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01九针十二原》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01九针十二原》讲解
[针道】: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

周易、军事、医药等等则是枝叶。

【军事术语】:形(武装)、神(文韬武略)、机(战机)、关(防守)、速(挺进)、迟(拖延)、往(退却)、来(入侵)、逢(忙碌迎战)、追(妄动迫击)、虚(暗)、实(明)、逆(阻击)、顺(放纵)、迎随(纵横捭阖)。

注解: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高尚的军事在韬略、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医学术语】:形(针具)、神(诊疗法则)、机(病机)、关(症状)、速(急进)、迟(缓退)、往(病退)、来(病进)、逢(治之不极)、追(治之太过)、逆(正治)、顺(反治)、虚(本)、实(标)、迎随(平衡阴阳)。

注解:医疗条件是医疗的重要因素。

高尚的医术在诊断方法、在灵活机动的治疗法则。

【活法】:即灵活,其思想基于《易经》。

易经包含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

【变易】:“易经”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发展的、变化的。

“易经”中注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变化者,进退之象。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变而通之以尽利”。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能。

”“变通者趋时者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些话,都说明“易经”以变为其看待世界的主导思想。

【易简】:又名“简易”,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哲学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易经”
所包含的内容广泛。

易曰:“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易广矣,大矣。

”“易道广大习备,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些话,说明了世界间事物及其复杂性。

如果没有一种简明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不能认清万物规律性的。

如果能按“易经”的指导思想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能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例如,现代医学研究一个人大概有三万多个课题,形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

如果将这三万多个课题的共性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我们的祖先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把复杂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过简单的十二条经络就统一起来了。

“易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经”的方法就能很简便地得出结论,找到了事物主要规律。

“主要矛盾一解决,其余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经”中另一个主导思想,是说世界一切物质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不管它系统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是不变的。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机关】:用“机关”来加以生动形象地比拟灵活机动的诊断和治疗法则。

"机关"指用弓弩向目发射取物的关键构件及使用方式、方法。

军事行动都是要命的,军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为主的。

因此后世将医事称“活人”。

“人”称为“含灵”,“枢”称为"机关"。

所以《针经》又被后世称为《灵枢》。

【灵枢】:《灵枢》即寓有“灵活机动济世活人”的意义。

《九针十二原》讨论“新针疗法”篇幅虽小,可是对医学而言,是思想理论上的又一次大总结与创新。

不仅涉及了九针、针灸学、病因学、病机学、症状学、诊断学、治则学等等医学多学科,而且涉及了《道德经》、《易经》、《中国古代军事学》、《素问》、《难经》等经典,且对于所涉及的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学者研究还甚少。

意欲创著《针经》济民众,首先就是道德的高度体现。

一篇《上古天真论》,学者在注解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黄帝内经》那么厚厚的一本书。

如果这样细细注解《九针十二原》篇幅应该是更大的。

因此研究与注解《九针十二原》,涉及面更广,意义也更大,非易速,还有待大家继续深入做下去。

本章要点
编辑播报
1.开头:介绍创作《针经》专著的意义及针具发展概况;
2.介绍使用小针的要领;
3.介绍九针分类及用途;3.介绍小针的操作方法、治则及其注意事项;
4.介绍五俞穴、十二原穴的分布、功能、主治、效能;
5.结论:经穴各宜于病;治则各宜于病;针具各宜于病。

择宜而用,疗效可嘉。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①,而属②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③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④推而次⑤之,令有纲纪。

始于一,终于九⑥焉。

请⑦言其道:小针之要⑧,易⑨陈而难⑩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⑪?刺之微⑫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
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⑬,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⑭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螫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⑮,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螫针⑯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⑰也。

九针毕矣。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⑱,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⑲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
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其死也静。

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

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

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⑳,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穴,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穴,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穴,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穴,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穴,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故曰:皮肉筋脉,穴各有所处,各不同形,于病各有所宜;治则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注释①【不给】指生活上不能自足。

②【属】指接续,连续。

③【先】通假忺。

详细解释忺xiān【动】欲,想要。

如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忺摘。

——《声声慢》;小雨忺晴,坐来池上荷珠碎。

——宋·张元干《点绛唇》词。

④【请】通假钦。

详细解释·钦qīn·恭敬:~佩。

~敬。

~慕。

~赞。

~迟(敬仰。

旧时书函用语)。

⑤【次】通假忺。

(“臣钦推而忺之”:即岐伯奉命推举出黄帝想要的《针经》)。

⑥【终于九】针具从石针演变发展为金属针,共计有九种类型。

⑦【请】通假辑(辑)jí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编书:辑录。

辑要。

辑逸。

编辑。

纂辑;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书刊:丛书第一辑。

⑧【小针之要】(yào)重大,值得重视的:重~。

~领。

纲~。

⑨【易】《易经》,讲变易与不变、恒定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⑩【难】《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问论脉诊,23~29问论经络,30~47问论脏腑,48~61问论病证,62~68问论腧穴,69~81问论针法;【陈入】使动用法。

即使用《易经》灵活性思想、简易性思想和《难经》基础常识作指导。

所以《内经》其字简,其意深奥。

且说明《针经》和《难经》是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的,且《易经》与《针经》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关系。

⑪【守神·知其原】诊断术语,意思是真知其病情(疾病的起因、变化的情况),而无两可之见。

(参考《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
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⑫【微】细致入微。

(参考《难经·七十四难》曰:“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⑬【往来】“变易”。

(参考《易经》。

如上出处与篇名解中对【变易】的注解)
⑭【迎追】迎随。

(参考《难经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难经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
⑮【揩摩分间】在针九针中的一种使用圆针的操作方式。

圆针后来被称之为按摩针,还有就是以手代替针灸针,又称为指针,而现代用羊角做成的刮沙板,其角顶尖圆顿可作按摩。

或许圆针也是仿生工具。

⑯【螫针】(shìzhēn)在针九针中的一种,是单针,现代梅花针可能由此发展而来。

螫针是仿生工具,人类有源用天然昆虫螫针治病的做法。

有些昆虫(如蜜蜂、胡蜂、蝎子等)尾部有螫刺作用的一种构造.系由产卵器变成.连接毒腺,分泌毒液,注入被刺动物体内,起防御或麻醉食虫的作用。

⑰【机关之水】指人体关节腔积液。

⑱【审视血脉】(参考《难经·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参考《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说:“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
⑲【补泻】是针灸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参考《难经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

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不得气,乃与(与,通假虞,忧虑)。

男外(阳经病)女内(阴经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参考《难经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营卫通行,此其要也”;《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参考《难经十二难》曰:经言五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

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

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

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
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⑳【上下】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流注运行。

上手阴阳六经,下足阴阳六经。

各经脉所出井——溜荥——注俞——行经——入合。

经脉,以物类比,以脉比水;地理学称“水是山家血脉经”,则是拟人,以水比血脉。

井——荥——俞——经——合(称五俞),以水流由小致大喻经气也是如此由小致大的。

顺便提示一下:在有关针灸“浅深”概念中,也是取井最浅,以此类推取合较深等。

所以浅深并不是指对当穴刺入的深浅,而是俞穴经气的浅深特点。

如《阴阳离合论》将足阴阳六经井穴称“根”,“六根”主治七窍“上五窍眼耳鼻口腔喉;下二窍指大肠膀胱及男女生殖系统”病,多以点刺出血或小粒艾星灸。

是取经气浅的俞穴以治“表病"的实例。

译文
编辑播报
君王说:国家靠收税来养,税收靠万众出。

可怜常常有因病致贫的老百姓,我想用简、便、效、廉的小针疗法来为老百姓防病治病,以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并且要使这种简、便、效、廉小针疗法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编辑专著,从对疾病的诊断到施术的操作常规、注意事项等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对经络学说要阐述明了透彻;对所选编的小针疗法内容,要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推广应用。

专著要有次绪,排列书目,在书目指导下,分清章节,条理浅析,重点突出,前后照应,形成一个完善而系统化的学说体系,如此编著成一部《针经》,很适我意了。

臣回秉说:臣奉命编辑一部册子,有章有节,有条有绪的,正适您意。

君王说:卿讲来。

臣回秉说:小针的要领,是以古老的《易经》,医学的《难难》来作指导入门的。

《易学》的三个基本思想是:“不易”、“简易”、
“变易”;《难经》是答辩式医学论文,共计八十一问答,主要内容为:以答辩论脉诊;以答辩论经络;以答辩论脏腑;以答辩论病辨证;以答辩论腧穴;以答辩论针法。

初级的做法是见症治病(如俗话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高级的做法是真知其病情,而无两可之见(注:【病情】指疾病的变化情况;疾病的起因、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情况等;所谓相关情况,是指机体内在脏腑功能盛衰虚实等与病况轻重缓急之间的关联、外在病况与天时的关联等等。

【病】是导致对机体损害或异常的因素、表现及结果。

病本无名,病名是人们在充分认识了某种疾病的全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后,作出的规定,便于对这种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以及转归的评估。

疾病的名称五花八门,特别至现代中外结合,疾病名称就更多了。

【“形”“神”】可参考《太史公自序》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得神失神”是判断生死,确定可治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不详尽了解病情、询问病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又怎么能明确呢?
初级的做法是见病治病,高级的做法是把握病因、病机、病候、病证等以及疾病的轻重缓急等,辨证论治以定治则。

把握病机就好比把握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能把握战机,机会到了不能出击,机会过了后悔莫及。

把握战机的人,要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注:如诗人说的:“心存浮名物欲外,人在天然淡泊间”)达到(军事制胜不亡国,医事制胜不枉人)目的。

(按:把握战机的人,要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把握病机,不见病治病,还包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思想。

一是防范于未病,利用“可靠的基础工作加可靠的疾病防控来实现对疾病的大范围控制,使疾病少见成为可能。

可靠的基础工作指的是环境控制、可靠食品药品、劳动保护管理、健康教育到位等,这些基础平台工作的扎实开展。

脱离了可靠基础工作的疾病防控,只能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俗话说
“基础不牢,风雨飘摇”。

要深入理解疾病防控理念,采取合理的做法,才能在有效把控疾病波动,实现全民健康。

“防病”必须有一定的可靠覆盖范围,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可靠地全覆盖地预防,有针对性地控制疾病,才能实现“不见病”或少见病,即使“见病”也是个发,不致引起大面积发病造成的损失,才有更好的精力采取“辨病治证”的系列措施;“见病”也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发现”,能早期发现,那是能力和水平,是主动;只能看见或遇见呢是滞后,就会被动。

“见病”是报警,是“关”,是提示我们所做的疾病防控措施可能已经出现漏洞,要及时堵漏,如果盲目采取“见病治病”的做法,就可能失去疾病应对的最佳时机;正确地理解应该是见病要知病,要进行及时的分析诊断,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消除致病因素,消除疾病对健康的损害;一是既病防变,如“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阴阳应象大论篇》里提到的病宜从浅治、早治防变。

又如“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则是反面教材。

“不治已病,治病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高级理念及技巧,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系统工程,配套措施必须到位,否则就是空谈。

就像“养生”的理念一样,不能做到环境有效控制、食品药品标准化管理、健康教育措施到位、疫情信息精准化把握等等,就是空谈。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靠道德高尚和学术精进的团队,来防止“粗守形守关”,达到“上守神守机”的境界,从根本上
解决为老百姓防病治病、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

针刺要领,正虚应补,邪盛应泻。

气血瘀结宜破除,邪气盛宜攻下。

或补或泻都靠用刺法来实现,刺法奥妙在于“速迟”与刺向选择。

如进针慢而出针快并且急按针孔为补法、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也是补法;点刺出血为泻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为泻法、很快进针得气后摇大针孔也是泻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

在操作中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

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为奇妙。

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

所谓泻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

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所谓补法,即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

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

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

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

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手如握虎)。

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

如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小针是由砭针发展而来的,从一种针具发展成了九种针具。

九针的形状依据名称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圆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螫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圆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