,“思”的又是什么?
分析:作者“忧”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思”的是人类应如何保护、拯救海洋。

5、将提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加上适当的过渡语,写成课文的阅读提要。

分析:结合每一部分的小标题,概括第一部分的层意,用适当的过渡语,把它们串联起来即可。

6、结合课文内容,从环保的角度,和同学交流你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水能载舟”是说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要求;“亦能覆舟”是说由于人类过度开采海洋资源,污染了海洋环境,势必会遭到海洋的报复。

7、海洋这一“生命的摇篮”遭受了哪些破坏?
分析:在过去100年间,人类不顾后果地从海洋里攫取了几十亿吨生物资源,又向里面倾倒了几十亿吨有毒物质;破坏性的捕捞也使海洋遭受到深重灾难。

8、海洋遭受到破坏直接导致哪些恶果?
分析:污染和破坏性捕捞的恶果有:
①10%的珊瑚礁被破坏殆尽。

②人类的捕捞资源大大减少。

③死亡水域从海湾向海洋蔓延。

④海洋生物濒于灭绝。

深入探究:
1、举例说说作者大量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好处。

分析:①地球上被称为生物圈的空间约97%由海洋构成。

——说明海洋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空间。

②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

——说明海洋是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场所。

③约有10%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将会上升到70%。

——说明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的速度是很快的。

④世界最大的15个海洋渔场中,13个在掠夺性捕捞的重压下已日渐退化。

——“15”与“13”两个数字对比,说明海洋渔场退化的范围之广。

以上例子强化一方面说明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另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

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分析:①约有10%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

——用“殆尽”而不用“尽”,准确地说明了10%中还有少量珊瑚礁没有被破坏,符合客观事实。

②20—3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只能用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将会”反而不科学、准确了。

③从泄漏的石油到丢弃的放射性污染物给海洋带来深重灾难。

“深重”强调污染之严重。

3、分析文章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分析:文章主要采用了列数据、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列数据:
(1)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

(2)约有10%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将会上升到70%。

举例子:
(1)1983年,珊瑚白化使厄瓜多尔西部科隆群岛的珊瑚死亡。

(2)以世界最大的内海――面积为250万平方千米的地中海为例……
作诠释:
如:“破碎的珊瑚礁”的含义。

作比较:
如:作为地球上生命之源的水,97%也蕴藏在蔚蓝色的大海里。

其余不足3%淡水又有将近2/3冻结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层里。

打比方:
如:珊瑚犹如海洋的雨林。

4、比较说明性语言与记叙描写性语言的区别。

分析:文学性的语言注重形象化,说明性的语言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是①用大量数据说明。

②注意分寸。

③用语准确。

5、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触?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激发大家保护海洋的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查找资料谈谈如何才能拯救海洋?目前世界各国有何举措?
分析:略
中考解析:
把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
①据《新闻晨报》报道随着美国和欧洲□□火星工作的进行,人们发现,要想在短期内发现火星生命,希望十分渺茫。

但是,英国媒体28日□□,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一个大胆的计划———把红色的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使蓝色的海洋、绿色的田野、温和的清风覆盖如今的不毛之地,让生命在火星上尽情□□。

②当然,这个看起来像科幻小说的计划也招来了许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把火星变成地球的计划与其说是异想天开,不如说是荒谬绝伦,因为,它很可能会给火星带来致命的灾难。

支持者:把火星改成“生命天堂”
③英国《观察家报》28日刊文说,越来越多的火星研究人员认为,在海洋与河流从火星消失几百万年之后的今天,人类有可能把火星改造成类似地球的“生命天堂”。

一些科学家正在以严肃的态度考虑,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帮助火星恢复其远古年代的辉煌面貌——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变成星罗棋布的湖泊,_________,红色星球焕然一新,变成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家园。

④借着今年初“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相继成功登陆火星的东风,美国宇航局将于下周主持召开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其主题就是如何把火星改造成“小地球”。

⑤美国宇航局加利福尼亚州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麦克凯也将参加下周的讨论会。

麦克凯在会前对记者透露,目前科学家提出的两个改造火星的方案都能有效地改造火星,它们也将是改造火星的关键一步。

一旦有了稠密、温暖的大气层,火星土壤中的冰就会融化,其结果就是可以在火星上种植农作物了。

把地球上的花草树木移植到改造过的火星上,就能为那儿提供氧气,火星大气层将会逐渐变得跟地球大气层一样。

麦克凯说:“我们应该认真考虑送地球生命去火星的可能性,这不是天方夜谭。


反对者:毁了地球别再毁火星
⑥当然,改造火星计划也招致许多人的反对。

⑦美国天文研究中心的保罗·穆丁就表示:“改造火星的计划即使算不上疯狂,也可称之为极端,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果这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情景,我们还可以一笑了之,但现在,它快变成一个恐怖的事实了。

”穆丁强调说:“我之所以说改造火星计划是可怕的,是因为人类已经以一个惊人的速度破坏了自己居住的星球,现在,我们不对此进行反思和补救,反而又开始讨论如何去毁掉另一个星球。


⑧由于在过去几个月中,美欧在火星探测行动中发现了火星上存在过支持生命的环境,不能排除存在火星生命的可能性,一些科学家就更加坚定地反对改造火星计划了。

⑨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的美国宇航局太空生物学家丽莎·普拉特就愤怒地表示,改造火星将直接危及可能存在的火星生命,这会给太空生物学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

普拉特说:“听到这个(改造火星)计划,我感到很难受。

因为,我们正发现,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而且,我越来越觉得,那些微生物可能就躲在火星的土壤里,我们即将迎来发现火星生命的那一天。

可是现在,有些人却在商量如何彻底改造火星,这将完全毁掉火星本土的生命。

这在科学上和伦理上都是个大错误。


1、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勘测揭露讨论蹦跳
B、观测透露准备雀跃
C、勘探泄漏筹划跳动
D、探测披露酝酿跳跃
2、填入第③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句子是()
A、红火荒凉的山脊披上郁郁葱葱的绿装
B、用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火红荒凉的山脊
C、郁郁葱葱的森林把火红荒凉的山脊覆盖
D、火红荒凉的山脊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
3、解释第⑤段中“天方夜谭”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4、从全文看,本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
5、对于改造火星,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D
2、A
3、比喻虚幻的事或无法实现的事
4、先总说后分说,或先总后分,或总分
5、例如:①我反对改造火星,因为改造火星有可能毁掉火星的自然风貌,而且会毁掉火星的本土生命,给火星带来致命的灾难。

②我支持改造火星,因为狭小的地球已经难以承受人类的负荷,人类进一步的发展必然要开拓新的空间,把火星改造成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③我觉得人类可以在尊重火星生命存在权利和保护火星本身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限度地开发火星。

课外拓展:
月亮:地球的刹车
对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来说,地球的动态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当人类诞生以后,过分的星球动荡将会是灾难。

试想,如果到处是火山,是海啸,是山崩地裂,人类将会为此而疲于奔命,将会终日生活在极度惊恐之中。

然而,我们的运气的确很好,地球有一个刹车装置,它把地球的动态逐渐地从一个很快的转速减缓到较慢的转速,这就是月亮。

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动态默默施加了四十多亿年的影响,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从每天大约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渐变为后来的24小时。

细算一下,平均每天减少0.02秒。

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却是极重要的数字。

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

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人们不知道月亮到底是怎么来的,几种分析都不够圆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月亮,地球的环境将不如现在这么美好。

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是月亮的存在使地球的旋转姿势稍有偏斜,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区分。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数字意义上的论证,因为火星虽然没有与这么大的“月亮”为伴,火星的旋转姿势却和地球一样,也是偏斜的。

当然,月亮在夜晚起到的照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没有电灯的远古时期,月亮比今天要显得亮得多。

但是,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

它曾经离地球只有10万公里,30亿年前看起来要比现在大一倍。

如果那时已经有了智慧生命,估计眼神好的人都能看见月亮表面较大的环形山。

月亮的存在使地球转速减慢,而地球转速的减慢也减弱了地球对月亮的控制,于是月亮也在一点点地远离地球。

地球不断地减慢转速和月亮不断地离开地球是以往地月史中最重要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到人类出现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现在地球的一天是24小时,这使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漫漫长夜,有着不必时刻警惕灾难警报的安详睡眠,有着不断升值的房地产生意。

月亮送给我们人类的真正礼物就是自有地球这颗行星以来最稳固的地壳。

①除了对我们生活的关照,月亮还是我们认识太阳及宇宙的非常出色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月亮逐渐离开地球至今,月亮的月面直径与太阳的视觉直径完全一致,因此,发生日食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月亮对太阳的遮挡来仔细观测太阳。

如果没有月亮造成的日食,人们对太阳的认识恐怕还要延迟很多年。

人们之所以能够在50年代应用核聚变发明氢弹,其中的部分原因也许和月亮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氢弹的发明是从太阳的能源机制中获得了启发的。

氢弹的发明对人类是一个威胁,它警告人类不要自己毁灭自己。

②实际上,一个注定要彻底毁灭整个人类的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

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超过50年的世界范围的和平,而从理论上说,人类现已具有在地球转完一圈之前就彻底毁灭自己的能力。

月亮通过大海的韵律制动地球,这很有意思。

地球上的水居然是美妙的刹车媒介,海洋的潮涨潮落就是对地球转动能量的抵消。

最终,这些水会使地球失去月亮,因为海洋的潮汐将更多地降低地球的动能,这样就会继续减少约束月亮的引力。

按照这个程序,月亮大约会在10亿年之后彻底脱离地球。

但是我们相信,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至少月亮必将是地球的土地的延伸,人类也一定有办法保持月亮和地球的亲密状态。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体,它的存在给了人类一个可以突破地球这颗行星的机会。

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当做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

这的确是自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超越都是非凡的壮举,而不是因为月亮离我们只有38万公里,所以这种壮举才得以实现。

除了月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火星或者金星,然而它们也是在5000万公里以外。

如果没有月亮,人类登上外星的计划和豪迈,将至少推迟六十多年。

1、“地球的动态”是指第一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中,为什么说这0.02秒是个极小的数字,也是个极重要的数字?
3、你同意第三节中“季节区分”的说法吗?为什么?
4、第三节中“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一句照应下文哪些事情?
5、划线句①的结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看划线句②所提出的看法?
7、你认为人类何时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为什么?
8、第六节中“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

”你预测人类是如何控制的呢?写出设想。

参考答案:
1、火山、海啸、山崩地裂
2、见第2段原文,“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

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这样的题,既可摘原文答,也可自己归纳。

3、作者举火星的例子作了批驳,你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要充分。

4、发明氢弹、登上月球等。

5、过渡,承接上一段来自“生活的关照”,开启下一段“认识中不可替代的工具”。

6、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谈起,也可展望人类的和平前景。

7、略
8、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