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解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模
拟试题及解析2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解析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理论论据的是()。

A.事例
B.史实
C.数据
D.谚语
【答案】D
【答案解析】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经典性的着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谚语属于理论论据,事例、史实、数据属于事实论据,故选D。

2.通过研究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离的。

该研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类比
B.归纳
C.调查
D.综合
【答案】B
【答案解析】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本题为归纳法的应用。

3.A居民区的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有3户用电45度,5户用电50度,6户用电42度,则平均用电()度。

A.41
B.42
C.45.5
D.46
【答案】C
【答案解析】平均用电量为(45×3+50×5+42x 6)/(3+5+6)=45.5(度)。

4.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和秘书小李在内的10名职员,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Ⅰ.有人是广东人Ⅱ.有人不是广东人Ⅲ.主任不是广东人
以下哪项为真?()
A.小李不是广东人
B.小李是广东人
C.只有一人不是广东人
D.只有一个是广东人
【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条件三项中只有一项为真,假设Ⅱ项为真则Ⅲ项皆为真,不符合条件因此排除Ⅱ、Ⅲ项,I项为真,由此可知财务部10名员工都是广东人,故选B项。

5.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是()。

A.全距
B.标准差
C.方差
D.平均差
【答案】B
【答案解析】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是标准差。

6.外文工具书的编排方法多采用()。

A.字顺法
B.分类法
C.时序法
D.地域法
【答案】A
【答案解析】外文工具书的编排方法多采用字顺法。

7.下列属于事实论据的是()。

A.公式
B.科学原理
C.史实
D.谚语
【答案】C
【答案解析】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史实属于事实论据。

8.在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有11个小长方形,若中间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其他10个小长方形面积的和的四分之一,且样本数据有160个,则中间一组的频数为()。

A.0.2
B.32
C.0.25
D.40
【答案】B
【答案解析】中间一组数据的频数=l60/5=32。

9.教授:在长子继承权的原则下,由男人的第一个妻子生下的第一个男性婴儿总是首先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

学生:那不正确,休斯敦夫人是其父亲的唯一妻子的唯一活着的孩子,她继承了他的所有的遗产。

学生误解了教授的意思,他理解为()。

A.男人才可以是父亲的孩子
B.只有儿子才能继承财产
C.女儿不能算第一个出生的孩子
D.私生子不能继承财产
【答案】B
【答案解析】教授指的是长子继承权,其条件是第一个妻子生下的第一个男婴,而学生指的则是唯一妻子生下的唯一女儿,两者并不对等,故选B项。

10.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我们要知道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

对无颜色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

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
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A.研究态度
B.价值取向
C.道德水准
D.兴趣爱好
【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这一推动…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可知这里的“颜色”是对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或态度。

观察四个备选项,只有B项“价值取向”比较适合指代“有颜色的力量”。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1.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

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

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

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

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
(2)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要点】(1)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

原因: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给学生起奠基作用。

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随手扔粉笔”、“用教鞭敲击讲台面”等,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2)启示:①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

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

③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

2.
感觉城市
①都市最好的建筑大都是留在广场上。

越老的广场越有味道,特别是那种椭圆形队列,极有耐心地组合成建筑博览系列,其风格的和谐与典雅令岁月粘稠。

然而,到了今天,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一副凄哀的无奈状。

高楼大厦争先恐后,顶天立地,倏忽间,竞形成了一个巨人家族,控制着广场的领空,从中透出一种现代城市的霸气。

②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

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

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
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

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③有一位作家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题为《****的日本》,这个题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化的日本城市的流向,是否越接近现代文明就越远离了掩饰和含蓄?
④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

古罗马的着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

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

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

城市人生活状态的变化首先要从服装上表现出来。

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口,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

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

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再看上衣,马甲、一些两件套装、三件套装,一些原本属于辅助性的衣服倒变成了正宗服饰,几乎取代了西服上衣
西服裙,而且,这种取代没商量,马甲也好,上衣也好,越来越短,短到了可以露出肚脐眼。

阳光下,上下衣之间因脱节而断层,透出的那一条子皮肤的白皙度犹如一道灿然的光带照亮行人的眼目时,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体肯定会更加刺眼,更加热烈,城市的热情与城市的温度都会随之升高。

那些阳光照不到的阴郁的古典柱廊以及浮雕的阴暗凹处,也会被这道肤线的光芒洞穿吧?城市不会再有含蓄了,而更加易变的人们还能存留几多含蓄?
⑤睡衣式的服饰可以堂皇出现在闹市,男人忘记的背心,却以一种新的面料成为了女性的抢眼时装。

还有人愿穿翻领衣裙吗?越短越好,越露越好,越透越薄越性感越好。

为什么牛仔裤被体形裤取代?又被裤袜特别是那种裤子式的裤袜代替?还有短裤,更具超越优势。

⑥泳装更说明问题。

比基尼正在成为一道风景线,尤其是海滨的城市。

⑦由此,我想到了南方的园林建筑。

那种奇妙的造园手笔可以用几个字概括:漏、透、瘦、皱。

这四个字体现了造园艺术的精髓,体现出一种千古不变的神韵。

按照这四个字造出的园林,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是直白的,单调的,其中的含蓄是可以让游人驻足且流连忘返的。

而流行时装的这几个字则正与园林艺术达到的效果恰恰相反。

⑧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较,时装与园林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一种追求的是艺术的永恒,一种要的只是闪烁迷人的一瞬,多一点,长久一点,那都是犯大忌的。

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不恰恰是改变永恒吗?谁还讲白头到老?哪还有什么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哪来的永恒爱情?有那么一个瞬间就不得了。

所以,风靡的爱情歌曲只能是“让我一次爱个够”“不求一生相守,但求一朝拥有”“瞬间就是咏恒”之类。

⑨瞬间,只能是瞬间,再难忘的瞬间也还是瞬间,不可能代替永恒。

而我,一个有着古典情
结的中年北方男人更看重那种永恒。

我曾冒着大雨赶到同里小镇,为的是去一睹那里的古建筑风采。

那真是一批国宝:一处藻井就是一座展馆,被灰尘遮盖的彩绘极耐人寻味;一扇有着木雕的门扇就是一件艺术精品,如同屏风般的组合门扇叙述了一部《西厢记》,有莺莺,还有张生,张生与莺莺的约会是永恒的,令我感动。

可惜这几道门扇朽了。

燕翼楼造型奇特,特别是屋脊有着宁静的动感,有云流动时,更是神奇,跃跃欲飞,令我难过的是它已经折断了翅膀,塌了腰身。

⑩我们的城市正在日新月异,我们新的楼房都是从外部世界抄来的,很少有我们自己民族的底蕴,正像我们的服装,一茬茬虽然炫目,却也是从西方世界拿来的。

“拿来主义”构成了我们城市的时尚。


们的城市正在洋化,我们的服装也正在洋化。

洋化不是不好,却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好。

还应该有一点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比如旗袍,比如蜡染的民族服饰,我都挺喜欢。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①段说:“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出一副凄哀的无奈状。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在第②段,作者说:“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一件剥光。

”从全文看,被剥光的有哪些“服饰”?请分条简要概括。

(3)在第⑧段,作者说“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较”,可是在行文中,作者还是将服装与园林作了比较,这是为什么?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城市”总的“感觉”是什么?并简要陈述你对作者感觉的看法?
【答案要点】(1)随着大工业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含蓄典雅的传统式建筑,被简单、直露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而这种趋势是难以阻挡的。

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式建筑;
②“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的服饰观念和保守的服装;
③人们追求的古典情结、永恒的情愫;
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

(2)这是因为:二者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观。

作者想通过比较来唤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东西。

(3)答出大意即可
(4)第1问:①城市在变化(洋化),城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②传统的优良的事物正在消逝。

第2问:此为开放题,回答扣住文意,言之成理,表述清晰、完整即可。

三、写作题
请以“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晰;(2)论据充分;(3)不少于1000字。

答案:略。

编辑推荐: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解析汇总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信息汇总
2014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地方省考通关取证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9大报考基本须知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辅导(通用版)招生方案
:教师资格考试介绍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