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性发展以云南印象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概念 (1)
二、《云南印象》案例剖析 (2)
三、《云南印象》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性发展的启示 (3)
(一)尊重民族审美习惯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 (3)
(二)真实的最原生的乡土歌舞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创作的源泉 (4)
(三)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发展的方向 (4)
四、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性发展的措施 (4)
(一)坚持创新,进行可持续发展 (4)
(二)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5)
(三)面向跨文化传播市场,学习国外“标准餐”模式 (5)
(四)原生态演员们的活性保护 (5)
(五)打造地域性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牌 (6)
(六)专业人士参与保护与开发是保持原生态的技术保证 (6)
结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论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性发展——以《云南印象》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丁亦莎
指导教师曾艳艳
摘要:原生态舞蹈作为我国舞蹈文化宝库的精髓。
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它积淀了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迹。
在现代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性发展尤为重要。
而《云南印象》的成功在中国大地刮起一场民族文化风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了原生态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点,以此唤起了人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关注。
本文将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云南印象》进行案例剖析,得出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性发展的启示,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原生态民间舞蹈;《云南印象》;保护性发展
On the Protection of Original Ecology Folk Dances Development ——Take the "Yunnan Impression" as an Example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NG Yisha
Tutor ZENG Y anyan
Abstract:China's original ecological dance as a cultural treasure-house of the essence.It is the root of our nation,the soul of our nation. It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human and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evolution blot.In modern society this great environment, Folk Danc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development. "Y unnan impression" of success in China storms blowing a national culture and become a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displayed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danc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 unnan, to arouse the people to the original culture of ecological concern.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dance concepts, and analyze the case in conjunction with "Y unnan impression".Then get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original dance protection,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dances;Y unnan Impression;Protective 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及世界各式各样舞蹈的涌入,原生态舞蹈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难的选择。
原生态民间舞蹈如何在现代社会获得发展的空间,在《云南印象》这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希望。
《云南印象》为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性发展提供了思路。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以后该如何走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概念
“原生态”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
随后,“原生态”一词被借用到文化研究领域,指称来源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植根于文化原生地,根植于特定土壤的活态文化。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除了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原生”之外,还强调了本原的环境,文化环境也须保持其原本的“状态”,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交融一体的关系。
[1]而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社会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它包括思想、社会习俗、文化产品、有形成果等。
由普通民众负载,且由他们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承传的民间舞,学界通常称为原生态民间舞蹈。
“原生态”最大含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形态,它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源泉。
作为新的文化理念的产物,“原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全球文化生态保护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
在1992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民
族舞蹈创作研讨会上,已涉及到民族民间舞的“原生形态”和多样化问题。
此后相继有舞蹈生态学的专题论著问世,如由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资华筠、王宁等著《舞蹈生态学导论》。
在民间舞的编导上也有人进行探索,但他们往往偏重于创作,即从原生态民间舞中发掘和提炼其“元素”,然后按自己的艺术构思对元素进行组合,形成语汇。
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偏于对元素的利用而不重保护,一些原生态民间舞蹈事实上是被肢解了的。
1999年,舞蹈学家资华筠发表《重视舞蹈发展中的文化生态保护》,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她结合舞蹈实际指出:“号称为人类艺术之母的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因其表现与传播媒质不是‘外物’而是具有生命与感情的人的形体运动,因此它与人类的关系显得格外亲昵——积淀了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也存储了人类进化的印迹并成为民族的某种‘标记’。
”[2]原生态民间舞蹈恰恰表现的正是这些。
看《云南印象》,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这种“积淀了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迹”,正是这些特性和印迹,成为识别某一民族的重要“标记”,《云南印象》的原生态性也正在这里。
节目取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元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元素组合;服装道具设计制作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70%的演员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演员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原住民”的朴拙表演是《云南印象》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按照杨丽萍自己的话来说,原生态的舞蹈就是带有民族个性、民族风格的独特的民族舞蹈。
这不是在学校学来的,也许是跟一只小蚂蚁学习来的。
不是说学校学得不好,而是舞蹈本身应该是生命需要。
原生态是自己本身散发出来的,而不是刻愈追求的。
那么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原生态的并不是指没有经过后世改变的、保持最初原始面貌的舞蹈。
“原生态”,无论解读为“原生的生存的状态”,还是“原生的生态环境,”(前者强调事件本身,后者着重事件之后的背景),都无外乎以一个“原生”为出发点。
任何现在已知的传统音乐舞蹈形式,都无法证明它是从诞生后就没再走样的,它们都是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3]因此在这里,“原生态”是相对的。
《云南印象》里有原汁原味的歌舞而被称作“原生态”歌舞集,不如说它所表现的审美本质和生命特质很纯正,没有受到污染,完全来自云南火热的红土地,是只有那种“原生形态”的社会和地域文化环境中才能培育出来的生命精神。
二、《云南印象》案例剖析
2003年8月8日,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在昆明首演大获成功。
该剧分“序”“太阳”“土地”“家园”“神祭”“朝圣”“尾声(雀之灵)”共六场。
原汁原味的彝、藏、傣、哈尼、苗、白族原创乡土歌舞,气势磅礴的鼓阵,动听的人声和音乐,或激情神秘,或飘飘曼舞,富有色彩美感的手工民族服装,帕尼灯营造的神奇舞美效果……带来眼睛和耳朵的盛宴。
而其中对自然的敬畏、男女之情的美好、信仰的真纯和坚定、生命的激情和归宿,又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思考。
2004年3月的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上,《云南印象》夺得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等五项大奖。
2005年11月《云南印象》入选第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使云南告别了舞台作品在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中落选的历史。
从2003年8月8日在昆明开始公演到2004年10月全国首轮巡演结束,《云南印象》先后在昆明、杭州、上海、绍兴、北京、广州、南京、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武汉、南昌、济南、海口、深圳、合肥、厦门、南宁等全国15个省市区26个重要城市进行了210场演出,观众达30万人次,创造了中国舞坛六个第一: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演出城市最多、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好。
此后仍然一直坚持演出,迄今计约演出500场,并受“美国戏剧演出季”
的邀请,于2005年11月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演出16场,初步签约未来3年在美国各地演出500场以上。
特别是2004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赴京举办云南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云南印象》在北京保利剧场连续演出8场,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64位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位驻华使节和代表观看了演出。
以《云南印象》演出为主打内容的云南赴京文化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一股强劲的“云南旋风”。
11月,《云南印象》作为国家对外文化宣传重要项目,即“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南美行”活动的主打内容,前往南美巴西、阿根廷演出,为中国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走进世界文化舞台做出积极贡献,为云南民族文化和云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谱写了新篇章,为展示云南美好形象、宣传中国改革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从《云南印象》的总编导和主演杨丽萍身上,并从《云南印象》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所有演员的表演中,我们深深地看到并理解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什么是艺术的积淀与提升。
《云南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既尊重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又赋予民族歌舞元素新的时代气息,既显示出最质朴的舞蹈光辉和最可贵的人文内涵,又最能打动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灵。
可以说,杨丽萍通过对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真实把握和大胆创新,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代发展的带头人。
《云南印象》为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建设和中国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现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空间和深刻的启示。
《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刮起一场民族文化风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云南印象》旨在展示原生态的云南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特点,以此唤起人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关注。
诚如《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序言中所说:“全剧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体验和生命永恒的期盼。
非物质化的动态的文化遗产渐渐面临被都市文化吞噬的危险,每失去一件文化遗产,就熄灭一盏明灯;每砍倒一棵树,就失去了一片绿荫。
出于对这份遗产真心的热爱和热诚的保护,不是把这种文化封存起来,而是以独创性、经典性、实验性的原则,在舞台上建筑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这便是《云南印象》创造初衷的宗旨所在。
”[3]
三、《云南印象》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性发展的启示
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在昆明、上海、重庆、北京等地的成功演出,引起世人关注,在这成功案例的运作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发人深思。
《云南印象》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的活态保护尤为重要。
(一)尊重民族审美习惯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
《云南印象》是大型原生态歌舞集,它没有具体的情节,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人类的繁衍,人类的快乐与沉重,人类的理想与追求。
《云南印象》舞蹈着力于本体,它用人体动作、姿态来体现,很少借助戏剧的手段,因此,它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呈现给观众的是大段大段的舞蹈,是舞蹈意象,而不是比比划划的哑剧。
舞蹈本体,也就是舞蹈动作语言,每一个民族的舞蹈本体,都有其民族文化的特质,都有它的民族个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一方水土长一方舞”。
[4]各民族舞蹈本体的不同文化特质,是由它的生态环境铸就的。
《云南印象》的创作过程有力说明了真正的舞蹈的感动不是故作深沉,而是天长日久对生活、人类、自然的感悟。
原生态舞蹈作为我国舞蹈文化宝库的精髓,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互为代替的,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动作风格、韵律是不相同的。
原生态舞蹈在发展与创新中,必须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继承中有借鉴,发展中有创新,这是时代所需。
但作为一种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它必须让人们知道,一个民族祖先所缔造的、地道而又完美的舞蹈,就是那个民族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掉了就再也无法找回来了。
因此,原生态舞蹈应该在借鉴与吸取先进国家与民族文化艺术经验的同时,注意本国的民族审美习
惯与要求,更应该重视民族性、地区性、群众性的艺术个性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吸收外来经验都不能丢掉本民族之根。
(二)真实的最原生的乡土歌舞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创作的源泉
《云南印象》这部融合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集,是“最原生的乡土歌舞”。
该歌舞集是杨丽萍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云南采风,花了15个月时间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
杨丽萍选取60余名云南大山中没有经过专业舞蹈训练,但却有舞蹈天赋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者,采取地地道道的民间乐曲和歌曲,使用多种原原本本的民族乐器,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再现了云南“原生态”的巨大魅力,为传承、繁衍民族艺术提供了全新视角。
《云南印象》用原态的云南民间歌舞反映当地不同民族的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台上的歌与舞就是当地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他们热爱生活、崇拜自然,表达感情的方式激越而热烈,具有神话色彩和浪漫精神。
《云南印象》不可否认有杨丽萍的个人魅力,但最可贵的还是创作者本人对家乡云南这块热土的挚爱和对云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了解而生发的创作欲望,这也正是我们经常强调的艺术创作要有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本质,要有冲动。
(三)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是原生态民间舞蹈发展的方向
舞蹈起源很早,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走过了娱神、娱人、娱己的起伏跌宕的发展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后,原生态舞蹈也随着改革的大潮,由从属经济活动的助兴娱乐表演,而转变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在21世纪,面对古老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如果不对原生态舞蹈进行主动的、自觉的保护,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其表现形式与内容,那么必然会使真正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消失的速度加快。
[4]《云南印象》的成功,就在于它清楚地认识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就要去寻求精神文化生活,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往往蕴含着人类最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人们往往喜欢以一种虚幻的方式来解决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矛盾。
《云南印象》就是以虚幻的意境表现了观赏者的心理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也因为表现手法的创新,有机地将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而赢得了观众。
四、原生态民间舞蹈保护性发展的措施
在文化市场大背景下,《云南印象》面对不同的消费需求,产品品种还显得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文化市场层次各异的需求;产业化”原生态”能持续多久;杨丽萍的个人能量到底能有多大;原生态演员能重返原生态么;《云南印象》主要靠票房收入维系生存发展的单一模式,使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名人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能力较弱;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如果将《云南印象》视为一个旅游商品,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产品,比如利用剧目、服饰、道具、标识可设计出T恤、帽子、钥匙链等衍生的文化纪念品;作为一个进军世界的品牌产品,还缺乏成熟的中介市场,这会直接影响文化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等等。
[5]这些都是《云南印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2005年7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痛心疾首地说“我们正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中国申遗评委乌丙安也说“如果不按科学规律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搞不好,这是打着保护的旗子进行最后一次彻底的文化破坏!”[4]所以我们在成功的经验上,提出保护性与发展性并重的措施。
(一)坚持创新,进行可持续发展
杨丽萍立下了这样的宣言,她的作品《云南印象》要演100年。
其实,20世纪最能赚钱的音乐剧《猫》曾经也立下过豪言壮语“现在及永远”,但也免不了在18年后的百老汇和在21年后的西区落幕的命运。
如今的“杰里克猫只能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猫窝里”流浪了。
[1]舞台上的新陈代谢是正常现象,否则还有什么必要强调创新呢?所以《云南印象》要想生存得长久,也只能不断创新。
《云南印象》已经在心理上做了
这样的准备,云南共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是独有的,他们想在三五年后开发出《云南印象》的系列作品,以弥补在《云南印象》第一集中只涉及到了9个少数民族的遗憾。
除了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巡演之外,杨丽萍及其同仁还计划学百老汇的模式将《云南印象》操作成定点演出的经典歌舞剧集。
《云南印象》将在昆明会堂上演一年杨丽萍本人将参加每天的演出(一年要演满300场)。
但百老汇成功的音乐剧演出除了进行定点演出的剧组之外,还会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好几个巡演团,比如北美巡演团、欧洲巡演团、亚洲、澳洲巡演团等。
如果一台演出只凭一个明星撑起来是无法实施所有的演出计划的。
换句话说,杨丽萍无法分身必须培养一些接班人。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除了杨丽萍,普通老百姓对舞蹈演员的兴趣尚待培养。
(二)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也要像保护出土文物一样,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使得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有法可依。
《云南印象》走向世界的背后就是拥有强大的法鲁保护。
首先,可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具体条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传承人——收集者——采用者——受益者四者之间的法律、经济关系,从而达到对民间传承人(群体或个人)享有著作权的保护。
[6]在当今世界,凡传统舞蹈保护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地区,都采取了依法保护的强有力措施,使得传统舞蹈的保护获得了法律保障体系。
而且这些国家或地区,对保护法几经修订,使各层面的法律条文日渐明晰、具体。
比如,韩国在《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明确了指定保护对象的程序、保护的方式方法、保护者的义务等。
他们的一些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传统文化保护法,加大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力度。
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保护的方式也是多元的。
文化部已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也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
可以说从国家政府部门到民间社团从学术研究机构到大专院校从艺术家到人民群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中国己经开始从多方面进行原生态的民间文化保护。
[7](三)面向跨文化传播市场,学习国外“标准餐”模式
《大河之舞》的“标准餐”模式其特点是,面向跨文化传播市场,将艺术的神性和产业运作的可复制性按照当下大众对节奏美学的审美偏好进行“配方”。
[5]也就是说,作为“爱尔兰国宝”的《大河之舞》依据标准配方,已经同时实现了国家文化名片的交际传播功能、大众文化传播的消费功能和共享性的艺术超越性功能。
除此之外,《大河之舞》还根据不同的对象市场、依据不同的品牌营销目的,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大河之舞》的北美版和欧亚版、完全版和精华版、舞台版和推广版等不同的呈现版本。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版本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制作出来的,不但各个版本的剧目是相同的,而且这些版本的表演水准也是标准化的“可复制”的。
但是,产品的不可复制性是《云南印象》的最大卖点,但同时又是这一品牌的最大的软肋。
因此,《云南印象》的商业成功就像是一个现代童话。
该品牌最让媒体和业内外人士激赏的就是其“原生态”:意象与结构的拟原生态和演员与表演的纯原生态。
就前者而言,《云南印象》是具备与《大河之舞》这样的国际品牌比拼的潜质的,这就是“一个种族/民族/国家的视觉史诗”、“艺术个性”与“生命意识”三元素的完整结合。
[8]仅就此而言,《云南印象》走出国门、全球巡演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云南印象》
制作人最终把该剧海外巡演的题目改为“走向香格里拉”恐怕就是考虑到了这一层。
(四)原生态演员们的活性保护
《云南印象》对原生态最大的改造就是改造了传承民间活态文化的人的本来的生活状态。
中央美术学院的乔晓光先生提出了一个“民间活态文化”的概念。
[9]所谓民间活态文化是指还活着的民间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建
筑、民间瓷器等一切东西全在其内。
这些东西有些是有形的,但更多的是无形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活态文化的“活”字很重要,它有两层意思:活的文化和活的人。
原生态的舞蹈自然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活态文化。
客家土楼的民间建筑很优秀,但要有客家人在里面生活才有意思,把他们迁出去剩下空荡荡的一座楼叫人参观,损失了很多生命的信息,文化也成了死的。
原生态的舞蹈也是一样,在乡村跳这种舞蹈的人民的存在才使得原生态舞蹈进发出勃勃生机,如果跳这些舞蹈的人们“城市化”了,原生态舞蹈自然也就不纯了。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其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所以,当无人以身相传时,舞蹈就会失传。
很多民间艺人所特有的舞蹈之所以失传,其原因就在于此。
所谓“艺人亡,艺技失”即是。
当然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面对城乡的差距和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权力阻止在乡土长大的人对于都市有无限的向往呢?就象杨丽萍透露过的,很多人来参加《云南印象》的目的是想改变命运,一位布朗族小姑娘就是为了挣400元买一头牛。
《云南印象》既然要长久地演下去,这些农民们自然会在大都市里长久地待下去,他们的生活会距离原生态的田间地头生活越来越远,他们生活的“城市化”必然会带来很大程度上心态的“城市化”。
[5]在豪华的舞台上农民们不仅学会了谢幕,还爱上了鲜花和掌声;在都市的生活中农民们喜欢上了牛仔裤和耐克鞋,心态上的变化会逐渐使《云南印象》变味吗?换句话说当他们越来越“专业化”和“城市化”后,他们的内心和想法还会和肢体相通吗?尤其是对于这些年轻的正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青少年来说。
(五)打造地域性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牌
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各文化事业单位都作了大大小小的尝试,对原生态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开发,用引进民间资本的民营方式,进行运作,却是近几年的事。
在文化产业还没被提出来之前,文化市场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而文化产业则将这一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的确,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首先要解决“我为什么要来保护”这一问题,如果不能从民族文化中获取经济利益,传承保护就会失去原动力。
[10]对民族文化在市场化上的开发,要使人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驱使更多的人去研习、传承这种民族文化,并在传承中得到保护。
《云南印象》成功地解决了此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云南印象》实际上是开发了一种商业模式,即纯粹的市场运作的民间团体,“这个民间团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很好地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商业开发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保护性发展,显示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其巨大的市场前景。
[11]
《云南印象》名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过程。
从“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地方”、“灵性高原”、“三迤印象”到“云南印象”,最终定名为《云南印象》,突出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宣传云南、营销云南的一张名片。
[3]“原生态”民族歌舞对《云南印象》的品牌定位注入了最具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内涵,突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和丰富,不加过多修饰的“原生态”歌舞把民族现实生活中活形态的文化艺术搬到了舞台上,给观众带来的是新奇和震撼的体验,切合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渴望体验朴素真实感的精神消费需求。
[12]
(六)专业人士参与保护与开发是保持原生态的技术保证
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性发展是以“内容为主”的产业开发,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开发,因此专业人员的参与不仅可以杜绝原生态文化庸俗化、平淡化的弊端,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而且有利于保护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文化。
[13]《云南印象》的成功有赖于杨丽萍用了长达15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养育她的家乡,找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根和艺术源泉。
所有的原生态文化,也必须有专业人士如人类学专家的参与,走一条一方面既能使原生态文化不会在短时间内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全部变样,另一方面也让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