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搞好教育工作的主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水平,培养非智力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声的教育影响是其它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有健康的心理。
一、树立准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21世纪要求人人都要有较强的自主水平和判断水平,同时要求增强每个人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责任,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不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这种教育方式与未来人才的需要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但重视智能的培养,更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美国教育学研究者珍妮特•沃斯指出,儿童所学的课程应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①个人成长课程包括自尊、自信的建立;②生活技能课程包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③学习如何学习的课程,使学习成为终生过程并充满乐趣;
④具体内容的课程,通常综合各种主题。
当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能给予学生的大都是第4种课程,学生成绩仅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第4种课程的掌握水准,而与前3种无关,而前3种课程恰恰是最能让孩子发挥主动性、最具挑战性的课程。
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任何一种潜力,要善于发现,在本着
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具有良好的情感,高尚的人格
教师的情感不但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人格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感染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特别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
如:当学生家庭出现变故时,找他多聊聊,协助他走出心理误区;在对待学困生方面更要给以更多的关心、耐心、爱心,不嫌弃他们,主动去接近,了解他们,让他们享受到与其他学生一样公正的待遇,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协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鼓励他们持续进取,多给理解、期待的话语协助他们建立自信;当学生犯错误时注意处理方法,晓之以理,善待学生,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情理的交融中自觉地改正错误,吸取教训。
不偏爱优生、歧视差生,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直起腰板抬起头走路,切忌出现偏心心理,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与教师亲近,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感情极其细腻、敬感,当他们发现教师偏心时,内心则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对教师的态度则会表现出怀疑和反抗,所以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教师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以表扬,不讽刺挖苦打击、体罚或变相体罚。
尊重、理解、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热爱学生,用自己的情操去感染学生,用顽强的精神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是“征服”学生的钥匙。
前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
为教育力量山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无论什么样的章程与计划,无论什么巧妙的设施,哪怕想得怎样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
教师纯洁的心灵•无私的爱将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在无声地熏陶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具有自我教育、调适、疏导水平
21世纪,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持续更新,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教育改革会更加频繁而深刻,教师将面临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模式、过程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但要自觉在情感、意志上持续调适、持续自我反思教育,而且要具备分析、讨论、评价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水平。
教师是社会人,是极平凡的人却有一颗不同常人的平常心,所以教师应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有良好的自控力。
教师在日常人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带着情绪去教育学生,则容易出现失态行为,给自身及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应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行,善于支配和调控自我,无论情绪高涨、激动万分,还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都应沉着自制,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带着情绪去教育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不快感染给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调控好自己,杜绝失态行为。
教师如何保持积极的心理,常见的调节心理的自我疏导方法有以下儿种:
①宣泄。
即将消极的情感释放。
教师不应把消极的情感带入教室,以免传染给孩子。
走出课堂尽情地把喜怒哀乐释放,能够投入地哭一场,让痛苦伴着泪水流走;与知心朋友促膝长谈,尽诉心中情;静听音乐,让音怎轻轻抚平受伤的心等。
②耐挫。
即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学会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痛苦。
当消极的情绪挥之不去时,不妨用自我暗示法增强自制力。
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此外,宽大的胸怀能够减弱对痛苦的感受水准,虚怀
若谷、淡泊名利,就会保持宁静和安祥的心态。
如果过度计较个人的名利得
失,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③移情。
即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感情发生迁移,从而乐而忘忧。
④了解自我。
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准确地评价自我,辨证
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四、树立终生教育的思想,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机制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也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
“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不能适合时代的需
要。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所说的把“与生命有其共同外延并扩展
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只有当每一位教师做到“人人皆学习之成员,处处皆学习之场所,事事皆学习之内容,时时皆学习之
机会”,教师素质的提升才是指日可待的。
教师要有自信的决心和信心,有大
胆尝试和创造的精神,持续学习,持续研究,持续吸取新的教育信息,持续改
变自己,使自己尽快地适合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摆脱紧张的精神状态,保持健
康的心理。
教师还应富有探索精神和民主观点,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
教师所处的环境不是孤立的、单调的,而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是处在具有促动竞争的教育群体之中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强烈的驱动力,教育团体或群体之间也存有着强烈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越强,教师心理压力也越强,如果超过一个“度”,就会给教
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准确对待这种驱动力,教师要摆正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发挥团体口标一致、互相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得人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
总来说之,教师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的模范,以自己精湛的学识和教学艺术启发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熏陶学生的心灵。
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者,只有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