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中的借代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创作中的借代修辞
诗词创作中的借代修辞手法小议
无缘
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
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言表达收到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
(一)借代的分类
借代这种修辞方法,在古典诗文里应用较广泛。
现就诗词创作中的借代分类归纳简析如下:
第一,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
①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以“骨”代替尸体,是部分代替整体。
表达者在感知反映冻死的人这一当前事物的时候,因为胸中已积压了万分悲愤,理性的直接的表达已经不能倾泻自己的愤怒,以“骨”代人,使表达者积压已久的郁闷之情得以发泄。
②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代白发,是整体代部分。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①宋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与“红”是借代的用法,分别以各自的颜色代替海棠叶与海棠花,加上“肥”与“瘦”两个拟人化的形容词的修饰,不仅把词人那种言之不尽、味之愈深的情感体验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和阐释余地。
②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诗中以“倾国”代“佳人”,一方面突出了佳人超凡的美丽,引发了解读者对美的极限的想象。
另一方面,作者暗指了汉皇重色的后果,即国家的倾覆,给世人以警示。
第三,以专名代通名。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
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这样就把琵琶女当年的才、色、技、艺表现的淋漓尽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②北周庾信《春赋》: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绿珠、文君代美女,这样的表达,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
在这两位更为感性的美女形象刺激下,读者不免会联想到“绿珠”抚琴的美姿和悦耳的琴声,联想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以便获得除此文本以外更多的信息量。
③唐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铁衣即铠甲,这里代征人;玉筯即眼泪(“筯”同“箸”),这里代思妇。
诗人由于心境凄凉,自然联想到了士兵身上冰冷的铁衣;读者由“铁衣”不免会联想到战士远征沙场,浴血奋战的情景。
给人一种更为凄冷、悲凉的感觉,也将相思之痛渲染的更为不堪。
第四,以官职、地名代人或事物。
①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
这两句诗是说您(王安石)的诗像李白的那样富有才气,文章像韩愈的那样流传后世。
给与王安石极高的评价,也表达了文人之间相倾相敬的心情。
②宋陆游《春晚用对酒韵》: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
“漆园”和“柴桑”是地名,“养生主”和“归去来”是篇名,两者并无直接的逻辑关系,可是因庄周曾做过漆园吏,陶潜是浔阳柴桑人,故以“漆园”代庄周,“柴桑”代陶潜。
明确“漆园”、“柴桑”的所指以后,可以知道,诗的内在逻辑是合理的。
第五,以具体代抽象。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桑麻即桑树、蓖麻,代指农家生活。
这样通过桑麻两种代表植物,我们仿佛看见了田野间摇曳的秧苗、收获后硕果飘香的农家小院,使
作品充满着新鲜泥土的气息,也反映了不幸的诗人像个贫困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爱的生活乐园。
第六,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清王士祯《高邮雨泊》: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淮海即秦观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词集,故代指秦观。
这说明了人们对秦观的作品喜爱与认可,在文学史上的不可缺少价值与独有的地位。
第七,以实数代虚数。
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是实数,这里是虚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
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
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
(二)借代的作用
在诗词创作中,古人有时为避免用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句式充满张力。
或者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使格律和谐,音韵流畅,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
这时,借代就成了他们通常
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以“丝竹”代“音乐”,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复,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②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词中用“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
而按词的平仄格律要求,这句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玉勒雕鞍”就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相同外,平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借用“玉勒雕鞍”来代替,就符合《蝶恋花》的体制格律要求。
③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诗中“寻常”这里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平常”,而是从数量角度去理解。
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常”。
这样,诗人借“寻常”这一义项与下句的“七十”相对应,形成规整的对仗。
④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中“黄”代“黄狗”、“苍”代“苍鹰”。
“黄” 、“苍”与其前后的“狂”“冈”“郎”等字合韵。
押平声韵“七阳”部。
总之,在学习、阅读古典诗词作品中,只有懂得、理解、掌握了这种借代修辞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诗词创作,繁荣我们的当代诗词事业。
(载于2016年《中州诗词》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